之前是一些特定的詞語會被平臺限流,於是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用某種“黑話”代替。
比如多少錢叫“多少米”,氣死叫“氣S”,美美的叫“米米嘟”,在哪兒買的叫“在哪兒M的”……
例如,在一群教人如何“賺米”的網紅之間,真正賣大米的人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對此,1月6日,抖音集團副總裁李亮回應稱:“這個分情況,電商場景等一些營銷場景,主播的表述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這個在我們電商規則中心可以查具體的要求。”
“普通用戶創作沒有這類限制。‘米’這種詞都是以訛傳訛,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抖音運營秘籍,列了很多所謂的敏感詞,大家深信不疑,之前也闢謠過,但很多人不知道,後面再看怎麼加大力度。
目前產品裡做的柔性提示,檢測到有不規範表達,系統會給作者發提示建議他更正。”李亮表示。
此言一出,每天都在忍受手機上各種奇怪錯別字的網友們,當場破防了。
“現在你說不限流,那這些年來我被‘賺米米’‘達不溜’‘啵啵間’汙染的耳朵,都算什麼?!”
不論你願不願意,如今整個社交平臺已經變成了一場巨大的加密通話。
主播、網紅們每天都在進行賽博版“倉頡造字”:錯別字和縮寫字母齊飛,emoji和奇怪斷句共色。
如果有個人從5年前穿越到現在,刷手機時很可能會以為人類在幾年裡突然產生了什麼爆炸性的進化——
因為屏幕對面的嘴巴里雖然在說中國話,但自己一個字都聽不懂。
如今根據直播間賣的東西不同,主播們有自己的專屬造詞庫。
美妝醫美直播間鍾愛各種疊詞:痘痘肌是“小包包”,雀斑是“小雀雀”,打玻尿酸水光針統統稱為“打biubiu”。
賣包賣衣服的,則對各種動物的叫聲瞭如指掌——
“最近降溫,上班時只穿咩咩大衣(羊毛大衣)已經不管用了,還得是這件百百分(百分百)的嘎嘎絨(鴨絨)才最保暖,顏色跟我的金牛座(牛皮)包包還特別配”
有時候巴別塔效應會短暫浮現,不同領域的主播們得以共享一種語言。
比如福利一定要說成“浮力”或者“fl”,現在是“現現”,商品秒殺是“商品 秒秒”。
新進啵啵間的寶寶們可以右上角點擊煮啵頭像小關小注一下,也可以嘶我或+我V,我們這裡浮力多多誰買誰省米。
沒想到,有一天連漢字都會讓人出現恐怖谷效應。
曾經“錢”,古時候也被稱為帛、幣、阿堵物。
而在短視頻平臺上,它如今大名人民幣,字“米米”,號饅頭、雞腿、達不溜。
可能是因為用“米”代替錢的情況太普遍了,去年把錢稱為“饅頭”的勢力開始抬頭,如今已經席捲半個社交媒體。
這一波我願稱之為“南北主食爭奪戰”,目前面食組正後來居上。
在我們看來這些錯別字、替代詞並不影響理解和溝通。
但跟很多被網友自發捧紅的流行梗相比,它們更像是網絡生態和商業邏輯合力,對大眾語言的一種不由分說的“入侵”,如果未成年人在看到“辣雞桶”“奔潰”“辣堡”等錯別字,可能會誤以為這些是正確的表達。
諧音梗和錯別字彰顯了年輕人的時尚和可愛,增加了語言的幽默感,這些都是最求個性化和反傳統的表達方式,但用一個詞、一個句式替代原本日常的表達。其中蘊含的情緒、信息都沒有絲毫增加,但語言的形式卻被大幅度改變了。
而更可怕的是,習慣了流量邏輯的普通人,也在主動讓自己說這種被“汙染”的語句。
這就是語言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地使用和表達。
記得幾年前有小學生把“芭比Q”寫進作文,引發很多人怒批網絡梗對中文的汙染。
但“芭比Q”的熱度很快就被其他熱梗所代替。
現在“賺米”“氣S”“8+1”更廣泛地、更長久地在互聯網上流傳著。
也許在不遠將來又會有其他的諧音梗來代替它們。
或許從平臺到商家,再到每個普通的互聯網用戶,都該更加正視這個問題!!
不然十幾年後,我們跟朋友的聊天可能真的要變成
“今天被同事氣S了,下班回家來杯8+1,再敷個面某膜緩解下臉上的小包包,明天繼續賺米了。”
所以為了減少社會影響,摒棄胡編亂造漢字、減少傳播不良網絡詞彙的行為,這些仍然需要家長、平臺、網民、監管部門同心協力。例如,B站和微博已經發布公告,呼籲用戶規範使用漢字(我這邊就發抖音的)。
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