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觉得胡歌挺幽默的,可以尝试接一接喜剧类的片子。事实证明这次《走走停停》的成片效果非常好。文字工作者应该都很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很容易形成极强的情感共鸣。有笑有泪的现实主义题材,是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题材。因此大家在观影时很容易带入自己的情感,或多或少都能在影片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相似的桥段。胡歌与
两位老戏骨完全融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母亲对吴迪充满了细节处的鼓励,理解与关心。父亲则是刀子嘴豆腐心,为了吴迪甘愿拉下脸面求人,最后的小视频更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露无遗。这几乎就是现实里绝大部分父母本来的样子。好的剧本对于角色的提炼与加工,再加上好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与塑造,形成了完美的契合。让影片中的父母真实可信。顺着这个评价标准,再来看看影片中另外两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第一处是关于按摩椅的片段。前后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吴迪与母亲逛超市,嫌弃母亲总是免费蹭坐有点丢人,自己推着购物车离开。后面又返回来询问价格。这一来一回将吴迪对于母亲的关心顺理成章的表现出来。第二段是母亲去世后,吴迪又去超市买东西。被按摩椅的销售人员认出来。想要告诉他按摩椅终于打五折。这简简单单的一个情节设置,把亲人离去的遗憾表达的淋漓尽致。前后呼应,一下就让观众感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第二处是结尾吴迪与冯柳柳因为堵车再相遇的段落。大家注意这一段长达5分多钟的戏里,没有一句台词。但很好的传递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形同陌路是唯一的结局。同时也很好的扣题,把片名《走走停停》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出来。人生中的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走走停停”中,成为陌生人。这里还有一个没有拍出来的留白,就是冯柳柳到底有没有去北漂,实际上我认为导演是有意为之。你可以认为她去了,但最后和吴迪一样以失败告终,回到家乡再婚。也可以认为她根本没去,只是在当时的语境下,所表达出的一种无可奈何,或给自己以后人生的一种念想。开个玩笑,长成高圆圆这样,无论去没去,成没成,都有的是选择。而吴迪只能开出租不是吗?
另外再提一嘴,影片中吴迪拍摄电影时的戏中戏,显而易见的是在致敬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他标志性的低机位,固定机位,以及室内遮挡的构图方式等。在他的许多经典影片如《秋刀鱼之味》《东京物语》《早安》中,都有大量的运用,成为小津独特的风格与美学体系。
最后,什么是好的剧本和表演,这部影片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这部影片让我想起《独自等待》《银河写手》,一个是三流小说作家,一个也是北漂编剧。他们和吴迪一样,历经挫折后,仍然没有选择转行或放弃。依旧拿起笔,继续着新的创作。我想这也是很多写作者的使命与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