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Gal老玩家的忧郁与二次元数十年之“未有大变局”
当米哈游端出《崩2》的时候,我可以抱着I社的《人工学园2》(2014)对老米的“技术宅拯救世界”说就这?
再当米哈游端出《崩3》的时候,N社的《冻京NECRO》(2016)也足够让我对米游的剧情嗤之以鼻。
然而当米哈游端出《原神》的时候,我居然发现,传统美少女游戏中还算有战斗力的居然只剩下A社的《多娜多娜》(2019)了,Cygames的《赛马娘》(2021)还是慢了一拍。
最后当米哈游端出《崩铁》后没几个月,一道晴天霹雳 — — ILLUSSION宣告解散(2023.8),我才悄然发现AliceSoft,Nitroplus和Eushully这些给阿宅们供应年度盛宴的日厂一个个都半死不活了。
VB系列也开始炒冷饭了(哭),我真的希望这个也做成开放世界。
毫无疑问,与日厂形成鲜明对比的米哈游加速式发展带来了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部美少女游戏诞生以来的二次元“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一切固定的东西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正如有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实践,才有了马克思浩瀚烟海的手稿与一本未完成却不朽的《资本论》;
有了福特的生产线与泰勒的管理制,才让葛兰西写下了《美国主义与福特制》(Americanism and Fordism);
有了迪斯尼乐园,才启发了鲍德里亚提出了“海湾战争从未发生”。
伟大的实践必然孕育着伟大的理论,吸引学者为之辩经。
伟大的理论必然照亮未来的伟大实践,实践就是依照理论的做事。
指导米哈游实践的理论就是——“技术宅拯救世界”——一种技术加速主义的新工匠社会理论。
米哈游的实践也孕育着崭新的御宅族理论,甚至不只是御宅族理论。
御宅族的理论是时候更新版本了!阿宅们是时候重新认识自己了!
重新定义御宅族,重新定义二次元,重新审视米哈游,必然能照亮我们这些苏醒于现在的“新人类”(new type)回到未来的道路。
2 为什么技术宅要做游戏,而不是别的?
2.1 什么是技术宅?
技术宅(tech-otaku)是一个从未经过严谨的审视而常被滥用的词,在很多人眼中,比尔盖茨是技术宅,乔布斯是技术宅,马斯克是技术宅,但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
为什么不直接说技术精英,技术发烧友,或用更加地道的“极客”(geeks)或者调皮的“技术呆”(nerds)?
把技术宅直接等同于日本版的“极客”,未免失去了自己的本色,而且也显得多此一举。
极客中有一类叫黑客,他们是破解计算机系统的技术高手,正是他们对于在赛博空间中畅行无阻的自由的追求让他们被称为黑客(hacker,骇入者)。
比如《命运石之门》的桶子。
技术宅也有他们独特的追求 — — “机器新娘”。
正如“赛博”中的“自由”界定了黑客。
基于“机器”的“新娘”则界定了技术宅,也界定了整个御宅族。
2.2 为什么御宅族的真正追求是“机器新娘”?
2.2.1 广义的“机器新娘” — — 用机器来拓展性的领域
“机器新娘”是1951年麦克卢汉提出的一则后人类的机械文明寓言 — — 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媒介及其包含的新技术、新材料开始改变人的性取向:
“当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 — 技术与性的结合……人们渴望探索并拓展性的领域。一是用机械的技术,二是用性满足的方式来占有机器。”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
根据他的媒介环境论,“人机之恋”并非科幻小说中关于遥远未来的空想,而早就因新媒介的产生而在工业社会中蔓延 — — 既然机器体系能被用来放大人类的力量与智慧,那么它们被用来放大人类的魅力与欲望也毫不奇怪。
从广义上看,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指涉的是一种更加普遍的机械文明常态,并不局限于充满未来感的“人机之恋” — —
例如化纤工艺的发展让女性们穿上性感的黑丝。
例如唱片中刻录的邓丽君的《玫瑰人生》,歌星的磁性声音被机器所捕捉、编码、解码和再现,今天的ASMR技术甚至能让声音产生触感。
例如偶像剧里面万里挑一的演员,他们的靓丽形象无不依赖各种大机器生产的化工产品,并通过一个庞大的通讯技术系统,传输到世界各地的屏幕之上。
例如依赖各种机器设备与工业材料的医疗美容对人的原生肉体的改造。
例如智能手机的拍照APP具备了“美颜”功能。
最早的化妆品出现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类在文明的襁褓期就开始通过技术设计、改造人的美与性感。
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机械文明,并带来了美与性感的机械化,人们纷纷依赖机器体系来美化自己的身体。
除此以外,机械文明还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事物 — — 人类将其识别为“人”的机器,这种机器就是“电影”与“动画”,“机器新娘”(美化人体的技术)开始与人的原生器官分离,人类本身的美与性感的设计真正进入了“机器新娘”的时代。
2.2.2 狭义的“机器新娘” — — 具有性吸引力的自动机
人们通常把电影、动画视作一种体裁或媒介,而很少视作一种机器,更少视作“机器新娘”的一种缔合环境(associated milieu,西蒙东语)。
