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由“水”和“曹”组成,“水”指水运,“曹”指粮草,所以它的本意是通过水路运送粮草,在
水路运输在历史中有很多见证,年份久远者大家却也耳熟能详,例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有北进中原、成为霸主的野心,但北伐远征不是说说就能成,他要面临很多问题,陆路遥远崎岖,不利于兵力调配和粮草辎重运输,水路有海运和河运,可惜前者风险大,后者的通航条件差,都行不通,那么水战的优势就不能发挥。
于是在公元前486年,组织人手开凿邗沟,后于公元前484年,在齐国艾陵地区(今山东莱芜东南),与齐国会战,齐国大败,史称“艾陵之战”。
(邗沟,起于古邗城,故名。从扬州的茱萸湾通到淮安的末口,沟通了长江与淮河。由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所以,吴王挖凿的运河方式是人造河道连接湖泊和已有的自然河道,三者沟通了长江和淮河。在夫差开凿之后,在时代需求和水路变迁的因素促使下,又有后来多次改道。)
再者,秦并六国后,为了大一统的局面,挥师岭南,征讨百越。征战时久,为解决粮草转运问题,于公元前219年,命人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建运河,名为灵渠,修建成功后,秦始皇顺利统一岭南。
(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朝的版图。之后,同样经过历代修缮,发挥作用。)
到了隋朝,在已有的运河基础上,开凿连通。这条大运河分为两个方向,一段是从洛阳到涿郡(今北京),另一段是从洛阳到杭州,在民间话本中,隋炀帝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符合大家对一个暴君的形象想象,但不管他如何暴戾,大运河的产生不能说是大兴土木的代名词,首先,运河不是隋朝的专利,只是已有的局部运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和文化交流,所以促成了大运河的整体联通,另一方面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由于隋之前南北分裂几百年,运河的开凿可以对南方形成政治威慑和军事威慑。
明永乐年间定都背景,在元代大运河基础上,完善了京杭大运河。明成祖为了盖紫禁城,让大量的砖石木料通过运河运往京城,山东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釉砖,淮安、徐州的花岗石,四川、湖广、浙江的木料……所以紫禁城也有“漂来的北京城”一说。
运送建筑材料之外,漕运的主功能还是用来运送粮食,即“漕粮”。明清时期,朝廷规定用粮食呈交土地税(以大米为主),要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八个省每年要向京城运送四百万石漕粮,每个省的粮船有明确的时间和路线,江浙地区的漕粮在秋收十月开仓,十一月各运粮船队装载完成,在杭州等地汇聚,按序出发北上,沿途各处征收漕粮,从不同的水道汇入大运河,度过长江后到达扬州,集结转班,在次年二月到达淮安,仓储转运,穿过淮河、黄河,在三月过徐州,进山东,四月到达通州,漕粮就到了朝廷的专属粮仓。在京杭大运河北端的大光楼,就是户部官员在通州码头验收漕粮而设立的办公楼。
为了增加漕运的容错,沿运河设立大型粮仓,称为水次仓,当水运受阻时,水次仓的储粮接续供应京城,除了临时供应京城,还可以辐射周围地区。在明景泰四年,长江北发生水患,都御史王竑上奏,希望淮安常盈仓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当时就一次性支出十几万石粮食赈灾。
明清两代管理全国漕运工作的机构设立在淮安,漕运总督由皇帝直接任命,主管八省境内漕粮的征收调度、一千七百公里水路的漕粮运输、十二万漕兵、一万多艘漕船,兼地方巡抚之职。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漕运的时空跨度之大,给漕运工作带来巨大的考验,1194年,黄河决口,人们迎来了黄河历史上第四次改道,淮河、黄河、运河在淮安交汇,三条河的水量、水位不同,给漕船航行带来诸多不便。
这里要提到两位治河的历史英雄,陈瑄和潘季训。
陈瑄,早年从征讨伐,任职多为行军镇守,永乐元年(1403年)是他的人生转折点,皇帝命他担任漕运总督(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漕运总督),此后管理漕运三十年,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水利专家,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当时的漕运沿运河抵达淮安后,须卸货用人力拖船过坝,再经淮河抵达清河,过程损耗巨大。陈瑄自淮安城西的管家湖起,开凿河渠,名为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并修筑四座闸门,用来泄洪。他还沿湖修筑长堤,提高水位来增强船只运输能力,使漕船可以直达黄河,其中利害不言而明。
潘季训,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带来了大量泥沙,他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他主张修筑高家堰,蓄淮河水于洪泽湖,抬高水位,阻止黄河水倒灌,出口加筑水坎,使流出洪泽湖的水加速,冲刷河道,下泻入海。潘季训的治河方法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后世许多治水名臣也沿用了他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陈瑄逝世后,当地为表纪念,于清江浦东立陈瑄祠,在乾隆年间,加祀潘季训,改恭襄祠(恭襄为陈瑄谥号)为陈潘二公祠。
经过多代人的努力,漕运体系变得更加完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漕运的弊端逐渐显露,使得漕运的循环逐渐趋向失衡。
明朝来中国传教的利玛窦,在他的记述中写道,光是维护运河使其顺利通行,每年耗资百万两银子,他感叹这些举动对欧洲人来说真是匪夷所思。他的想法不无道理,因为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漕运是赔本的买卖,到了清中后期,一石漕粮运到京城的价格远超市场粮价,但统治者依旧不愿意发展海运来为漕运注入新鲜血液。因为漕运制度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维护统治,为了国家机构的延伸,漕粮征收无法被取代,另一方面,明清的边海常年受倭寇侵扰,统治者决定***,全面禁止海运。
漕运不再充满活力,河道淤泥并没有根除,政治弊端百出,贪官污吏敲诈勒索,导致运到京城的漕粮年年减少,中央便年年下调漕粮征额,维护漕运体系的高额费用拿不出手,恶性循环,积重难返。无奈北京城十分依赖漕运,漕运稍微受阻,京城便会引发恐慌,在清咸丰八年(1858年),因为漕船晚到,物价飞涨,甚至有人抢劫了米仓。
内忧尚且令人忧愁,外患也悄然浮现。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之际,英国使团借祝寿之名拜访中国,他们想一窥这个传说中黄金遍布的东方古国,并寻求清帝开放商业贸易,但是当时清政府仍然无法看清世界的迅速发展,拒绝了他们。使团的目的不只是建交,还有对这里的考察,他们穿过运河,意识到运河是清帝国的命脉。
1842年,英军在***战争中,不惜代价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清咸丰年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受太平天国冲击,停止漕运,以折银的方式收税,部分漕粮改为海运,到了同治年间,运河上只剩下四百艘漕船,并且外国开设轮船公司,机动轮船代替了帆船,全国各地粮食商品化日趋明显。
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力主修建卢汉铁路,他给出的漕运方案是从镇江用轮船装在漕粮,沿长江逆流到汉口,再经铁路直达北京。但还没等全部路线贯通,1901年7月2日,清政府宣布正式停止漕运,持续2000多年的漕运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完毕,资料主题来源于央视的纪录片,部分名词解释来源于互联网百科。
下次写科普的话,会把漕运上的商船和麦小满的人物分析补上,等我拖延症拖够了自然就更新了(拖到天荒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