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构成
在很多以日本为故事背景的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如《只狼》《对马岛之魂》《仁王》,那么,武士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
#神来之作第十期#
武士 平安时期初见雏形
武士道,顾名思义,即武士之道,也就是武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武士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唐朝玄宗天宝时期,唐玄宗将宿卫京师的部分卫士改为武士,后来武士一词随着中国文化被遣唐使带到日本
在日本平安时期,一些领主开始募集听命于己的私兵,当时的恒武天皇为了维护统治,在各地设立武官,后来这些武官发展成为了镰仓幕府时期的武士,这是武士最早的雏形
武士道 源于镰仓幕府时期
当时的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他创立幕府,统帅天下军政,这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为了约束麾下的武士们,镰仓幕府制定了作为武士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御成败式目》。
镰仓幕府时期的日本武士,武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灌输武士道精神 传授弓马之术
镰仓武士与我们想象中拿着武士刀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武士不同,镰仓时期武士注重的是骑射,武士的主武器是弓,太刀是近战时使用的副武器
在游戏《对马岛之魂》中,骑马与长短弓的使用对武士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石川师傅在我们踏上征程前才会不停强调弓的作用
镰仓时期的武士道还没有正式形成,甚至连这个词都没有,虽然没有武士道这个词,但这时的武士用来约束自己的规范准与后来所产生的武士道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这时的日本武士看重忠勇,忠并不是对天皇效忠,而是对自己的领主,在日本文化里家是基本单位,甚至日本的社会结构都是家的联合体,比如山本家 德川家
对于镰仓武士而言,守护家族领主的土地,为主公效力尽忠,领地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全部。
这时出现了一所懸命的思想,领主的土地就是养育我作为武士的根本,为了保住土地,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守住这里
所以在《只狼》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苇名国大厦将倾,武士们依然选择奋战到底 绝不后退
江户时代 武士道正式形成
1615年,德川幕府颁布了《武家诸法度》,进一步来约束武士,这时的武士道精神融合了部分中国的儒学理念,强调赴死,忠义两全。
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武士要遵守这些理念,来维护属于武士的尊严。
江户时代的日本武士不只要学习弓马之术,他们还要学习哲学 书法,幕府希望武士文武兼修。
为啥要文武兼修,因为德川幕府认为,如果武士每天就知道打打杀杀,砍这个砍那个,最后就会像前任丰臣秀吉一样,日本统一了没人砍了,拉着好几万武士大喊奥利给借道朝鲜去打大明了。
战国时期和文禄庆长之役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长年的战争令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德川幕府必须做出改变,于是他们开始约束武士,武士老实了,战争就少了。
在江户时代,影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重要人物是一位中国人,他叫朱舜水,在明朝灭亡后,朱舜水东渡日本,隐居长崎,就是被原子弹炸的那个长崎
江户时代的日本大名主要分为三种,谱代 亲藩与外详大名,谱代为关原合战前德川家的臣子,担任幕府要职,外详为合战后的效忠的臣子,他们不能担任幕府要职,而亲藩为德川家族的旁系与直系亲属。亲藩分为御三家与御三卿,御三家可以姓德川。
御三家中的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喜欢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得知朱舜水逃到日本后,他派人将朱舜水接到江户。
水户藩在日本江户时代被称为定府,他们可以长年驻扎在江户,与幕府将军共商国是,也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副将军,此时德川幕府的第四代大将军德川家纲正在整改幕府,打算把幕府的武力统治变为文治统治,而德川光圀看到政治机会,打算通过朱舜水的思想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幕府的地位
七生报国之志 武士道的升华 楠木正成的正名
话说德川光圀请到朱舜水后,两人每日攀谈,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他们两个人用书写的方式来交流,因为汉字在当时是通用的
两人聊到日本历史上的知名武士,德川光圀说,日本有一个很厉害的武士 但很可惜他是个民族败类,叫楠木正成。
朱舜水作为明朝遗老,最痛恨的就是民族败类,于是他问德川光圀他怎么个败类啊?
楠木正成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武士,起初他是个土匪头子,后来效忠于南朝的后醍醐天皇,楠木正成带领麾下的武士参加了倒幕运动,成为当时的名将,后来,被击败的一些幕府大名决定重建幕府,于是他们掀起了叛乱
楠木正成虽击退叛军多次进攻,但叛军声势浩大人数众多,在凑川战役中,楠木正成带领几百名武士与两万五千叛军鏖战,最后寡不敌众兵败自杀身亡 (凑川就是今天的神户)
在凑川决战中,楠木正成打出了非礼法权天的旗号,意思就是错误不胜真理,真理不及法度,法度不上权门,权门不若天子。在战败自杀前,他与弟弟喊出了七生报国的誓言,即七次轮回转会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
德川光圀认为,楠木正成反对幕府,是国贼是叛徒,而朱舜水认为恰恰相反,楠木正成应该是国家的英雄,他为天皇而死,怎么能是国贼?如果是一个奸邪之人,又怎么会说出七生报国这种话
德川光圀觉得朱舜水说的对,朱舜水借机说道,虽然日本由幕府统治,但天皇才是实际统治者,天皇是受命于天的天子,而幕府的将军和大名只是臣子,臣子约束天子是不对的,幕府通过战争夺得了日本的统治权,是霸者,但天子才是真正的王者,霸者应该尊重王者才能长期的稳住地位
德川光圀恍然大悟,他对朱舜水的观点十分赞同
过了一段时间后,德川光圀请朱舜水来帮助他修日本史,因为此前日本除了破烂的《古事记》与《日本书记》,并没有正儿八经的大型历史典籍
德川光圀想通过中国人的记述方式来修日本史书
于是便有了《大日本史》。
《大日本史》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明确了皇国历史观的著作,日本历史以天皇为中心形成,并明确了天皇是神的后裔,日本人是神的子民,证明日本国体优越,万世一系
而中国则在《大日本史·诸藩列传》中被列为藩国,日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皇大御国,乃大地最初生成之国,世界万国之根本,全世界可悉为日本之郡县,万国之君长可悉为天皇臣仆。
此后皇国史观随着这本书传遍了日本,而德川光圀和朱舜水的思想也成为水户学在日本流行
日本的民族自信心极大增加,而武士道精神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升华,尊王加入到武士道的精神中
楠木正成被正名,地位不断上升,最后与真田信繁和源义经并列为日本三大悲剧英雄,明治维新后甚至成为了日本的武神 军神。
明治维新 新武士道精神
倒幕运动后,大政奉还后,日本天皇在1882年和1890年分别颁布了《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谕》,这是新武士道精神形成的标志。
新武士道精神效忠的对象明确为天皇一人,将以往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升发展为全体日本国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这种思想下,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这种思想在日俄战争和侵华战争 太平洋战争中成为了日本士兵的指导思想,武士道的复仇思想
在每次日军破城后都会进行大规模针对平民的屠戮,战俘基本也会受到非人的待遇,因为在武士道思想中是宁死也不能投降的,所以在瓜岛和硫磺岛战役中,有那么多的日本士兵发疯一样端着刺刀找美军送死。
这些日本兵绝大部分是不怕死的,武士道者,死之谓也,强调赴死从而达成对天皇的效忠,实现所谓的大义义,是新武士道的终极追求。
很多日本人一直认为武士道是一种精神美德,但在统治阶级看来,武士道只不过是用来治理与煽动民众的工具,时至今日,这种扭曲化的武士道思想依然在影响着日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