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8日,第94届奥斯卡如约在大洋彼岸召开,而众所周知,这本该是一项象征着影视领域最高艺术水准的颁奖典礼,也理应能够吸引全世界的舆论关注。
然而在最近几年,奥斯卡的收视率却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对于国内的一般大众来说,奥斯卡已经毫无存在感,每年的颁奖日连个微博热搜也不配上。
但今年的3月28日不一样了,就当我们以为这届奥斯卡依然会是西方人“自嗨”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颁奖礼现场,知名黑人演员威尔史密斯给另一个黑人主持人克里斯·洛克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而原因在于主持人拿史密斯患有脱发病的妻子来开玩笑,戏称她可以出演《魔鬼女大兵》(片中女主也是光头的)。
这一出乎意料的操作,不仅将主持人给打蒙圈了,也让在场的一众大咖们目瞪口呆。
此外,就在史密斯回到座位后,他还连续喊了两句带脏字的警告语,命令主持人立即将自己妻子的名字移出嘴巴。而在场观众看到史密斯的愤怒后,也立即收敛了笑声,台上的主持人也在惊魂未定的状态下说出了一句“哇,威尔·史密斯刚刚打了我一巴掌”后,装作无事般继续颁奖。
在如此严肃和神圣的场合来上这么一出,自然也就注定会被“载入史册”了,而奥斯卡的热度也因为这一耳光被直线拉升了近一倍之多,创下近几年来的收视率之最。
以至于有不少网友认为这可能只是奥斯卡的剧本安排,目的就是为了收视率炒作。
炒作不炒作我们当然不可知,但在这一巴掌之后,全世界的网友都沸腾了。
他们一面倒地指责主持人的言辞冒犯,夸奖史密斯为“拳王理查德”(在揍完主持人后,史密斯就靠《国王理查德》夺得了本届奥斯卡的影帝),同时网上也涌现出了一大堆梗图。
如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就被改成了“当幸福来敲人”。
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真正的family侠。
还有人拿最近低迷走向的基金和股市开刷,以及315晚会揭露的酸菜方便面也被拿来了泄愤。
亦或者被做成智能手表的壁纸,还有被卖家火速印刷到T恤和制成手办来兜售。
且因为场景像极了另一张蝙蝠侠掌掴的梗图,事发之后,史密斯也就顺利取代蝙蝠侠,无缝穿越到了二次元的世界。
同时,那家以科普闻名的果壳也没有放过这次热点,用一篇《奥斯卡影帝现场打人!这一巴掌威力有多大》来一本正经的炫耀数理能力。
由此可见,本年度的最佳MEME一定非史密斯的这巴掌莫属。
不仅如此,虽然到了29日史密斯已经在全平台发布了“道歉声明”,言说了自己的冲动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请求了主持人的原谅。
不过从评论区可以看出,网友丝毫不觉得史密斯做错了,相反还认为他的这一巴掌打得绝妙。
可以想见,这位既拿影帝,又拿关注度和好感度的好莱坞影星定能在接下来迎来事业和片酬的又一高峰。
当然,史密斯打得对不对或者说主持人该不该打那是一回事,而我想强调的是:史皇的这一掌是真的很爽很解气,可以舒缓过去这几年来奥斯卡带给我们的懊恼之气。
被“政治正确”污染的好莱坞,早就该打了
有一直关注奥斯卡以及欧美电影的小伙伴,应该也能感受到一个滑稽的演变历程:好莱坞电影似乎越来越多黑人演员,而题材也更聚焦在包括种族、女性、LGBT等等弱势群体的问题之上了。
以至于让这种潮流成为了每年奥斯卡评奖的标准,甚至能够挂上“唯一”这两个字。
如2018年的大热门《三块广告牌》(斩获了无数大奖,也被无数影评人视作为年度经典),居然输给了相对冷门的《水形物语》,而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后者涉及到了跨种族的爱情,以及是经由墨西哥裔导演拍摄的。
而到了2019年,当影评人一致认为《罗马》能够夺魁的时候,结果却被描述黑人在美国遭遇不公平对待的《绿皮书》拦截。尽管后者被不少黑人,包括拍出了《黑色党徒》的斯派克李也曾将《绿皮书》的获奖揶揄成“裁判判罚有误”,但依然阻拦不了奥斯卡将其列为年度最佳影片。
再之后我们还看到了《无依之地》和《健听女孩》,前者聚焦在美国底层民众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算是对弱者的关注和扶持),后者就更是对残障人士的刻画,而这些针对弱势群体的作品都无一例外收获了最佳影片大奖。
不过,你要说最离谱的,那还得属口碑烂得一塌糊涂的《黑豹》。