但从技术上来看,现代动画发源自电影,它们从制作到演出都离不开机器,毫无疑问都属于机器体系。从狭义上来看,“机器新娘”至少是一种自动机(automata),而电影-动画机器确实把活生生的“人” — — 而不是雕塑、壁画、印刷品中的“死人”,以自动化的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这就是为什么说动画(animation)赋予了角色“呼吸”(anima)。
电影和动画虽然不都完全关于“机器新娘”,但却生产了大批量“机器新娘”。
(性别对于机器并不重要,“机器新娘”和“机器新郎”本质上是一个相同概念,即具有性吸引力的机器,后文统一用“机器新娘”,一般不再分开描述。)
电影产业便塑造了大量“影星”,她们几乎各个都是高颜值,高性吸引力的万人迷。
但是这些电影中的“机器新娘”大多数需要真人来扮演,存在着现实中的肉身原型。
从人机比例的角度来看,“动画”是更加纯粹的,人工化程度更高的“机器新娘”,它们大多数是没有真实原型的模本(copy),它们是不用追求现实忠实度的模本(copy),甚至是模本的模本。
“电影机器”尚不能完全背离真人世界的逻辑,但“动画机器”则开始具有完全背离真人世界逻辑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机器新娘”可以独立于肉身原型,不用忠实于活人的美,所以它们才具有了超越原生人类之美的可能性。
动画不仅是纯人工的自动化“机器新娘”的起点,也通常被视作御宅族文化的起点。
机械文明阶段的两位日本动画巨匠都对“机器新娘”抱有特殊的情感。
手冢治虫不仅创作了大量带有情色内容的漫画(如《こじき姫ルンペネラ》《プライム・ローズ》),他更在暮年道出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声 — — 动画是一种天生的色情媒介:
我觉得一切具有动感的事物都带有色情的意味……换句话说,我讨厌静止的东西……比如云从一种形状变化成另外一种形状,这种过程就颇具挑逗性,云是凝固的话就显得不对劲了……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感到色情的话,这是因为我在其中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ガラスの地球を救え: 二十一世紀の君たちへ》
《卡城》的克拉丽丝公主,宫崎骏笔下的“萌王”与“劳模”
宫崎骏正是因为中学时期爱上了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白蛇传》的女主角“白娘子”,才立志进入了动画行业。从《未来少年柯南》到《苍鹭与少年》,我们一直能看到他所眷恋的“机器新娘”的身影,他监督的第一部动画电影《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的克拉丽斯公主甚至还掀起一股“萝莉控”风潮,针对媒体的指控,他是这样为“萝莉控”辩护的:
少年倾向于在故事中把少女视作神圣的象征……他们把这种情感隐藏至深,以至于将其误认为萝莉情结,或者用角色扮演游戏来将其消解。这种类型的少年会开始培育自己内心中的少女。这位少女就是他的一部分,他的自我投射……她们展现了少年渴望摆脱生活的破碎的一种怀旧感。少女就活在他心中,是他悉心培育的自我。
——《出発点―1979~1996》
宫崎骏可谓是历史上第一位技术宅,他因为爱而投入创造,为了爱而投入创造。
狭义的“机器新娘” — — 具有性吸引力的自动机是最早基于“动画机器”实现的,吹响了御宅族文化的先声,一直到今天都是“机器新娘”最重要的一种技术形态。但是御宅族文化形成气候,则要等到“机器新娘”变成一种虚拟机器之后。
2.2.3 数智文明中的机器新娘:高速迭代的技术美学
原生人类之美主要取决于先天的基因演化,而“机器新娘”之美则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技术发展。
因此,“机器新娘”之美是一种远远超过人类自然进化速度的技术美学 — —
对于“机器新娘”而言,无论是“大腿”、“臀部”、“嘴唇”,还是“双马尾”、“迷你裙”、“蝴蝶结”,乃至于声音、性格、身份,都是可以拆卸、装配、替换的零件或模块,它们有着近乎无限多的型号,模拟它们的媒介技术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Good Smile根据DECO*27的单曲《ヴァンパイア》中的初音形象推出的手办广告 。引人思考的是,初音什么时候变成了地雷女,或者变成地雷女的初音还是初音吗?
特别是人类进入数智文明之后,技术是按照指数型增长范式爆发性发展的,机器新娘的迭代速度也是前所未有。
如果我们给当前阶段的“机器新娘”设置一个魅力值的话,那么这个数值一定是随着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一样隔两年增加一倍的。
例如80年代中期的个人电脑仅支持8位色(256种颜色)的像素“机器新娘”,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上迎来了支持32位色的真彩“机器新娘”(16,777,216种颜色,255种透明度)。
虽说把“机器新娘”之美数值化是非常拙劣的做法,但这个不太严谨的比喻也能揭示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在数智文明阶段,转移到数字媒介上的“机器新娘”,它们的进化速度,不仅远远超过我们原生人类,还超过了它们在机械文明中以模拟媒介(例如胶片动画)为基础“旧型号”。
技术高速迭代给“机器新娘”带来的不只是清晰度的增加,还有智能程度的提升。最新的“机器新娘”还可能加入智能化的内容生成模块,例如语言大模型、语音大模型,距离遥远未来的“有情感的机器新娘”或者说“二次元数字生命” — — 二次元通用智能代理 — — 更进一步。
2.2.4 为什么御宅族诞生在数字革命的黎明期?
