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故宫博物院统计,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单是我国故宫流失的文物国宝就高达三十万件。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提出了 “原址保护”原则。针对这个公约,
这里仅列出于近代战争期间流失海外的藏品
一、绢本绘画:女史箴图
二、青铜器:双羊尊
三、书籍:《永乐大典》
四、石刻:唐昭陵六骏石刻两块(“飒露紫”和“拳毛騧”)
五、绘画:红白芙蓉图
六、工艺品:蟠螭纹黄金剑柄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女史箴图
文物特征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全卷长348.2cm,高24.8cm,绢本设色,内容共分9段。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
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由于英国方面知识欠缺,保管不善,将其拦腰截为两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纸本墨色,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中国获得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但此画卷一年仅对外展出两个月。
《女史箴图》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预示着中国绘画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由此而言,《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女史箴图》在结构与空间处理上,都已经非常成熟。画面每一段都相对独立,且又前后照应。在空间处理基本上是按主要人物、尊贵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的原则,显得稚拙而饶有画意,体现了早期人物画的风貌。主题人物的塑造,也都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赋予各种不同的动作,人物的动态神情呼之欲出。通过动作和表情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无疑将两汉以来的人物画创作水平向前推进一大步。
馆藏地点: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双羊尊
文物特征
筒形口,腹为双羊前躯相背状。羊角大弯曲,尊口下饰弦纹和龙面饕餮纹,较为罕见。羊颌下及腹下饰扉棱,象征须和腹部垂毛。饰龙面纹,腹饰鳞纹,腿饰龙纹。通高45厘米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
“双羊尊”出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湖南宁乡一带。此青铜器在商代用作盛酒器物,是商代独特的动物造型。两只背对背的羊头各朝向一方,羊背有一个隆起的圆柱形器口,四条羊腿作为支撑。
“双羊尊”铸造精美,羊脚、羊眼、嘴巴甚至羊须都铸造的惟妙惟肖。“双羊尊”通体有装饰的鱼鳞纹,还有弦纹和饕餮纹,从饕餮纹铸造细节看,眼睛与角都看得很清晰。
从资料记载看,商代以羊的造型作为器物,是古代人有祈求安宁之意。有专家称,“双羊尊”寓意吉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羊”与“祥”相通,一直是我国吉祥如意的代表。也有三羊开泰,万象更新之意。所以古代凡是有羊造型的文物,都深受古人的喜爱。
馆藏地点: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永乐大典》
文物特征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由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写完毕。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目前全球已知《永乐大典》共有400多册及部分零册存世,与全本11095册相比,现存不到4%。这些零册收藏在8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中国241册、日本60册、美国53册、英国51册、德国5册、越南4册、爱尔兰3册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其价值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即便是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丰富的宝藏。
2023年2月,《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读者可以在“云端”直观感知《永乐大典》。
馆藏地点:散落于世界
唐昭陵六骏石刻两块(“飒露紫”和“拳毛騧”)
拳毛騧,在汉语中“騧”指代的是长着黑色嘴巴的黄马,“拳毛”就是说这匹马一身卷毛
飒露紫,“飒露”在突厥语中是勇健的意思
文物特征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唐昭陵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六骏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现已风化不存。
唐昭陵六骏石刻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圆润,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2013年8月19日,唐昭陵六骏石刻中的“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四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1950年,“四骏”移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至于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展出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是1961年石刻工艺师谢大德依照照片和拓片用石膏和水泥复制出来的。
它的设计者是画家阎立本,制作是工艺家阎立德监制,题诗是皇上李世民本人,书写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团队”堪称史上最高阵容。浮雕用了减地的手法,突出了马作为主体的地位。在技法上既具有极高的写实技巧,又采用了很多中国独特的线描技法,使其具了有中国雕塑独特的神韵。 昭陵六骏不仅是古代美术史上的巨作,也同时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馆藏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红白芙蓉图
文物特征
《红白芙蓉图》是南宋画家李迪绘制的绢本设色画,共二幅,各25.2×25.5,这两幅画原来是圆明园的藏品,后来流落海外。
该图画红、白芙蓉各一幅,线描有黄筌画风的精神。该画的描写写实,用笔纤细且色彩层次微妙,因而富于情趣。善用余白的画面空间也显得自然而静谧。
李迪擅长描绘花、鸟、以及动物,本画为李迪现存作品中的最高杰作。由于两幅均题有落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为庆元三年(西元1197年)的作品。芙蓉的品种应为醉芙蓉,最初花呈白色,接着会逐渐带有红色。本画的描写极为写实,用笔纤细且色彩层次微妙,因而富于情趣。善用余白的画面空间也显得自然而静谧。
两幅画本来应为各自独立的册页,但为了配合由日本茶道的审美观所诞生的「唐绘」鉴赏(在此唐绘指自中国带回日本的绘画),因而被改裱成一对挂轴。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红白芙蓉图》被认为是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画面色彩较厚,晕染采用没骨画的技巧,过渡自然,表现出芙蓉花瓣形态及色彩细微的变化特征。细腻而透明的色彩,体现出富丽、鲜润的特点。
馆藏地点: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蟠螭纹黄金剑柄
文物特征
铸造于东周,约公元前6-5世纪 。这是一个极其精致的透雕铸金剑柄,这件黄金剑柄的两面都有明显的线条,从而得知它很有可能是在两个模具中铸造的。它的顶部与剑柄和剑刃相接处都向外凸出。。黄金剑柄易碎,极有可能不能使用在真正的剑上。制作这个剑柄可能是用于展示或置于墓穴中陪伴亡者。
黄金质地,通体镂空,雕刻蟠虺纹,做工繁缛精细,华丽异常。这件黄金剑柄的两面有明显的线条,两面都装饰有著名的“蟠龙纹”,并且剑柄是镂空的,顶部与剑柄和剑刃相接处都向外凸出,所以推测这应该是一件半成品或者是作为剑的配饰而存在。采用了浇铸与铆合相结合的技法,把青铜和黄金两种不同的金属铸造在一起,铸造工艺难度之高可想而知,这说明春秋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黄金与青铜的冶炼铸造技术,而且还达到了极高水平。
制作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黄金的折叠属性,将黄金剑柄反复捶打拉伸,纹理细密,刚柔并济,制成后再加以研磨抛光,显得金碧辉煌,高贵典雅。在中国古代,黄金并不如玉或青铜那样地位高,黄金主要用于装饰,例如镶嵌,很少单独用来制作某种物品。
这件独一无二的东周黄金剑柄,原收藏于北京圆明园,在晚清时期流落海外。
馆藏地点: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文物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