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之間和東西羅馬的分裂,令東西兩個帝國都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衰落;而這期間,一些“無心插柳”的事情也在人文等方面影響了後世。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充滿波折的時代往往也伴隨著技術、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此時要麼跟隨時代腳部,要麼被時代淘汰。
東漢版“政治體制改革”
西漢滅亡,東漢建立後,雖然整體上依然採用了三公九卿的基本模式,但西漢三公九卿權利過於集中,架空皇帝的問題已經顯現。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東漢在保留三公九卿的基礎上也進行了改革。
首先就是設立尚書檯,將大量原本三公九卿負責的事情交給尚書檯負責,弱化了三公九卿這些權臣隻手遮天、欺上瞞下的問題,而這也成為了後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
*王莽篡政某種程度上就是三公九卿架空皇權造成的
其次就是設置了“三大文官”,負責人民教化和禮儀事務的大司徒;負責水利、城防、宮室營建的大司空,以及負責全國軍官考核升遷的大司馬,進一步降低出現權臣的可能性。
最後在地方上,州成為了一級地方,地方劃分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度,這套制度一直用到隋朝才停止。
到了東漢末年的九品中正制,又進一步在尚書檯的基礎上完善了官員的選拔標準,使得官員的提拔和降職有了一個比較明確客觀的標準,緩解了中央政府和世家大族的關係,給三國歸晉提供了人才基礎,更給後世的科舉制度奠定了基礎。
羅馬:改了但沒完全改對,只能被時代碾壓
而羅馬方面也出現了一個新的改革,那就是戴克裡先從公元293年開始到306年一共進行了兩次四帝共治的新制度。也就是帝國有兩個皇帝和兩個副帝,四個人共同治理。戴克裡先的改革,使得當時困擾了羅馬很久的將軍弒君問題得到了解決。
*戴克裡先尋求共治,一定程度緩和了羅馬第三世紀的內亂局面
當然戴克裡先的四帝共治也帶來了更多的政府花費,讓賦稅和對普通平民的壓榨更加嚴重,進一步削弱了羅馬的經濟實力。引發了公元310年到324年的內戰,直到君士坦丁再次統一羅馬。
而實際上當時羅馬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奴隸制問題。首先隨著羅馬征戰時代結束,加上後世一些皇帝選擇羅馬各種奴隸來源地區的人民獲得公民權,羅馬失去了奴隸來源。其次隨著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農田的產出和牲畜的馴養得到了新的發展,而那時也正好是羅馬的黃金時代,本來應該是羅馬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度的最好時期。
*技術提升了,制度沒提升,結果就是奴隸“擺爛”,帝國崩壞
但羅馬當時對奴隸的態度卻是嚴苛壓迫和傲慢,而且還進一步壓縮了奴隸獲得自由的方式,讓奴隸也選擇完成KPI後直接“擺爛”,根本不會對更好的工具和好用的牲畜良好的對待,最終羅馬錯過了轉型成封建制度的最好時期,再伴隨著奴隸來源的減少,羅馬的衰弱也就不奇怪了。
新的宗教逐漸站上舞臺
從西漢開始,佛教逐漸進入了中國,最開始佛教在中國發展緩慢,主要是受制於當時翻譯能力的限制,經文的內容無法很好被解釋,很多經文翻譯完給人當時的人感覺是“我看不懂,我也沒受到震撼。”況且那時候書籍還是竹簡較多,也限制了佛教在平民百姓中的傳播。
*東漢佛教的標誌性建築:白馬寺
東漢時期,隨著造紙術的推進和翻譯技術的提升,佛教逐漸開始流行。之後隨著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五斗米神教一度成為地方割據勢力,造成道教逐漸被統治者忌憚而有所式微,此時佛教則加快了本土化效率,最終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佛教文化。
在宗教改革方面,這一次羅馬則是順應了時代。從君士坦丁時代起,基督教正式站了起來,並逐漸穩固了國教的地位。羅馬的信仰體系逐漸從傳統羅馬多神教體系變成一神教體系。
*君士坦丁強推基督教,該政策對歐洲的影響持續至今
這種轉變不僅改變了羅馬的信仰體系,也給中世紀宗教成為世俗國王外,整合了整個歐洲的政治和信仰體系埋下了伏筆。
東漢末年與東西羅馬分治時期,是一個充滿了機遇和選擇的時代。儘管現實中已經沒有機會,但你依然可以在《重返帝國》中回到那個年代,用自己智慧和選擇來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帝國。現在帝國正在虛位以待,趕緊《重返帝國》創造屬於你的傳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