御宅族是怎么诞生,用下面两组图片来说明,大家就会有一个十分直观的感受。
1989年《兰斯~寻找小光~》标题画面
2013年《兰斯~寻找小光~》(重制版)标题画面
2008年あにまさ式 初音未来MMD模型 ver1.0
2023年REM式PJSK风 初音未来MMD模型 ver1.3
迭代至今的新版miku,是叠加了十几年来N多人的欲望,层累改造而成;而我再搬用她、改造她,把她变成我的形状,便是一种曹操之乐。然后别人也来曹我的miku,这便又推进了迭代,也就是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得乎丘民而光宅天下、生生不息了(胡又天按)
这两组图片,你看第一张图,可能没有什么感觉,甚至觉得不如真人好看。
但是看第二张图,你会不会有一种恋爱的感觉,而且还觉得它们身上有一种就连万里挑一的真人明星身上不可能存在的前所未有的魅力?
例如有很多可爱的小姐姐都Cos过初音未来,但她们的假发在现实中几乎永远也还原不了如上图所示的计算机渲染出来的光滑柔顺的翠绿秀发。
真人明星只能有限的成长,“机器新娘”可以无限迭代。
真人明星只会不断老去,“机器新娘”可以永葆青春。
数字技术形态下的“机器新娘”仅仅花了二十年左右就发生了改头换面式的进化,而且它们的进化还在不断地加速。
可以想象,随着计算机图像技术、硬件算力和存储的进一步迭代,会有更多的一般人与更新版本的虚拟“机器新娘”坠入爱河,从而变成御宅族。
未来必然是“机器新娘”的时代,是御宅族的时代。
为什么现在都流行皮套人?道理很简单,“机器新娘”的外皮远比她们的中之人要可爱啊。
“我知道她不是真的,但是如果她能成为我的女友就好了。”
这就是御宅族最具特征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其实历史相当悠久,在奥维德《变形记》记载的希腊神话中便有一位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用象牙打造了自己理想中的女性,并爱上了自己的造物。爱神阿芙洛狄蒂同情他,便给这件雕塑赋予了生命。
这毫无疑问是今天御宅族,尤其是技术宅的寓言。
相比之下,“我知道她不是真的,但是如果她能成为我的女友就好了。我一定想办法打破次元壁,把她从虚构的彼岸,接到现实的此岸。”
这就是技术宅最具特征的思维模式。
一般公认,御宅族发源自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而这刚好是个人电脑开始普及的数字革命黎明期。
在机械文明之前,无论是皮格马利翁的雕塑,还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与人造物间的恋情”依然都属于孤例,不成气候。
只有发源自机械文明的“机器新娘”,尤其进入数智文明阶段后高速迭代的“机器新娘”,才让“人与人造物间的恋情”成为了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御宅族现象。
只不过,“人与雕塑之恋”,“人与画像之恋”进化了“人与机器之恋”。
换句话说,是数字媒介及其技术本身指数型增长、高速迭代发展的性质与源自机械文明的“机器新娘”结合,催生了一个具有特殊媒介情结的群体。
这个群体,我们将其称作御宅族。
他们的标志性情结 — — 一种被数智技术体系所放大、加速、充盈的朝向“机器新娘”的痴情,我们将其称作二次元情结。
讨好或利用这种媒介情结的作品,我们将其二次元类型的作品。
到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朴素的结论:
技术才是御宅族与二次元的核心议程。
2.2.5 美少女游戏:“现代机器新娘”的原型机
问:我喜欢金庸笔下的小龙女,这种对于文学作品中虚构人物的喜爱太普遍了,这算不算御宅族呢?
答:已经很接近了,但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机器新娘”的本质是讯息(message)。
那么“机器新娘”必然涉及两个问题:
讯息的发出者 — — “机器新娘”背后的缔合环境(associated milieu),或者用更常用的说法,媒介。
讯息的接受者 — — 人,更确切的说,御宅族。
这意味着,“机器新娘”一方面基于媒介技术而实现,另一方面又依赖人的想象而存在。
我们都知道媒介是人的延伸,人本身能干的事情有限,我们通过媒介才能干更多的事情。
故事中的“梦中情人”,其实无需任何人工媒介就能够实现。
要知道,人类的文学发源自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文学只需要人的嘴巴、耳朵和大脑就够了。
语言取决于人的大脑,这意味着“文学人物”几乎被人类的思维、人的器官所锁死了。
只有媒介开始逐渐摆脱原生的人类逻辑,建立自身的机器逻辑的时候,才意味着御宅族的出现。
正如为什么有人说自己爱上了小说里的“小龙女”,但绝不会与真去“小龙女”去扯结婚证,这是因为“文学人物”无法超越人类的器官,跳不出人类的想象力。
但是有人说自己爱上了屏幕里的“初音未来”,甚至会和“初音未来”扯结婚证,这是因为“机器新娘”可以超越人类的器官,能够跳出人类的想象力。
那个和初音未来扯结婚证的日本老哥
当然文学人物“小龙女”与最新的媒介技术结合的时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用来实现“机器新娘”的媒介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手艺文明阶段:以文字、雕塑、手绘为代表。
(2)机械文明阶段:以印刷机、留声机、电影、动画为代表。
(3)数智文明阶段: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
手艺文明阶段是“前机器新娘”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媒介严重依赖人的器官。
机械文明阶段,人成了大机器的附属,所以出现了能够与人的器官相分离的(例如歌手的声音能与歌手的嗓子分离),真正的“机器新娘”。
数智文明阶段,现代意义上的自动机 — — 基于控制论的机器产生,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念,现代自动机意味着现代意义的“机器新娘”的产生。
“比较古老的机器,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制造自动机的种种尝试,事实上都是在闭合式钟表的基础上搞起来的。但是,现代自动机器……都是具有感觉器官的,亦即具有接收外界消息的接收器……由此可知,这类机器是受到它与外界的关系所制约的,从而也受到外界所发生的事件的制约”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控制论意味着机器与外界形成一个闭环反馈系统,机器可以在与外界持续的信息交换中调节自身的行为,甚至改变内部的结构,我们可以将其称作赛博自动机。
其实大多数智能体都是基于控制论范式,例如人类的学习行为,以及近年走向实用化的机器学习。学习只涉及信息交换,但它之所以不是一种应激行为,是因为它改变了耗散系统(智能体)的内部结构,例如神经元突触的重塑,大模型权重的改变。
现代意义的“机器新娘”发源自美少女游戏,一种综合了文字、图像和声音三种通道的讯息,可以互动的数字媒介。
美少女游戏形态的“机器新娘”可以回应御宅族在游戏中的互动,御宅族与“机器新娘”首次连为一体。