该作在我们国内收获了漫威系列电影的票房新低,也被很多影迷揶揄成剧情稀烂。但就是这样一部带有爆米花色彩的作品,居然能在第91届奥斯卡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剪辑等等在内的七项提名,并斩获了其中3座奖杯。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该作区别于同期电影更加政治正确,全黑人的荧幕冲击力,讲述非洲族裔雄起的剧情也足够响应美国人民的平权心声咯。
当然,获奖与否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身处欧美社会,每一个个体都受到来自各界舆论的压力。
比如在称呼上,你不能仅用“他”来泛指整个人群,而是要用“他或她”(或者是TA)来指代;对于残疾人的称呼也有严格限制,只能叫作“听力受损的人”。
政治正确的风气可不仅在世俗蔓延,哪怕是德高望重的象牙塔里(如象征学术教育最高水平的常春藤大学),教授们也得识时务地做出妥协。
如果历史课如果涉及少数族裔、营养学涉及到肥胖人群等等的时候,教授务必在开课前给出“友情提醒: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让某某群体感动不快”,否则台下的学生将有能力将教授吃不了兜着走。
在2015年的万圣节期间,耶鲁大学就发生了一件非常荒诞的事情。一位女老师在课堂上说了一句友善的建议:“如果少数族裔觉得某些万圣节服装冒犯了自己,可以选择无视”,便遭到了来自学生的怒骂和检举,最终丢掉了教职。
而在更早前的2005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因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了一句带有猜测性的言论:“女性之所以更难成为科学家,可能是两性先天禀赋差异导致的”,不久后,萨默斯便在一众教授的谴责下离开了学校。
遭遇类似“待遇”的还有被誉为DNA之父且夺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詹姆斯·沃森,他因在某次演讲中分享了“黑人和白人在智商测试中存在平均差别,这种差别来自遗传”的科研结果而遭到铺天盖地的批评,演讲会被取消、荣誉头衔被剥夺,从此于公众视野消失。
可以说“政治正确”已经成为了一把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行为评判标尺,也是一切事物(包括科研、艺术、正义、三观道德等等)的评判基准。
个体的行为唯有符合政治正确规则,才能拥有接下来的可能性,否则也只能迎来夭折的厄运。
也正因此,在如今的西方电影里“务必有黑人角色出现,而且还得占据到一定比例”、“黑人角色大多是正面的”等等操作,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定。
也正因此,我们方才会看到明明原型全是白人,但改编成影视剧后居然多加了一名黑人的《12勇士》,以及罔顾原作设定,毅然决然采用黑人演员的《小美人鱼》等等事情的发生。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商言商”的道理。对于好莱坞那些跨国电影巨头来说,如果只是单纯的获奖和舆论的压迫还不足以让他们往政治正确的方向上去倾囊投入(大不了就不拍了)。
而事实上,好莱坞奉行的所谓政治正确,其实也是“商业正确”。
就如《黑豹》这部电影,其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仅有6亿多RMB,但在当年它却以超7亿美金的票房登顶北美年度票房榜,甚至连《复联3》也不如它。
而到了次年上映的《惊奇队长》,该作虽在国内被揶揄成“惊奇大妈”,但依然难掩在全球范围掘金超10亿美金的事实。相反,以“美色”闻名漫改界的《神奇女侠1984》的票房就显得有点难看了。
“政治正确即商业正确”,这是好莱坞电影人推崇备至的信条。上至奥斯卡评委会和影视巨头,下至演员们也都无一不被这个桎梏束缚着。
如漫威迷最爱的寡姐(斯嘉丽约翰逊),她在2018年的时候就曾接拍过以跨性别人士为主角的《摩擦和拖拽》,但在消息公布后美国舆论却炸锅了,纷纷谴责跨性别角色应当由真正的跨性别演员来出演。
迫于舆论压力的寡姐也只能向媒体抛下一句:“ 我认为在理想的世界中,任何演员都能够被允许出演任何人,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应该受到政治正确的影响”后,无奈辞演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辞演上述角色的3年后,她却以强势姿态将老东家迪士尼告上法庭,冒着“得罪好莱坞资本家”的风险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为何寡姐胆敢和资本家死撑到底?却要向舆论低头妥协呢?
