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南的核心城市,浙江文化的代表地,紹興在近代歷史上可謂風光無限,這裡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但近些年紹興的知名度似乎並不響亮,反而讓我更喜歡這座低調而又不缺乏內涵的江南小城

解放路古軒亭口
江南的核心地是為人所熟知的吳和越。其中吳都蘇州,越都紹興。
紹興之名取自南宋高宗的“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大宋的君臣至此或許有收復河山還於舊都的宏願,但最終只是杭州作汴州的結局
紹興作為南宋的陪都,以高宗年號賜名,到南宋六帝葬於此。可見南宋皇帝對他的喜歡

蘭亭王右軍祠
我對於紹興的喜歡在於他更多保留了當代江南水鄉人們的生活現狀,筆者首推的景點是書聖故里,這也是我帶朋友遊紹興的第一站

書聖故里
紹興予人的第一印象是魯迅,那第二印象會不會是蘭亭序呢。書聖故里留存了王羲之故居、墨池及題扇、躲婆的典故,可謂書法愛好者的打卡聖地
在這裡遊覽可以不走大道,選擇一條尋常巷陌沿著小河道蜿蜒曲折,水清不深藻荇隨水擺動清晰可見,河魚成群忽東忽西,不時有烏篷船穿行而過打破這平靜。
不時有人家在河水中淘洗,風中夾雜著陣陣炒菜的香氣與臭豆腐的味道。石板小路嵌在小屋中間,抬頭可見江南味的青瓦白牆,小路順著河道是一座座石板橋。站在整個書聖故里的中心位置——題扇橋往北看去便是蕺山塔。往南去便是蕭山街,一條本地人的雜貨小街,讓這江南民居更加生動
倉橋直街民居
我把紹興特色總結為“三烏一黃”,三烏就是烏乾菜、烏篷船、烏氈帽
烏乾菜可謂紹興餐桌特色,每至夏日干菜湯便出現在餐桌,起初我是挺拒絕這味道的,久之便也習慣了這味道。
烏篷船是紹興人出行的神器,舊時紹興河網密佈民居大多前街後河,出行最為便利的就是烏篷船了。烏篷船划船的方式也令我驚訝——船伕坐在船尾腳蹬大槳控速,手持小槳把方向
烏氈帽現在更多的則是烏篷船伕的標配了,與烏篷船一配先生筆下的江南水鄉更加地生動了
烏篷船景
一黃則是黃酒。亦如臭豆腐的味道般,黃酒味也是紹興街頭常客。正如先生書中那般,黃酒需要溫來喝。一副錫制的酒具是紹興特色。燙酒壺呈八角形,燙酒杯呈圓形,杯中置一小酒盅,杯內放入熱水,加蓋,把盅內酒燜熱。早在春秋時 ,紹興的冶錫技術就很發達。明代開始,紹興出現了錫制酒具,至清末民初已較為普及
在紹興街頭小巷遍佈著眾多沽黃酒的小店,招牌上按黃酒的工藝列著香雪、善釀、元紅、加飯……品類。我原以為最正宗的紹酒就藏在這街頭小巷,於是我問本地的朋友哪種酒好喝,有沒有推薦的小店?他的回答令我意外:我們本地人都喝會稽山的……
八字橋
個人旅遊建議
景點
書聖故里
紹興市中心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街區
倉橋直街
一條長約1.5km的江南古街,西面與府山隔河相望,府山便是古紹興府治所駐地。現在的倉橋不免充滿商業氣息,但景緻依舊值得一去。
魯迅故里
這裡不多贅述,這裡有先生筆下的三味書屋,百草園。
沈氏園
一座建於宋代的江南園林,因為陸游唐婉的那闕釵頭鳳佳話永傳。
八字橋
除書聖故里外,我最喜歡的便是八字橋。他與其北面的廣寧橋相呼應,這裡是更純粹的水鄉生活
大禹陵
祭祀大禹的地方,旁邊就是南鎮會稽山。喜歡訪古的朋友值得一去
蘭亭
離市區較遠,山水風光不錯,適合書法愛好者去。
名人故居
數量較多,可自己斟酌
美食
紹興臭豆腐、蘿蔔絲餅、十碗頭……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江城如書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