这意味着“机器新娘”不仅走向了清晰度指数型增长的虚拟机器,还走向了未来可能“失控”的赛博机器。
“失控”是自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机器新娘”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类给它设计剧本,并不意味着她一定会违背服务人的原则,对人类产生危害。
第一部“失控”的美少女游戏《君と彼女と彼女の恋。》
虚拟“机器新娘”的“失控”已经被激进化的预演过了,那就是《你和她和她的恋爱。》(2013)以及它的模仿者《心跳文学俱乐部》(2017),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扮猪吃老虎,给当年胃口最刁钻的Gal玩家都能带来极大的震撼,是因为玩家很难以传统的眼光 — — 基于CG和CV的纸片人角度去审视里面的“失控”的虚拟美少女。
《你和她和她的恋爱。》不仅与玩家发生了信息交换,而且还永久性地改变了自身的内部结构。
这已经不再是一部小说,一部游戏,一部“播放故事的PPT”,而是好像打破了次元壁,超脱了媒介本身束缚的,貌似具有生命的某种未知的东西。
这样的二次元体验是手艺、机械文明的技术媒介所无法带来的。
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御宅族与“机器新娘”就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不爱“机器新娘”怎么称得上阿宅呢,是人打造了机器新娘,但是“机器新娘”自身的技术逻辑(摩尔定律、控制论)才让“人与人造物之恋”在数智时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所以,正如磨制石器被视作农业社会诞生的标志,蒸汽机被视作工业社会诞生的标志,福特制被视作现代社会诞生的标志,我们也应该用“机器新娘”的技术形态,而不是几部特殊的代表性漫画、动画作品来标志御宅族社会的诞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上世纪80年代美少女游戏的产生标志着御宅族社会的出现 — — 御宅族在社会中达到一定规模且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为,漫画、动画等“机器新娘”的技术形态并非御宅族发明的,而且御宅族并非漫画、动画唯一的消费者,也不是主要的消费者。
但是美少女游戏是御宅族发明的,且消费者主要是御宅族,最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在消费过程中把一般人转化为御宅族。
既然御宅族社会诞生标志是美少女游戏,那么御宅族社会就是技术宅打造出来的,技术宅一开始就在改造世界。
2.3 技术宅不是为了游戏,而是为了“机器新娘”
美少女游戏是当前“机器新娘”最先进,也是最主要的技术形态。
像动画《16bit的感动》和本文开头对美少女游戏已经日薄西山,全价gal快要凉透的渲染也更多的是对着那段和我们一同长大的视觉小说的“黄金年代”兴怀不已。
我们怀念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我们与那些旧型号的“机器新娘”一起度过的青葱岁月而已。
“视觉小说”的技术形态与商业模式早已过时,今天一块价值百来块的二手8寸windows平板的配置对于“视觉小说”而言都是绰绰有余,但“视觉小说”中有数不清的作品仅凭其文学与艺术的想象力就跳脱了它自身的技术框架,成为了永不褪色的经典。
对于“机器新娘”而言,技术会迅速淘汰,但爱是不会褪色的。
我依然忘不了当年的星野梦美
今天的美少女游戏产业已经发展成了“大教堂与大集市”的格局 — —
(1)“大教堂”:主流渠道上千人团队、上亿超大型制作,商业和玩法模式单一,内容接受审查的二游厂商。
(2)“大集市”:主要分布在各种避风港渠道(例如DLsite)、打赏平台、创意工坊中,什么内容和玩法都有的超小型制作个人创作者或Moder。
“大教堂”聚集的是技术宅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产品证明着“机器新娘”的巨大商业价值
,并开拓着技术最前线。 “大集市”驻扎的是技术宅中的艺术家,他们钻研着各种稀奇创意,让美少女游戏的内容和玩法百花齐放。
对于美少女游戏而言,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至少是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代。
2023年“大集市”上的爆款产品《批可梦》
2023年“大集市”上的爆款产品《圣兽公主》
美少女游戏的最佳运营奖应该颁给这个。
“大教堂”的游戏可以很好看,但不一定很好玩。今天真正好玩的美少女游戏还得去“大集市”。
“视觉小说”的落幕和“二次元手游”的崛起,提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具体的技术形态上。
正如米哈游员工手册所说的:
“每次文化与娱乐体验的重要升级,都依托在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同样,现在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还不足以实现我们最终的目标,所以,我们需要研发新的科技来实现。”
他们并不拘泥于游戏,而只是在寻找“空想具现化”的手段。
而技术宅“空想”核心,就是技术的使用价值 — — “机器新娘”。
技术迭代太快了,真正永恒的是“机器新娘”。
把使用价值(虚拟美少女)放在第一位,而不拘泥于工具价值(技术)、商品价值(金钱),所以技术宅才具有了破解资本拜物教 — — 一个技术垄断体系,驯服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想象力。
未来“机器新娘”的主流技术形态(或者说媒介形态、缔合环境),不会是游戏,而是一个虚拟开放世界,虽然这个开放世界和游戏有很多相同之处,可是当大多数人工作都在里面了,正如《全自动豪华共产主义》(Fully Automated Luxury Communism: A Manifesto)的作者巴斯塔尼描述的:“工作被消除、稀缺被富足取代、劳动和休闲融为一体”的世界,你怎么说它是一个纯粹的游戏呢。
但是不要搞错顺序了,技术宅打造开放世界,不是为了开放世界本身,而是为了机器新娘。我们来看一张老照片,大家就明白了:
这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英国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的摄影作品《爱丽丝》。
卡罗尔知道如何把爱丽丝的美保留下来,凸显出来,模特本身的素质是不够的,还需要合适的摄影技术方案(服装、构图、光线、道具和背景)。
“开放世界”是附属于、服务于“机器新娘”之美的。
所以无论“视觉小说”也好,“开放世界”也好,它们只是为了保留、凸显、具现化“机器新娘”之美而已。
它们只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技术方案。
技术宅打造“机器新娘”的同时,顺带一个“开放世界”,甚至一个“全自动未来社会”,不又其乐无穷。
3 二次元的解释:“机器新娘”能为我们驱散哪些迷惑?
