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法兰西特派》。
影片采用了类似杂志专栏的分块结构,围绕着三个作家的写作经历和报道展开,讲了三个小故事:变态杀人犯印象派画家,组织抗议的学生领袖,警察局长侦破儿子被绑架的案子。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的三个故事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很难让观众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聚焦,也没有一个鲜明的角色让观众去记住,前两个故事太晦涩了,最后一个故事算是相对惊艳等问题。
虽然这三个故事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别忘了它们都发生在法国,发生在那个理想与现实抗争的年代。法国是自由主义国家,同时又是个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较大的国家。学生为争取自助权利而组织抗议,又号称为了所谓理想和正义而耍无政府主义。那个年代由学生发起的运动,本身就充满着各种思想潮流的碰撞,充满着各种矛盾。建设新世界的豪情,抵不过普通人性,革命气魄抵不过儿女情长。这很合理,也很嘲讽。
本部影片有点像《纽约客》,核心元素是艺术革命美食,也算得上是美国人对法兰西的印象,讲述的是昨日的世界。经过查证也发现确实是致敬《纽约客》。
经典的马卡龙配色,各种精巧的机关装置、角色们前卫复古的装束、镜头随着画面中的细节运动,从而改变整个画面的设计,对称构图等等,都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配方。
在浮华的电影表层被剥开后,我们才能找到那份慰藉自我的情感种子。
在《法兰西特派》中,建立的人物都是背负着过往的伤痛的异乡人,精神失常的画家、何以为家的女狱警、纯真却意外死亡的学生等等。他们围绕的核心便是一种逝去的、美好的时光。
电影中交织而环环相扣的情景设置与平面化的运镜,在这部描绘法式政治与社会生态的电影中达到了一种批判性的效果。
“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看似这每个故事都像荒腔走板的玩笑或闹剧,但最后所指向的,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如今随着自媒体等各种各样的出现,传统媒体早就被挤兑到了边缘,自媒体的个性化,思考性,严肃性更容易让大众理解,但事实上,当大量以及海量信息向你涌来时,你很难保证自己不被这些信息所吞噬。同时,大量的营销号、公众号赚取流量,更多的媒体去模仿,这个时候有人发出个性化的声音的时候,就会太小众而被忽略,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传统文化似乎没多少生存空间了。
在电影方面,现如今漫威系列、好莱坞等以排山倒海之态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对于仍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导演面前,他们的受众也变得越来越少。
而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风格一直以童心的视角去讲述成人的故事,无论是电影场景的设计还是剧作风格的展现,他的电影都像一个色彩斑斓带着童趣的成人童话。
这也是韦斯·安德森以自己独特的浪漫,向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与精神,献上了自己独特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