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治蜀
公元 214年(建安十九年),为助刘备尽快占领益州全境,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资治通鉴》)。《三国志》载:“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华阳国志》载:“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巴西功曹龚谌[chén]迎飞。
成都平定后,三十四岁的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军师将军,兼管左将军府中事。刘备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备足粮草和兵员。此时刘禅也就七八岁,由于刘备常年在外,在成都的诸葛亮自然也继续肩负起了管教阿斗的责任(“相父”真不是白叫的)。据记载,诸葛亮曾经亲笔抄写《韩非子》、《申子》等古籍,让刘禅学习治国之道,其中还有被奉为兵家鼻祖的姜子牙所著的《六韬》。

不久之后,在刘备的要求下,法正、诸葛亮、李严、刘巴和伊籍“共造蜀科”以推行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张,《蜀科》成为蜀汉的重要法典。他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执行条章,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为准则,劝戒及训励蜀汉官员将士。经过整治,刘备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
端倪初现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因为刘备已取得益州,派使者告诉刘备想要收回荆州。刘备称取得凉州再还。孙权大怒,于是孙刘联盟的第一次内战爆发了。吕蒙袭取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刘备领兵五万进驻南郡公安并让关羽率军进入益阳。此时,突然传来消息说,曹军已经在汉中和张天师干上了。如果曹操拿下汉中后南下,益州就岌岌可危了。刘备只好马上和孙权议和,以湘水为界,分荆州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刘备。当刘备解决了荆州问题,赶回益州时,曹操已经打败张鲁,占有了汉中并开始继续进军。后来经过张飞主导的宕渠之战,曹军势力退回汉中,三巴地区才复归刘备所有。于是刘备率军回到成都休养生息。同年,爆发了后世津津乐道的合肥之战,张辽被孙权抬进武庙。
汉中大胜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经过三年的休整,刘备又率各路将领进军汉中,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人对峙了几乎一年。在法正和黄权两个顶级参谋的奇谋下,刘备留下偏军守阳平关,保证己方粮道,然后带主力部队登上了阳平关东南侧的定军山,威胁夏侯渊主力粮道。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变阵定军山使得运粮难度再次加大,逼得在成都的诸葛亮听取了部属杨洪的意见——“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拼命供应后勤补给,以保证胜利。被迫来到定军山的夏侯渊在修鹿角时不小心被黄忠砍了,汉中之战蜀汉取得绝对的胜利。即便是后来曹操亲至,也无能为也。于是曹操迁走了不少汉中百姓,以此给蜀汉一记重拳。
在大家还沉浸在夺取汉中胜利的喜悦中时,诸葛亮又开始考虑新的行动步骤了。他认为,“跨有荆、益”是关系到将来北伐两路夹攻中原的大事,是“隆中对”战略计划最后实现的关键。因此,兵定汉中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跨有荆、益”的局面,他决定和众人一起拥戴刘备为汉中王。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秋,包括马超、许靖、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在内的一百二十人向名存实亡的汉廷上了一道表章。它成为了蜀汉政权建立的宣言书、讨伐曹操的檄文和兴复汉室的旗帜。这道表文是广汉郪[qī]县人李朝的手笔,但其策划及立意却是诸葛亮。实际上,整个拥刘备为汉中王的事件都是诸葛亮的大手笔,它体现着诸葛亮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高超的政治斗争艺术,同时寄托着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在沔阳建起高台后,在军队和百姓面前,群臣读完奏章便把王冠戴在刘备头上,刘备便成为了汉中王。刘备随后又亲笔上书汉帝,除表明自己为群僚所迫正式即汉中王位的态度外,还再次揭发曹操谋权篡位的罪行,以及自己决心重振汉室的宏愿。在当时朝廷就是曹操,曹操就是朝廷,把奏书上给朝廷,实际上就是交给曹操。但奏书中把刘备说成汉朝宗室的肺腑枝叶,说成是兴复汉室的中坚力量,公开、鲜明地打出灭汉贼、兴汉室的旗帜。这在当时是很具有号召力的。完成仪式后,刘备回到成都建立治所,他还提拔魏延为都督,镇守汉中。
此时关羽已经开始了北伐,大战曹仁,擒拿于禁,威震华夏。然而不久之后,东吴袭杀关羽,夺取了荆州,这成为蜀汉大起大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