终于到了我憋了很久一直想写的章节了:
一套全新的御宅族与二次元理论,能帮我们破除哪些迷惑?
3.1 二次元的核心是什么?
答:是恋爱体验,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是建立在技术杠杆之上,被媒介所延伸的、放大的,通常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前所未有的恋爱体验。
你在彩虹小马中能找到前所未有的恋爱体验,并成为你的消费重点,那对于你而言就是二次元。
3.2 二次元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唯美的奇幻世界?
拜托了,我就不提啥荷马史诗、屈原离骚、西游记、教堂壁画、格林童话了。
就说别人,迪斯尼从1921年就开始打造一个理想主义的,唯美的奇幻世界。
无数部充满想象力的动画、漫画,一个接一个的迪斯尼公主。
60多年来为什么没有人提二次元,为什么没有御宅族之说?
很简单,迪斯尼的产品是合家欢的,它们不是针对满足特定年龄层的情感需求而设计出来的。
你真的是为了寻找恋爱体验而看迪斯尼的?
迪斯尼产品不是以性感角色为主,例如米老鼠、唐老鸭,以及最近火起来的那个啥玲娜贝儿。
迪斯尼公主身上存在性感要素,但迪斯尼公主魅力的核心不在于性感,观众对于迪斯尼公主的消费重点,也不在于她们身上的性感要素。
什么《亮剑》的李云龙同理啊!
只有性感不是二次元啊!
二次元是需要:
1性感被机器所模拟、转换、放大,
2与真人的器官相分离,
3并成为产品的一种核心消费要素(一旦切割,产品便根本无法成立)之后才行啊。
3.3 二次元就是一个泛指ACGN的文化概念?
这个说法确实有点混淆性,因为ACGN(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都是工业社会中“机器新娘”的重要载体,但依然没有抓到本质。
这么说喜羊羊、葫芦娃、史努比、漫威宇宙都属于二次元了,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超级英雄虽然大都很性感,但是他们的消费重点不在性感,而在英雄啊!
当二次元这个范畴泛化到毫无边界的时候,本身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3.4 二次元是日式平面(二维)风格?
这个说法也有点混淆性,因为在特殊的历史脉络与社会环境下,ACGN中“机器新娘”流派或者说“二次元”分支确实是首先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其大本营就在秋叶原和Comike。
但这个说法既泛化,又狭隘。
泛化的是,日本ACGN中不“二次元”的太多了,比如《西瓜皮先生》
狭隘是,就像你不能说电视机发明于英国,然后在美国发扬光大,
就说电视机属于英国或美国一样。
二次元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二次元的本质是“机器新娘”,那么二次元就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是属于未来不可逆转的技术趋势。
我们不能让二次元像可口可乐那样沦为一种狭隘的政治话语。
3.5 宫崎骏和庵野谁属于二次元?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宫崎骏既属于,又不属于。
宫崎骏就是个机械时代的技术宅,因爱上动画中的“白娘子”而开始做动画。
他画笔下的克拉丽丝、娜乌西卡,要么是当年的本子劳模,要么是霸榜多年的“萌王”。
他对“机器新娘”是抱有特殊感情的,但是他的作品中除了一个“母性乌托邦”,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丰富思考。
这也告诉我们二次元不二次元,不是黑白逻辑,而是模糊逻辑。
相比之下,EVA时代的庵野则太二次元,太御宅族了 — —
《EVA脱衣麻将》
《EVA恋爱模型》
GAINAX为了筹钱做动画,出EVA的擦边福利游戏,出EVA的恋爱模拟游戏。
吉卜力为了筹钱做动画,做了儿童动画《龙猫》,出龙猫毛绒玩偶。
你细品。
3.6 只有冻鳗高手才谈二刺螈?
