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略改革弊端爆發,東漢開始“群雄割據”
馬略改革解決了羅馬的兵源問題,但也帶來了職業軍隊“知軍官不知國家”的軍閥化問題,軍官的勢力不斷擴大,並最終給羅馬帶來了帝國制度。為了保持對民眾和元老院的威信,很多羅馬皇帝將自己的權威放上了“戰爭”的賭桌。當一個人在某件事上有了賭徒心態,那最後的結局一定很慘。
*羅馬“軍閥帝王”的缺點,就是很多皇帝將命運都堵在了“戰爭”上
克拉蘇遠征帕提亞帝國,結果兵敗身死;圖拉真進攻兩河流域,先勝後敗最後撤退;最後瓦勒良為了立威多次遠征,結果自己也成了俘虜。後來的戰爭不僅沒有給羅馬帶來作為經濟基礎的奴隸,甚至更加***,最終讓羅馬的普通人喪失了對戰爭的信心和熱心。
當普通民眾對戰爭的信心和熱心喪失了,不僅讓帝國內部厭戰情緒加劇,還造成了皇帝權威的喪失,和軍隊收入的降低。更多覬覦王位的人開始收買士兵行刺,而這也讓禁衛軍逐漸飛揚跋扈,成為“近衛弒君軍團”埋下了伏筆。
同時期的東漢,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東漢一直和北匈奴爭奪西域,極大消耗了國力和兵力,為了補充財政進一步對民眾橫徵暴斂。
*與北匈奴戰爭後的橫徵暴斂嚴重影響了軍力,之後的橫徵暴斂也逼出了黃巾起義
加上東漢中後期“外戚干政,戚宦之爭,宦官專權,皇帝擺爛”的惡性循環,最終爆發黃巾起義,此時中央沒有足夠部隊,就命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亂。而結果本就強大的地方宗族,在這波加持下進一步壯大實力,該政策也最終成為了後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的導火索。
*州郡募兵,終成群雄逐鹿,天下混戰的局面
野心家滿天飛,近衛軍團成“弒君軍團”
其次就是本作為羅馬重要部隊的近衛軍團,在羅馬高層的政治鬥爭中開始“變性”。一些野心家為了上位,向近衛軍團行賄,殺死皇帝好讓自己上位。但通過這種方式上位的皇帝,近衛軍團勢必會對這個皇帝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一旦麼有蠻族這些要求,只要一個新的野心家出現,這個皇帝就危險了。
*引以為傲的羅馬軍團,在陰謀下也成了羅馬的問題
後期越發飛揚跋扈的近衛軍團,只要皇帝讓近衛軍團有所不滿,就直接動手“清理腐敗皇帝”,造成羅馬帝國政局不穩,內亂不斷。這個問題直到戴克裡先執政才逐漸解決。
巧合的是,當時東漢也有這個問題。黃巾之亂結束之後,政局看上去趨於緩和。但外戚和宦官的矛盾依然無法解決。
*外戚何進找個董卓來“滅宦勤王”,最後卻把皇帝都給“勤”了
比如當時的大將軍,也是外戚的何進最開始由親近宦官而一路飛昇,之後為了自己的威信,親近士大夫一組的袁家,袁家為了誅宦官慫恿何進召董卓進京。誰知先是事情敗露,讓何進成了替死鬼,之後沒想到招來的董卓更是個大野心家,造成東漢名存實亡。
兵源缺乏平民厭戰,僱傭兵成“曹老闆”
最後由於羅馬人本身開始厭戰,而帝國境內各地民族起義四起,兵源問題直接被引爆。這時候羅馬人開始對日耳曼民族的壓力減少,對同盟國家的兵源需求開始增大,同時也開啟了對於日耳曼民族的懷柔政策。羅馬人開始以金錢乃至公民身份為誘惑吸引和僱傭日耳曼人補充軍隊。而這個方式在如今看,多少有了些飲鴆止渴的味道。
首先就是部隊戰術的問題,相比較過去的羅馬兵團,蠻族僱傭兵往往還是用自己民族傳統的武器較多,結果整個羅馬傳統的作戰戰術發生混亂。
其次僱傭兵部隊的紀律服從性等方面,是無法與過去的羅馬職業部隊相比的,而且僱傭軍的觀念大多是“小命大於軍功”,這造成了部隊非常容易軍心渙散而潰退。
最後就是僱傭兵需要維持的給養和經濟支持並不比職業軍隊少,而且羅馬當時的軍製造成日耳曼將領變成了“羅馬曹老闆”,皇帝成為傀儡,加速了西羅馬的滅亡。
*僱傭兵一度救了羅馬,最終系羅馬也被僱傭兵毀滅
至於東漢三國時期,技術發展出現了投石車、連弩、木牛流馬等武器或運輸工具。不過當時最重要的還是兵源問題。由於東漢末年,各州郡開始募兵,所以兵源基本來自當地農民或地主私人武裝。
後期由於徵兵困難,於是三國都想到了自己的募兵手段。比如曹魏的“士家制度”,就規定家中只要有人當兵,就必須世代當兵的“軍戶”軍制。軍戶的好處是稅收優惠,甚至國家發媳婦,但也同時意味著自己世家都要當兵,自己死後兒子繼續當兵,而媳婦孩子集中居住也成了國家的人質,沒有戰事的時候還要種田,種田的收成也大部分給了國家。當然這種制度下,絕大部分士兵的士氣和戰鬥力,就很難保證了。
*三國帶來了大量的英雄傳奇,但更多地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改朝換代的時期,總免不了危險,但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誰能力挽狂瀾解救帝國於危機,那麼誰勢必就會成為下一個帝國的英雄。在《重返帝國》中,面對著大地上的各種機會和危機,你能否平定這片動盪的世界,給大地和帝國一個全新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