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


3楼猫 发布时间:2025-01-17 01:28:16 作者:鸿剑刺影 Language

原文: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143595517

在这里发一遍有插图的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0张

火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的中国,当时人们尝试将火药装填在竹子等管形器物中,利用爆炸的威力发射弹丸。蒙古人后来改进了这种设计,使用金属管来承载火药,并命名为“火枪”


早期的火枪操作繁琐,精度差,但声音能够吓唬敌人。随着火枪的传播,其逐渐成为战场上的新武器。


自从火枪时代以后,对于步兵战术的使用,出现了数次大的变化。


火枪的基本成熟阶段是火绳枪。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张

中世纪的工匠们改进了火枪,引入了火绳点火装置,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和可靠性。火枪手开始在战场上扮演重要角色,虽然精度仍然较低,但火绳枪的使用使得大量农夫能够通过短暂训练成为火枪手


在更早的火门枪时代,由于射击方式很难无依托下独立完成,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完善的单兵武器。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2张

火门枪时代的火器使用更多是袭扰类,也就是在正式接战前先行扰乱对方。或者作为守城战中的纯粹防御手段。


但是火绳枪因为有了点火装置,所以双手据枪击发成为可能,其武器射击方式已经接近现代枪支了。


早期火枪的使用特点,是威力大,射程较远,但是精度差,速度慢。


基于这种武器特点,火枪兵的使用模式是在长枪兵掩护下,分段射击。


防御作战使用高栅栏作为掩护。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3张

多段射击的好处是弥补射速慢缺点,在面对骑兵时能保证火力的连续性。


同时齐射能弥补精度差的问题。


并且充分利用了火枪相对冷兵器的持续作战更好的优势。


这个时代典型战术就是西班牙方阵,通过长矛兵和火枪手的混编,基本淘汰了战场上的冷兵器兵种。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4张

但是此时的火枪手还没有完全的线列步兵,其主要原因是火绳枪安全性低,毕竟是明火,靠近容易引燃队友。同时火绳枪射速还是太低,所以整体需要较厚的阵线来保证整体火力密度。


文艺复兴后,燧发枪的发明提高了射击速度和精度,刺刀的装备使得步兵具备了近战能力。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5张

可以说“线式战术”的出现与“燧发枪”的发明密不可分,燧发枪的出现使得火枪的射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后来的武器比起来,它仍然有着几个缺陷:


1、填装太麻烦,燧发枪的火药通常用猪油(牛油)纸来包裹的定量火药包,在使用时用牙齿咬开后面,给发火槽倒一点,然后再把火药倒入枪管,然后填入弹丸,最后用通条压实,然后再击发。这个过程极为繁琐,导致填装速度慢,且士兵必须采用站姿进行填装。


2、射击精度差,此时由于膛线还没有发明,燧发枪的射击精度并不好,往往一枪打出去,自己也不知道子弹会飞到哪里。


3、射击速度慢,除了填装较慢之外,由于填入的是散装火药,火药燃烧不充分和火药残渣的残留,使得每次射击完毕都需要清理枪管,而且同样需要站姿完成。这导致燧发枪两次击发中的间隔时间通常较长。


因此,为了保证杀伤力,“线式战术”随之应运而生,大家排着整齐的队列行进到射程,在指挥官的指挥下采用齐射的方式来攻击,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燧发枪的攻击力。而为了保证射击频率,此后还有三段射击的战术产生。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6张

这一时期的“线性战术”一般是将军队展开成两至三线,每线相聚50至200步,每线又分为3至6列,步兵居中,起兵位于两翼,火炮视情况配置在两翼或各线之间。步兵在火炮的支援下以整齐的步伐(每分钟75步)整齐前进。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7张

随着火药的改良,影响视线的烟雾减少,火枪枪兵可以靠得更近,于是步兵队列厚度变低,一般只需要2-4排士兵分段设计就能保证足够的火力密度。


这样火枪兵使用宽正面横列,就很容易在正面形成持续火力杀伤。


于是线列步兵诞生了。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8张

燧发枪早期精度还是太低,所以使用密集射击方式,就要足够的火枪同时使用,所以横列长度就要足够长了。


同时,有一种线列步枪的经典战术,就是抵近射击。


燧发枪虽然相对火绳枪射速略高,但是其实还是不够高,所以线列步兵尽量前进到距离对方足够近的距离。


只要顶住对方先期远距离射击的伤亡,抵近齐射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亡,很大概率因为其抵近射击的高伤亡迫使对方无法维持战线。


