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没发这个系列的帖子,今天多发一篇,当时补齐日更)
孔子真的是老子的学生吗?
上一个帖子说到,孔子跟着南宫敬叔出国游历了一番,看了看周王的都城洛阳。
对春秋贵族来说,【游学】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阶段。青年贵族在继承家业之前,大多要到国外游历一圈。贵族年轻人出国以后,得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跟当地的贵族打交道,了解当地的文化,互相学习交流。
这样一来,虽然春秋的国家很多,交通和通讯技术也很落后,但各诸侯国的贵族们还是维持了文化上的【一体化】。孔子这次在洛阳,认识了一些在王室任职的人物,拓展了自己的人脉网。
这个时候,王室里有两个兄弟正在争夺周王宝座,现在在位的这个叫【王子朝】。另一个竞争者暂时落败,逃到了晋国,还在晋国的帮助下经常跟洛阳这边打仗。
王室的这种混乱对孔子触动很大,此后他再没有到过洛阳,也没有梦想过帮助王室恢复权威。他虽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但追求的还不算是太虚无缥缈的理想。
除此之外,孔子在洛阳还认识了一位叫【老聃】的先生。有的说这位老聃先生就是老子《道德经》的作者。还有些说法更有戏剧性,说两人见面以后,老子把孔子教训得很惨很狼狈。《庄子》这本书里就是这么写的。
关于这段相会的记载,最权威的材料来自《礼记》。书里写道,晚年的孔子,在回忆自己早年经历的时候说:我当年在洛阳,跟着老聃先生学习,主持丧礼,学到了很多东西。
从孔子这段话能看出来,这位【老聃】是个很有知识懂礼仪的人。要是孔子见到的这位老聃,就是《道德经》的作者,很有可能会在《论语》里面评论或者引用几句。可从史书文献来看,孔子从来没有提到过《道德经》和它的作者。
为什么后人要虚构孔子向他求学的故事呢?这可能是因为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很多学派要批评孔子攻击儒家,就要编造孔子出洋相的故事,迎合大众的喜好。
后世的这些创作虽然很有趣,但可惜没有史料支撑。只有《礼记》记载的孔子和老聃的交往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