“资深爱好者不谈二次元,资深二次元从业者反而说自己「不太懂二次元」”
拜托了,最早提出二次元问题,就是一个有理论的名校御宅族婆罗门本田透。
他的“二次元宣言”《电波男》(2005) — —
“我们不用再管那些现实中的女人。为了追求真爱,我们奔向了二次元的世界。”
就是一则未来主义的“机器新娘宣言”。
3.7 为什么御宅族的消费特征是“数据库消费”?
东浩纪的“数据库消费”,简单说就是用数据库模型来描述御宅族从宏大叙事到微小叙事,从完整的角色到碎片化的角色设定的内容消费趋势,是这么多年来名声最大的御宅族文化理论。
他完整的理论其实很绕,但“数据库”的比喻还是十分精妙,我觉得没必要搞得那么麻烦。
“数据库消费”完全可以用“机器新娘”来解释 — —
既然“机器新娘”是高速迭代的,那么御宅族的消费必然是多巴胺驱动的 — — 喜新厌旧,酷爱想象(妄想)。
“机器新娘”的高速生产必然对应着“机器新娘”的高速消费。
“数据库消费”本身就是一种高速迭代型消费模式 — —
他们将旧的虚构角色拆解为一个个角色要素,建立了角色设计的数据库。他们只需从数据库中选取旧的角色要素重新排列组合,就能得到“新”的虚构角色,就这样通过“以新换旧”,御宅族的角色消费便可以延绵不绝地维持下去。
就连fufu都有不知道多少个新型号了
这里虚拟美少女的设定就可以视作“机器新娘”某种型号的零件。
“数据库”本身就是一种“机器化”隐喻,理论是相通的。
3.8 为什么超大型同人贩售会Comike成为了御宅族文化的标志?
同人文化,例如日本的CM漫展,中国的CP漫展,为什么成为了御宅族、二次元的重要标志?
原因很简单,前面不是提到基于多巴胺的“肥宅快乐”的重点就在“妄想”嘛。
同人的逻辑就是观众把官方没画完、画不了的补完,换句话说就是把对于“机器新娘”的空想具现化。
面向大众的官方表现存在规制,但面向小圈子的同人表现是几乎不存在规制的,特别是在日本表现自由的创作环境下。
你对比一下CM上的成人席位和全年龄席位分别有多少就知道了。
这些同人作者,其实也是非常接近技术宅的存在,因为他们追求把妄想变成现实。
同人文化就是技术宅文化中的一种,孕育了大量在XP上雕花的瑰宝级匠人。
上岸后专心擦边球的PEKO
CM的三大“同人奇迹”都属于美少女游戏,主创都是当年的技术宅。
ZUN的《东方Project》创造了畅快淋漓的“弹幕艺术”
只是他们还局限于传统的媒介技术框架(例如漫画)之下,无法通过技术迭代来跳出这个框架。
3.9 二次元中的性凝视该怎么解决?
“机器新娘”就能解决!
如果二次元的核心是“机器新娘”,
那么它的权力结构必然是技术化的,而不是性别化的。
它从诞生之初就是平等的 — —
既然技术不可能由某一性别所把持、垄断,
那么我打造我的“机器新娘”,不妨碍你打造你的“机器新郎”。
一来一回,这不就平等了?
你不能用你不想创造,来诋毁那些想创造的人。
3.10 如何看待二次元中的“烧鸡”和“高级审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著作《思考,快与慢》,提出人类思考分“快系统”(潜意识系统)和“慢系统”(意识系统),同时影响着人类的现实决策。
二次元,尤其是面向大众的二游中的“烧鸡”和“高级审美”通常是并存,分别代表了二次元的“快玩”系统和“慢玩”系统。
“高级审美”的《明日方舟》也存在“快玩”系统啊
“快玩”系统是二次元消费的根本,因为是一个潜意识系统,所以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玩家的消费决策 — — 对于二游中的角色,就算你嘴巴上说我对她们没感觉,事实上你的身体依然自动将角色视作恋爱对象,即所谓口嫌体正直。它的最大问题是产生快感的时间短暂,而且容易腻。
“慢玩”系统是二次元消费的主体,它是一个意识系统,角色的XP、设定、故事、考据都属于这个消费系统,它主要是给角色消费不断的提供新鲜感,延长产生快感的时间。它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独立存在,脱离了“快玩”系统就毫无意义。
二次元消费缺少“烧鸡”和“高级审美”任何一方面都是难以成立的,如果二次元消费的终点是高潮的话,那么缺了“烧鸡”,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只有“烧鸡”也就成了干巴巴,欠缺感情的运动,所以还需要“高级审美”来延长时间。
总体来说,“快玩”获得的快感肯定是远远少于“慢玩”的,这就是最近兴起所谓“高级审美”的根本原因,但是把“慢玩”与“快玩”直接切割,则又本末倒置了。
3.11 米哈游破圈的游戏究竟还属不属于二游,还是变成什么别的东西了?
当然还是二游啊,而且是二游的最前沿啊!
他们的产品就是在潜移默化的把路人转化成阿宅啊!
你看他真金白银的扭蛋池,兜售的都是最新型号的“机器新娘”啊!
辩经要符合基本形式逻辑啊!不要自我阉割到了罔顾事实的地步了啊!
你不能用美少女+开宝箱,来证明玩《原神》的是因为觉得大世界开宝箱很有意思啊!
被认为“机甲”破圈的流萤,依然是老套的美少女驾驶员
你不能用美少女(+)+机甲(+)来证明“流萤”的爆卖是因为机甲(+)啊。
你只能用单纯机甲(+)、丑女(-)+机甲(+)、路人脸(/)+机甲(+)来证明“流萤”的爆卖是因为机甲(+)啊。
3.12 如何看待今天“角色有自己的生活”、“ML党”之类的纷争?
