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筆記--漕運始末|江南百景圖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3-29 09:24:38 作者:悲號木 Language

距離上次講百里沉香差不多過了一個月,其實講漕運的內容早就整理了,可巧我有拖延症,拖到現在才出現。

“漕”,由“水”和“曹”組成,“水”指水運,“曹”指糧草,所以它的本意是通過水路運送糧草,在
《說文解字》 卷十一 水部中解釋為“水轉谷也”。

水路運輸在歷史中有很多見證,年份久遠者大家卻也耳熟能詳,例如,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有北進中原、成為霸主的野心,但北伐遠征不是說說就能成,他要面臨很多問題,陸路遙遠崎嶇,不利於兵力調配和糧草輜重運輸,水路有海運和河運,可惜前者風險大,後者的通航條件差,都行不通,那麼水戰的優勢就不能發揮。

於是在公元前486年,組織人手開鑿邗溝,後於公元前484年,在齊國艾陵地區(今山東萊蕪東南),與齊國會戰,齊國大敗,史稱“艾陵之戰”。

(邗溝,起於古邗城,故名。從揚州的茱萸灣通到淮安的末口,溝通了長江與淮河。由於長江與淮河之間湖泊密佈,所以,吳王挖鑿的運河方式是人造河道連接湖泊和已有的自然河道,三者溝通了長江和淮河。在夫差開鑿之後,在時代需求和水路變遷的因素促使下,又有後來多次改道。)

再者,秦並六國後,為了大一統的局面,揮師嶺南,征討百越。征戰時久,為解決糧草轉運問題,於公元前219年,命人在湘江和灕江之間修建運河,名為靈渠,修建成功後,秦始皇順利統一嶺南。

(靈渠,連接湘江和灕江,溝通長江和珠江,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朝的版圖。之後,同樣經過歷代修繕,發揮作用。)

到了隋朝,在已有的運河基礎上,開鑿連通。這條大運河分為兩個方向,一段是從洛陽到涿郡(今北京),另一段是從洛陽到杭州,在民間話本中,隋煬帝開鑿運河是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也符合大家對一個暴君的形象想象,但不管他如何暴戾,大運河的產生不能說是大興土木的代名詞,首先,運河不是隋朝的專利,只是已有的局部運河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和文化交流,所以促成了大運河的整體聯通,另一方面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由於隋之前南北分裂幾百年,運河的開鑿可以對南方形成政治威懾和軍事威懾。

明永樂年間定都背景,在元代大運河基礎上,完善了京杭大運河。明成祖為了蓋紫禁城,讓大量的磚石木料通過運河運往京城,山東臨清的貢磚,蘇州的釉磚,淮安、徐州的花崗石,四川、湖廣、浙江的木料……所以紫禁城也有“漂來的北京城”一說。

運送建築材料之外,漕運的主功能還是用來運送糧食,即“漕糧”。明清時期,朝廷規定用糧食呈交土地稅(以大米為主),要求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東八個省每年要向京城運送四百萬石漕糧,每個省的糧船有明確的時間和路線,江浙地區的漕糧在秋收十月開倉,十一月各運糧船隊裝載完成,在杭州等地匯聚,按序出發北上,沿途各處徵收漕糧,從不同的水道匯入大運河,度過長江後到達揚州,集結轉班,在次年二月到達淮安,倉儲轉運,穿過淮河、黃河,在三月過徐州,進山東,四月到達通州,漕糧就到了朝廷的專屬糧倉。在京杭大運河北端的大光樓,就是戶部官員在通州碼頭驗收漕糧而設立的辦公樓。

為了增加漕運的容錯,沿運河設立大型糧倉,稱為水次倉,當水運受阻時,水次倉的儲糧接續供應京城,除了臨時供應京城,還可以輻射周圍地區。在明景泰四年,長江北發生水患,都御史王竑上奏,希望淮安常盈倉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當時就一次性支出十幾萬石糧食賑災。

明清兩代管理全國漕運工作的機構設立在淮安,漕運總督由皇帝直接任命,主管八省境內漕糧的徵收調度、一千七百公里水路的漕糧運輸、十二萬漕兵、一萬多艘漕船,兼地方巡撫之職。這份工作並不輕鬆,漕運的時空跨度之大,給漕運工作帶來巨大的考驗,1194年,黃河決口,人們迎來了黃河歷史上第四次改道,淮河、黃河、運河在淮安交匯,三條河的水量、水位不同,給漕船航行帶來諸多不便。

