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音之旅第二篇章|無悔華夏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4-01 04:13:04 作者:William Language

第一題:濫竽充數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指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第二題:秦朝
參考: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104/503228.html

第三題:減字譜
曹柔,730年出生,漢族,盛唐時期琴家,他給古琴創造了減字譜記譜法,後來經過歷代琴人修改沿用至今。他對琴文化的最大貢獻,即是在前人的琴學譜著基礎上首創了古琴減字譜。雖然減字譜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沒有離開曹柔減字譜的根基。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古代漢族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減字譜的草創期是中唐,此期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它剛從文字譜中脫胎出來,與文字譜相比有所不同。
發展期是晚唐至兩宋,此期減字譜可以晚唐陳拙、北宋成玉為代表。其主要變化有三:一是有的術語進一步簡化,如弦名改稱“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聲”指法進一步分化,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同類指法。三是與日益強調“聲韻”的要求相適應,左手指法得到了發展。
成熟期是宋末至明清。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廣記》、明中葉《松弦館琴譜》、清初《五知齋琴譜》與清末《琴學入門》各譜為代表。

第四題:宗廟祭祀
編鐘是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用的樂器。鐘體上部稱為“鉦”,下部為“鼓”,即發聲的部位。鐘口呈弧形彎曲,稱為“於”。內壁有深溝漕,系調音磨銼所致,由於鐘口彎曲,鐘體表面鑄有鍾乳,形成聲音衰減較快並有雙音的特點。
以前在武漢看過編鐘表演,很震撼。

第五題:十面埋伏
描繪垓下之戰的,很喜歡的一首曲子。
公元前202前,楚漢相爭接近尾聲,雙方會戰於垓[gāi]下(今安徽靈壁南),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圍住十萬楚軍。漢軍為瓦解楚軍軍心,叫兵士們唱起了四面楚歌,楚兵大多離家已久厭倦連年征戰,楚軍中有人開始唱和,軍心徹底動搖。
項羽一看大勢已去,對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則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劍自刎而死。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