而无法维持战线的火枪手,对于骑兵就是轻松首个的对象了。这个战术英国人很擅长,电影《爱国者》中,对此有过很完整的再现。


但是,这些都是基于早期燧发枪使用滑膛,弹丸精度太低,有效射程不足。


线列步兵被淘汰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要起作用的有米涅弹、后击针装枪共同完成的。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9张

在早期线膛枪开始逐渐进入军队中,就出现了一种使用这种武器的兵种:散兵/猎兵。


实际上是使用较好远程精度武器的,不参与线列作战的士兵。


因为早期线膛枪装填困难,成本高,并没有成为主流。


但是在米涅弹出现以后,其装填难度降低,精度大增,有效射程大增。军队中的散兵配置增多。


可对于几个主流大国,其军事技术的惯性犹在,所以即使在米涅弹普及的情况下,也只是增加了散兵的数量,而线列步兵依旧没有淘汰。


虽然米涅弹基本还是前膛枪,装填还是要站姿,但是其射程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步枪,对敌打击已经完全不用线列抵近射击,合理的战术就不应该是线列作战了。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武器的进一步改进,特别是野战火炮的运动性能和步枪射击精度的提高,线式战术的伤亡代价越来越大,于是新战术的出现迫在眉睫。


于是,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开始普遍用“纵队战术”取代“线式战术”。不过这种战术只存在了较短时间。


所谓的纵队战术,就是以少数兵力在战线前方组成散兵队形,后面则是以营为单位组成的密集纵队为主力,最后面则是预备队。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0张

炮兵位于主力纵队的前方或两翼,骑兵则位于侧翼或后方。战斗时,先进行炮火覆盖,再以散兵攻击,消耗敌人,同时以骑兵袭击扰乱敌阵,最后以主力纵队发动冲击,进行白刃格斗,决定胜负。


随着十八世纪后填装式枪支的出现,以及十九世纪出现定装弹丸后,膛线技术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步枪。


随着膛线枪的出现,步枪的射击精度和射击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步兵战术进一步发展。


线列步兵及其衍生的作战方式(如散兵布置,火炮的使用,热武器时代的骑兵冲锋,纵队战术等)的出现使得步兵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火力进行抵近射击,形成了新的战术体系。


这一时期,步兵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导力量,线列战术在武器精度,弹药改良和火炮发展下不断向前改进。


但骑兵的存在和火枪射击过慢(填装困难)使得线列步兵的基本思想没有改变,而战斗中决定胜利的白刃战始终督促着指挥官以线列步兵战术来保证刺刀的密度,从而夺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1张

可战斗方式的转变,从来就具有非常大的惯性,没有足够多的鲜血就不能扭转这个惯性,就如同一战法国士兵在马克沁机枪和铁丝网面前还要集群冲锋一样,所谓血的教训总是比较深刻。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2张

各国的线列步兵战术基本都是在后膛针发枪普及以后陆续淘汰的,因为射击频率的提高使得火力强度不再需要队列来保证。诸如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以后才彻底淘汰线列步兵,使用散兵作战。


这里关于线列步兵淘汰的过程,除了后装线膛枪,还有个很重要的就是火炮技术的进步,让线列阵型很容易被火炮打乱,并造成大量的杀伤。拿破仑时期的榴霞弹对步兵的杀伤尤其是排成队列的士兵的杀伤是相当可观的。


线列步兵战术的替代者,是散兵线和密集冲锋。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3张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4张

在没有速射武器的时代,局部采用足够的兵力反复冲锋,就能撕裂对方的防线,属于集中兵力和火力形成局部优势获得突破。


但是随后出现的速射武器,彻底淘汰了密集冲锋。


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速射武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无视个体堆叠带来的兵力优势。


也就是说,局部堆叠兵力获取优势突破的战术无效了,这大大强化了防御方的优势,铁丝网和战壕的应用让进攻变得前所未有的低效,于是一战进入了蹲坑模式。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5张

直到全新的能无视机枪火力并且具有高防御力的装甲单位出现,才让大规模的运动作战成为了可能,这个就是后话了。


当然,随着装备的更新换代,尤其是装甲单位的出现和升级以及战机、直升机的存在,让单兵存在的意义不断弱化。尤其是海湾战争直观地体现了军事科技的压制性,最终让纯步兵这一曾经的战场主力逐渐边缘化了,科技代替人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文明六小历史:从火枪手到步兵的发展历程-第16张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