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揭竿起兵时,散尽家财,积聚数千人马,但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特别是收复了近三十万军民,经过整编后为曹操问鼎中原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曹操拥兵数十万,巨额军饷从哪里来?
常言道:“一分钱难倒真英雄”,曹操坚信要做大事,就得毫无底线,无所顾忌。于是曹操把目光投向前朝的贵族皇家墓葬。为了逐鹿中原,曹操并不忌讳干这些有损阴德的缺德事,他甚至专门设立摸金校尉营,专门从事盗墓掘金的差事。
盗墓发家——曹操
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深知从穷苦百姓手里搜刮不到足够多的军饷,而曹操很清楚作为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大地,众多达官贵人王侯将相的墓地里有不可多得的奇珍异宝。不过,曹操的摸金校尉营保留了最后的道德底线,坚决不挖掘帝王墓,而前朝藩王墓葬就足以满足曹军军饷。
于是就有了“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据记载曹操的摸金校尉营把梁孝王大墓内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玉器洗劫一空。单凭借该墓所挖掘的金银财富,足足供养了几十万曹军长达数年之久。而在这数年间,占据中原的曹操率数十万大军继续扩大版图,坐稳三国豪强第一的交椅。而同时期连根据地都没有的汉室后裔刘皇叔却仅有几千兵马,流浪多地寄人篱下,落魄不已,甚至一度投靠在曹操门下。
曹军表现令人叹为观止,取得骄人战绩,而摸金校尉营居功至伟。吃到掘墓甜头的曹操一不做二不休,竟然又正式成册立了盗墓的朝廷官职发丘中郎将;以便创造更前所未有的辉煌。曹操在中原地区最大的宿敌袁绍请陈琳写的《讨伐曹操檄文》里就言辞犀利不留情面的详细记述曹操爱掘墓的事情和盘托出,里面写道
“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把当时摸金校尉营盗墓掘金后,墓葬主人尸骨遗骸散落一地的惨状。而后来南北朝时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巨著《水经注》里描绘道“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曹操靠掘来的财宝作为发家资本,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从此,一枝独秀的曹军异军突起,所向披靡,达八十万人众。
也许是盗墓盗多了,曹操明白厚葬容易被盗。在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曹操更是颁布一道《终令》和《寿陵令》,首次提倡“薄葬”。曹操一生节俭持家,不仅严于律己,甚至对家人也要求严格,一律不准穿绫罗绸缎。他颁布《禁鲜饰令》和《内诫令》等家规以警示自己和家族。一次,曹植的一个妾私自身穿丝绸绫罗,被曹操按家规下令“自缢”。而魏王宫中的屏风帷幔,破旧不堪且缝缝补补再用。在节俭持家方面,曹操是真正做到严于律己,恪尽职守。
曹操为南征北讨而盗前朝藩王墓掘金,他深知这是前朝奢侈“厚葬”的原因,于是,在病榻上,要求将自己“薄葬”同时设置多达72座“疑冢”。在曹操下葬那天,侍卫打开邺城所有的城门,72具模式规格相同的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发丧。以此来迷惑居心不良者,从而杜绝被掘墓。
千百年来,盗墓者无数,但谁也无法发掘出真实的曹操墓。这72座疑冢,到底哪座才是真身呢?无从得知。从此,曹操真墓成为千古之谜悬而未决。
面对“曹操72座疑冢”,曹操的多疑狡诈显而易见。但是一生节俭的曹操,贵为魏王,带头“薄葬”此举深有积极意义。尤其在那个生灵涂炭的时代,用七十二座疑冢薄葬的明智之举处理后事,使盗墓者无从下手,对当代也有所启迪和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