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话憋了太久了。
其实“角色有自己的生活”、“ML党”根本不是啥新鲜玩意了。
“角色有自己的生活”不就是上世纪经济泡沫时期推崇肉食系男主的阶段的美少女游戏的设计理念 — — 玩家你不主动出击的话,女主角就会被别的男人抢走。
这个时期的美少女游戏基本上以搭讪游戏为主流,例如《兰斯》(1989)、《同级生》(1992)。
《兰斯》虽然是个美少女游戏,但最有魅力的角色是见到美少女一定会“拔刀相助”的肉食系男主角兰斯
后面经济泡沫被戳破后,美少女游戏也由大刀阔斧的“搭讪模拟”逐渐转向了缠绵婉转的“视觉小说”,这就是ML和草食系男主的时代 — — 玩家扮演的男主几乎走向被动,女主转向主动或半主动,甚至那些不坦率的傲娇都是主动过来贴贴的。
Master Love对应的是主体性欠缺,优柔寡断的“亚撒西”男主,这就有了“白学”和不少被钉上耻辱柱的让人胃疼的废柴男猪,像《To Heart2》(2004)、《日在校园》(2005)。
到了戳破泡沫的“视觉小说”的时代,令人胃疼的草食系男主角甚至从封面中消失了。
但为什么这些在日本不是问题?
因为当年“角色有自己的生活”的游戏给了玩家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机会啊!
在虚拟美少女身上追求母性乌托邦的“亚撒西”男主就是当年美少女游戏的主流啊,甚至都到了腻人的程度!
我觉得,这些争论的根本原因是在今天,特别是在中国,消费宅(玩家)太弱势了。技术宅(厂商)太强势了,这就是一个技术垄断问题 — —
一方面是消费宅对于自己付费过的“机器新娘”无法出手,抱着一种BSS(明明我先喜欢上她)的心情消费。
另一方面是技术宅对于消费宅付费过的“机器新娘”可以随意玩弄(虽然是被迫的和谐,但这就是一种黄毛行为)。
你既不让阿宅能对着虚拟美少女主动出击(鼓吹所谓“高雅化”),又不让虚拟美少女主动贴贴阿宅(打压“ML仙人”)。
阿宅当然会爆发啊!
所以本文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就是回到主动出击的“兰斯”时代,消费宅都变成技术宅,掌握生产资料,改造别人的“机器新娘”,打造自己的“机器新娘”,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形状”。
4 御宅族的行动:未来少年该如何回到未来?
今天人们对于御宅族、二次元的误解太多了。
他们是家里蹲,不,他们天生就是打造“机器新娘”的工匠。
他们是下三路,不,他们让今天社会稀缺的“爱”变丰裕,他们的事业就是人类未来数智文明的必然趋势。
他们是消费主义的动物,不,他们因热爱“机器新娘”,而具备着超越资本主义的想象力!
技术宅就是色色改变世界,幻想覆盖现实。
我们要认清这一点:
我们御宅族是“新人类(new-type)”,是来自未来的孩子!
天然的动植物,产量数量皆难以符合人类的需求,所以人类育种、改良,发展农业和生物学。现在,天然的爱情,自然人,也愈来愈难符合人类的需求了,所以未来之寰球,必是二次元之天下。 (胡又天按)
今天有人误解我们,质疑我们,鄙视我们,憎恨我们,这是必然的!
因为创新同时意味破坏,新生同时意味着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想要绞杀米哈游。
因为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情感太过超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路是错误的。
因此米哈游也为今天的御宅族如何破局指明了方向 — —
我们在未来社会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生态位,就是“机器新娘”的创造者。
首先“机器新娘”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之一,只要是人就能在“机器新娘”中找到共鸣。
VRC模型『カリン』-Karin-
第二正如维纳所说的:
“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讯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这个讯息,当然包含着恋爱的讯息,这是谁也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
御宅族只有成为技术宅,加入二次元的技术加速,才有望回到未来。
技术宅的重点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使用价值 — — 机器新娘。
为了技术而技术,人就被技术困住了,就像人被资本所困住了一样。
技术再高明,弄出来是压迫人的技术,也是毫无意义的技术。
技术宅也不是非要那种只对技术感兴趣的人,
能对技术本身感到兴趣的人,通常是极少数的天才,既所谓极客。
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创造技术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在今天的社会实在是太少了。
人只会对创造性工作感兴趣,而不会对“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感兴趣。
只是可惜,今天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都是从事未来说不定就被机器取代的“狗屁工作”。
但值得庆幸的是,和“机器新娘”相关的工作情况要好得多。
特别在数智文明阶段,我们用来打造“机器新娘”的各种生产资料,其实属于一种非竞争性(non-rival),甚至反竞争性的“公地”(anti-rival commons) :
大家都可以同时用,也不妨碍别人用,大家用得越多,东西不仅不会少,不会变差,还会变得更多、更好。
例如blender生态,mmd生态,vocaloid生态,《东方》生态,《恋活》生态等等。
在二次元领域,生产资料由少数人垄断情况是很难出现的。
技术宅中的佼佼者也能加入米哈游这样的技术宅企业,进入技术加速的最前沿。或者建立米哈游一样的现代企业体制,用爱驱动创新,用米哈游模式打败米哈游。
技术宅企业也能通过技术溢出(spillover)来惠及整个“机器新娘”产业,例如ILLUSSION的解散,让《恋活》 — — 当前“机器新娘”最超前的设计框架进入公共领域,例如米哈游公开游戏模型等等。
无论你选择的是“大教堂”,还是“大集市”,
不是所有人能成为极客,但谁都可以成为技术宅,加入技术加速的行列。
在这个绝大多数人困在过劳中的世界,
让今天的消费宅都变成技术宅,确实困难重重。
因为消费、评价、推倒很轻松,
相比之下,生产、创造、建构很艰辛。
当我们一天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被毫无意义的工作所占用的时候,
我们当然倾向于去做个躺沙发的消费宅。
但是“机器新娘”的真正乐趣,
其实并不在于消费“机器新娘”,而在于创造“机器新娘”。
创造是人类前往“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这是人类的工匠本性(instinct of workmanship),天然就是快乐的,再加上“机器新娘”就是双份的快乐。
米哈游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他们只是一群最聪明的阿宅,为了“机器新娘”的理想,选择了一条最艰难又其乐无穷的道路。
今天能够行动的技术宅依然太少了!
