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谈了谈 《轩辕剑肆:黑龙舞兮云飞扬》 ,这里谈谈《轩辕剑叄:云和山的彼端》。网络上关于《轩辕剑叄:云和山的彼端》的讨论已有很多,这里只谈下个人想法。
先说缺点。《轩辕剑叄:云和山的彼端》虽然有着横跨欧亚的框架,但其实内容细节很有限,无法撑起宏大的框架。虽有着威尼斯、移动岛、大马士革、巴格达、石国、天山、长安等主要地点,但其实每个地点不过两三个场景,能对话的npc不过十个左右,支线不过数个而且短;剧情上虽对当时历史事件(欧洲猎烧异端、阿拔斯王朝灭倭马亚王朝、怛罗斯之战、安史之乱等)和人物(丕平、肯迪、高仙芝、安禄山、唐玄宗等)有所描述但也只是一笔带过;流程不长,现在通关游戏也不过十几个小时。
而游戏的主题,赛特所找寻的所谓“战争不败之法”究竟是什么,始终没有讲明白。
至于游戏中的感情描写最好的反而是着墨很少的赛特对莉莲的思念和王思月的单相思。(字其实不影响看)
至于和其他人的感情纠葛,薇达因为赛特英雄救美就对其一直念念不忘?卡玛和赛特究竟什么关系,只是同伴?妮可为什么喜欢赛特,前世注定?而赛特对妮可的感情萌发仅仅是日久深情?始终没讲明白(应该是编剧单身宅男的原因)。
各种设定如卡玛和薇达的双生关系,赛特妮可前世的联系等都不明白。游戏中各种试图深入探讨的东西如因果律等等全是浅尝辄止。
结尾部分显然是烂尾了,至于据说的赛特回国后被作为异端烧死的结局还是取消的好。
iOS版新增内容没什么好说的,尤其是王大善人地狱游的对话有什么意义?真要表现因果报应那其他责任人呢,因此造成的影响呢,受害者呢,就他一个人在地狱就完事了?为什么死后才惩罚呢等等,都没说清;至于赛特向撒旦表示如要推翻因果律需要全宇宙的能量这点,不知道是不是从科幻作品中如要模拟宇宙需要全宇宙的资源启发来的,说到底想要推翻规律需要全宇宙的资源,而规律本身就是资源,无论如何不可能。
而亮点则是在游戏过程中仍有着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赛特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不同于轩辕剑的其他主角,赛特是真正可以让人感觉其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有苦有乐,有敌人,有朋友,有爱人,有不好的回忆,有对未来的希望,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坚持;年少时即成为孤儿,有着异族样貌受歧视,成为丕平的密探,得到主君的赏识和同僚的友谊,有着自己所爱但不爱自己的人,游戏中对赛特过往不多的描述即产生了一个有着不幸过往,有着自己的坚持,自己的情感,理性与情感并存的人物形象;而在游戏过程中,赛特也逐渐的收获同伴和感情,找到自我,不再迷茫。
游戏中展现的当赛特在莉莲墓前想着自己的将来:
当赛特垂死的时候:
配上《赛特的主题》bgm,仍然让人感动
被刻画成科学狂人的黄雷在即将取得重大科研攻关成果之时死于一弱女子之手,不免让人唏嘘。黄雷虽是拜科学教徒,拜生产力教徒,但现实中科研却太多这类人来做(无论他们是被灌输如此还是自我欺骗。至于反思,事情发生了再反思算什么,更何况有多少人会真反思?),确实是他们做出成果,这究竟是矛盾还是不矛盾呢。
黄雷的反应可谓是劳心者制人,劳力者(脑力劳动者就不是劳动者了?)制于人的典范表现了,殊不知自己被所鄙视的东西操控着。
到了新地点,剧情有了新进展,炼妖壶里会有不少有趣对话:
贴吧的全对话截图:点击跳转
赛特灵魂遇上李白的情景:
与林明的诀别:
怛罗斯之战中慧彦的自我牺牲让很多人感动,但我认为这里处理的不是很好。一方面慧彦凭凡人的武功如何阻止双方交战?这毕竟不是个武侠游戏,没有高武设定不应当有如此高武场景;一方面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战争终究是为了利益,只要有利益,war never changes,事实上在怛罗斯之战后到安史之乱前唐帝国并未丧失中亚势力,军事存在也并未减少。也许制作者想要通过此表现某种理想,但这终究是无用的。
音乐有多首留下深刻影响:
至于结局,为什么赛特给天界办了这么大的事就给了个60年使用期的肉体,这样说来结局里薇达和妮可岂不早早就死了吗?
如果我来写结局,赛特找到薇达,薇达这时找到了真爱,向赛特表示之前只是对英雄的憧憬,双方在月光下乘船告别;赛特回到欧洲后卷入事件被当做异端火烧,但天界给的肉体不怕凡间伤害,围观的人却把赛特当做魔鬼来看四散逃去,赛特经此后对世道失望;赛特找到妮可转世;薇达找到了真爱,卡玛不需再守护她,与赛特一行重聚;李靖助唐暂时稳定住局面但又对唐代宗后藩镇割据局面心灰意冷,下界找到赛特一行再旅行;小肯迪与赛特一行一起旅行,年老回乡后成为知名学者,其讲述的故事经阿拉伯本土化改造后广泛流传;赛特和朋友们一起乘坐移动岛周游世界,期间在广州和泉州与年老的悟缘,王思月和张客再相逢,其乘的移动岛被传为海外仙山。至于主题,所谓的战争不败之法不存在于人间。
《轩辕剑叄:云和山的彼端》制作时的访谈:
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包括信息资源在内其实并不充足,同期的游戏《幽城幻剑录》制作者访谈中也说过当时并没有什么条件去了解西域,敦煌等背景资料,只有尽可能搜集相关的书籍。起初《轩辕剑叄:云和山的彼端》只是编剧鲍弘修的一个梦,而制作者们为其打动愿意去尝试,包括只做了一个片头动画就放弃的“科幻版轩辕剑叄”。所谓完美,大概是明知注定不完美还去追求完美的过程吧。
至于现在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游戏了,其实并不复杂。在90年代游戏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成本低,资本投入少,即便美日都是普遍低成本的小组甚至个人形式制作游戏。再加上欧美日本游戏厂商并没有重视中文市场,这样成本压力小,资本影响小,技术差距小,组织结构扁平,管理难度小,有力竞争者少,不需要大卖即可赚钱。至于后来,就如电影产业一样,中小厂商难以为继,文娱产业不都这样,游戏说到底是文娱消费商品(不能说绝对没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制作者,但是不和资本合作能成功吗,无人知晓就没了)。至于大资本为什么不去做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最后,以两张图作结束吧。
制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