道理并不复杂,她清楚自己的人气和“钱途”究竟是哪一边给予的,而寡姐的选择也是对“符合大多数人的政治正确才是好莱坞的政治(商业)正确”这句话的又一次印证。
类似的事情还曾在影史经典《乱世佳人》发生过。
这部改编自世界名著《飘》并于1939年上映的经典,受制于时代的影响该作出现了将黑人塑造成地位低下的仆人的桥段(其实也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该桥段却遭到了以约翰·里德利(《为奴十二年》编剧)为代表的一众权威人士的谴责,并让影片在流媒体下架。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该作被下架后,原著《飘》和DVD的销量却在亚马逊冲上前列,而在看到这样的情况后(确定大多数人对该作还是能接受的),HBO对影片添加相关提醒标注后又再次上架流媒体了。
可以看到,如今的好莱坞正在遭受着来自舆论和商业上的压力,也或者说舆论正在倒逼西方电影人越来越向钱看齐---如果艺术创作没有自由可言,那就干脆抛弃艺术的追求(反正对题材和选角单一的顾虑和反抗已经毫无意义),转而去谄媚公众,用他们喜爱的题材、喜爱的角色人种来收割哗啦啦的钞票和社会美誉,不是更大快人心吗?
这个道理尤其适用于以商业片见长的漫威和DC,因此我们方才会看到诸如黑人超人、LGBT超人、LGBT美国队长、女黑人钢铁侠等等无比政治正确的新英雄的诞生。
想来在未来,我们还会看到全女版的《妇仇者联盟》、或者全黑人版本的《黑人复仇者联盟》吧?
那你们说,这样的好莱坞该打还是不该打呢?而史密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在全世界观众的瞩目下用掌掴主持人来令奥斯卡蒙羞,这事情可能不解气吗?
警惕政治正确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解气是一回事,认为史密斯打得对不对那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我们对好莱坞这几年表现的一次主观的情绪表达,而后者则涉及到公序和法治,但对于海内外网友来说,他们都似乎没有注意到这层内涵,也就免不了会踩到“双标”这个坑上。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主持人先冒犯了史密斯,因此后者掌掴前者是能够被体谅的,但只要再深想一层又会发现,这种判断根本立不住脚。如将史密斯换成另一个白人影星,那西方的舆论还会一面倒地称赞呢?还是将其视作为白人种族对黑人族裔的人身攻击呢?
只能说史密斯的身份实在太“正确”了。
而对于国内网友来说,他们认同史密斯那自然是基于主持人率先犯下的错误,也就是“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
但注意了,冒犯别人是错的,但面对错误的行为,我们就真能用另一个大错(打人)来予以回击吗?难道这不就是所谓的矫枉过正吗?那这和前文看到的西方人用舆论压迫好莱坞,让后者按照自己的口味来安排题材和选角有何不同呢?
类似的用另一种政治正确来对待政治正确的行为还有不少,如《心灵奇旅》上映的那阵子,国内网友就曾因为“主角及其身边朋友都是黑人”的原因而心生抵制;
还有《魔法满屋》和《寻龙传说》,这两部动画都因为主人公的肤色偏黑(前者是拉美人,后者是东南亚人)而令国内网友的兴趣凋淡。
西方电影普遍政治正确这不假,但不代表政治正确的电影就不能产出精品啊(我们更多的也只是吐槽题材的单一啊),这样一棍子将好莱坞电影打死真的不是错吗?
所以说,在评判是非和对错的时候,一定要拿捏住某些不可动摇的东西,比如对法治和电影艺术的尊重,而我们选择的态度和行为也理应以能够促进它们发展为前提。
否则,我们也只会沦为那条自己曾经讨厌的恶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