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随着第三世纪危机后,东西罗马帝国分治,罗马的建筑形式和内容也出现了全新的形式。而这些内容也代表了当时罗马和东汉不同发展的道路,
东汉式“城堡”·坞堡
由于东汉的成立者,汉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自身又是官员地主阶级出身。加上绿林赤眉起义的影响,地主阶级在当时西汉本就聚族而居的情况下,更加选择和宗族一起“抱团取暖”的政策,纷纷建造了“坞堡”用以自守。这些坞堡本质上就是在大型建筑的四周搭建城墙、哨塔,训练私人武装“团练”。同时坞堡也是整个宗族中,社交和婚丧等活动的聚集地。
*乱世之下,坞堡成了地主和农民共同的“庇护所”
坞堡的成立,更进一步形成了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的新形式。该形式以地主豪强为核心,宗族、宾客、附徒和奴隶为成员,共计5个阶级。所有人都为了“安全”而将一切交给了地主和坞堡,于是坞堡有点像世修大小贵族领主的城堡一般,在西汉的土地上星罗棋布。
坞堡在东汉建立后,由于影响到中央集权,一度被大量拆毁,但边塞地区依然存在大量坞堡。毕竟在匈奴等少数民族依然是主要威胁的边疆,上方政策和自己小命的问题上,一般人肯定还是选择自己的生命。
而在中原地区,尽管坞堡随着时代的推进,逐渐在中原大地消失,但后世其实依然有着其“精神续作”,那就是后世客家人的围龙屋。这些围龙屋的功能和坞堡基本一致,而且因为技术的提升,围龙屋的功能性和防守能力甚至比坞堡更强,最终形成了中国江西客家人特有的坞堡文化。
罗马:时代变了,建筑风格和模式也变了
罗马后期第一个建筑风格就是罗马巴西利卡风格,这种建筑本来只是一类建筑名称。最早来自于希腊语,意为“王者之厅”或者“王之厅”。本来的意思是古代大都市里的法庭或大商场这类的豪华建筑。
最早的巴西利卡还是比较罗马式的建筑,比如君士坦丁巴西利卡,至今尚存的三个巨大穹隆依然可以想象出当时的辉煌。而复原图也基本可以看出其本身的辉煌程度。
*即便仅存部分遗迹,也能想象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曾经的宏达和辉煌
当时巴西利卡的形式还是比较简单,整体设计上也没有后来非常经典的对称布局,但中殿和侧廊,以及柱廊进行分隔的模式却基本被保留了下来。
巴西利卡对于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基督教的教堂。早期基督教都是以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作为原型。比如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就是改建自一个建成于公元四世纪的巴西利卡。
*在后世的很多教堂设计中也可以看到巴西利卡的影子。
之后随着基督教成为地中海地区主流宗教,巴西利卡也逐渐成为了教堂或主教座堂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了一种教堂的荣誉头衔。
石料逐渐离去,木头砖头成为主流
随着砖头烧制技术和木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曾经在西汉依然可见的石料建筑开始变的稀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木料和砖头为主的建筑形式。
汉代时期,陶砖、瓦和管道的使用逐步成熟,汉代时由于陶砖的大量生产,不仅被用于铺砌室内地面,甚至被用作了铺道路,乃至下水道。至于贫苦百姓也可以自行将泥土、稻草等作为原料,制成实心土坯砖,而稍有钱的平民以及地主阶级,都已经开始使用烧制的空心砖了,这也为后来中国砖木结构建筑的重大发展带来了技术基础。
*东汉开始,烧砖和土坯砖技术彻底成熟
同一时期的罗马,由于第三世纪的危机,建筑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曾经流行的石砖配合火山混凝土的庞大石料建筑结构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木桁架结构。这种变化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法砖石穹顶技术的失传,是国力衰弱已无法承担砖石穹顶的高昂建造成本,还有说是当时基督教谦逊、清贫和放弃财富的教义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世纪危机后,木桁架结构开始在罗马流行
除了这些原因外,也有人猜测是第三世纪危机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在那个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内乱不断的时代,人们对于房屋的观念从“荣耀的象征”开始转向“简单的庇护所”。
不管怎样,第三世纪之后,大量的木桁架建筑取代了曾经的砖石穹顶,并逐渐成为欧洲教堂等重大建筑的主流建造模式。
动荡过后,帝国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此刻更需要一个强者来领导全局帮助帝国走出困难。尽管现实中已经无法挽救汉朝和罗马,但在《重返帝国》中,作为君主的你依然可以有这个机会,将一个帝国获得新生。快来《重返帝国》,选择你的帝国,让它重新成为世界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