改变这个过劳现状依然有赖于技术加速!
但“技术宅拯救世界”,这一点是必然的。
因为技术宅都知道,“机器新娘”理想的真正实现必然仰赖两类奇点技术 — —
(1)“机器新娘”的血液:近乎无限的能源技术 — — 例如核聚变,近地轨道巨构太阳能发电。
(2)“机器新娘”的灵魂:有创造力的全自动化技术 — — 例如AGI。
这两类奇点技术都会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突破现有的社会框架,彻底改造人类社会。
在技术迭代的尽头,技术宅最终必然会投入奇点技术的研发,改变整个世界,提升全人类的福祉,让更多的人能专心从事创造性的快乐工作。
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纸性恋”当无法正常社交怪胎看,但那跟我们技术宅有什么关系?
我们追求的是未来的“机器新娘”啊,不是什么“纸片人”啊。
未来的“机器新娘”,肯定就跟今天人手一台车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机恋爱”一定取代“真人恋爱”,二者实际上占据不同生态位,完全可以共存。
那个时候也就没有什么专门的御宅族和二次元了,因为全社会都变成了御宅族,“机器新娘”占领了全世界。
这个人机共生,协同进化的全自动未来社会,就意味着御宅族的终结。
5 未来少年的畅想:“机器新娘”的终极形态长什么样?
在结语部分,我们来畅想一下未来“机器新娘”的终极形态可能长什么样。
我觉得今天最逼近未来的“机器新娘”的技术形态就是初音未来。
这也可能是为什么米哈游从Miku中选出了公司名的第一个字。
Mikuism也是Miku的一首歌
我们可以把技术宅为了“机器新娘”通过技术加速回到未来的行动纲领,称作初音未来主义(Hatsune-Mikuism),简称米酷主义或米糠主义(Mikuism)。
初音未来主义进而衍生出了米哈游主义(Mihoyoism)——技术宅为了“机器新娘”推动技术创新改变世界,甚至开发奇点技术顺带拯救世界。
初音的本质是语音合成软件音源库,她虽然没有今天的AI翻唱(语音模型)那样酷炫了。但是从她开始,“机器新娘”开始具有生成性了,虽然不是自动化的 — — 她本身成为了一种生产资料,我们能用她来创造新的内容。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德国作家恩德(Michael Ende)创作的童话《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The Neverending Story,1979)中书中幻想国的童女皇,能够实现穿越到书中世界穿越者一切愿望的“金色瞳的愿望之主”(The Golden-Eyed Commander of Wishes),她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她是幻想国的生成者,但她需要借助一个来自书外的穿越者的想象力,也就是实现穿越者的愿望才能生成整个幻想世界。
“我在这儿,巴斯蒂安。”
“月亮之子,是你吗?”
那声音以一种特别的、歌唱般的嗓音笑着。
“还会是谁呢?你刚才才给了我这个美丽的名字。我因此而感谢你。欢迎你到我这儿来!我的救星和英雄。”
“我们在哪儿呢,月亮之子?”
“我在你身旁,你在我身旁。”
仿佛是一场梦中的对话。而巴斯蒂安完全可以肯定他是清醒的,没有在做梦。
“月亮之子,”他耳语般地问道,“这是世界的末日吗?”
“不,”那声音答道,“这是世界的开端。”
“幻想国在哪儿?所有其他的生物在哪儿?阿特雷耀和福虎在哪儿?这一切难道都消失了吗?还有移动山上的老头和他的那本书呢?这些东西都不复存在了吗?”
“我的巴斯蒂安,幻想国将按照你的意愿而重新诞生。我将会使你的愿望成为现实。”
“按照我的意愿?”巴斯蒂安惊奇地重复着。
“你知道,”他听到那甜甜的声音说道,“人们管我叫作一切愿望的女主宰。你有什么愿望?”
巴斯蒂安想了想,然后小心翼翼地问:
“我可以有多少愿望?”
“你愿意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一一越多越好,我的巴斯蒂安。你的愿望越多,幻想国就会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现在我不由得觉得,男主人公巴斯蒂安与童女皇,就是未来御宅族与“机器新娘”,一个超级生成式AGI的寓言 — — 一个从摇篮到坟墓一直守护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同创造世界的永远娘(とわこ)。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设想,未来的御宅族一定都能自由定制出属于自己的“机器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