這裡要提到兩位治河的歷史英雄,陳瑄潘季訓

陳瑄,早年從征討伐,任職多為行軍鎮守,永樂元年(1403年)是他的人生轉折點,皇帝命他擔任漕運總督(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漕運總督),此後管理漕運三十年,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水利專家,為明代漕運事業的發展和漕運管理制度的創立做出巨大貢獻。當時的漕運沿運河抵達淮安後,須卸貨用人力拖船過壩,再經淮河抵達清河,過程損耗巨大。陳瑄自淮安城西的管家湖起,開鑿河渠,名為清江浦,將湖水導入淮河,並修築四座閘門,用來洩洪。他還沿湖修築長堤,提高水位來增強船隻運輸能力,使漕船可以直達黃河,其中利害不言而明。


潘季訓,先後四次出任總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前後持續二十七年,為明代治河諸臣在官最***。因為黃河奪淮入海,帶來了大量泥沙,他提出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黃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渾(黃河)”以保漕運的治運方略。他主張修築高家堰,蓄淮河水於洪澤湖,抬高水位,阻止黃河水倒灌,出口加築水坎,使流出洪澤湖的水加速,沖刷河道,下瀉入海。潘季訓的治河方法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後世許多治水名臣也沿用了他的治理方法,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陳瑄逝世後,當地為表紀念,於清江浦東立陳瑄祠,在乾隆年間,加祀潘季訓,改恭襄祠(恭襄為陳瑄諡號)為陳潘二公祠

經過多代人的努力,漕運體系變得更加完整,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漕運的弊端逐漸顯露,使得漕運的循環逐漸趨向失衡。

明朝來中國傳教的利瑪竇,在他的記述中寫道,光是維護運河使其順利通行,每年耗資百萬兩銀子,他感嘆這些舉動對歐洲人來說真是匪夷所思。他的想法不無道理,因為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漕運是賠本的買賣,到了清中後期,一石漕糧運到京城的價格遠超市場糧價,但統治者依舊不願意發展海運來為漕運注入新鮮血液。因為漕運制度已經融入社會的各個方面,為了維護統治,為了國家機構的延伸,漕糧徵收無法被取代,另一方面,明清的邊海常年受倭寇侵擾,統治者決定***,全面禁止海運。

漕運不再充滿活力,河道淤泥並沒有根除,政治弊端百出,貪官汙吏敲詐勒索,導致運到京城的漕糧年年減少,中央便年年下調漕糧徵額,維護漕運體系的高額費用拿不出手,惡性循環,積重難返。無奈北京城十分依賴漕運,漕運稍微受阻,京城便會引發恐慌,在清咸豐八年(1858年),因為漕船晚到,物價飛漲,甚至有人搶劫了米倉。

內憂尚且令人憂愁,外患也悄然浮現。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之際,英國使團借祝壽之名拜訪中國,他們想一窺這個傳說中黃金遍佈的東方古國,並尋求清帝開放商業貿易,但是當時清政府仍然無法看清世界的迅速發展,拒絕了他們。使團的目的不只是建交,還有對這裡的考察,他們穿過運河,意識到運河是清帝國的命脈。

1842年,英軍在***戰爭中,不惜代價奪取了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清咸豐年間,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受太平天國衝擊,停止漕運,以折銀的方式收稅,部分漕糧改為海運,到了同治年間,運河上只剩下四百艘漕船,並且外國開設輪船公司,機動輪船代替了帆船,全國各地糧食商品化日趨明顯。

光緒十五年(188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力主修建盧漢鐵路,他給出的漕運方案是從鎮江用輪船裝在漕糧,沿長江逆流到漢口,再經鐵路直達北京。但還沒等全部路線貫通,1901年7月2日,清政府宣佈正式停止漕運,持續2000多年的漕運退出了歷史舞臺。

以上,完畢,資料主題來源於央視的紀錄片,部分名詞解釋來源於互聯網百科。

下次寫科普的話,會把漕運上的商船和麥小滿的人物分析補上,等我拖延症拖夠了自然就更新了(拖到天荒地老)。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