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老鐵們,我圖吧老撿垃圾的了。今天咱簡單給各位表演一把圖吧日常之顯卡降壓超頻。
首先跟各位說下什麼是降壓超頻。
過去的超頻一般認為是用功耗換性能,比如圖拉丁時代的CPU普遍都是用圖拉丁賽揚也就是傳說中的圖拉丁羊超外頻實現性能提升(圖拉丁核心的超頻性能非常優秀,默認頻率1.0、1.1甚至1.2的圖拉丁賽揚都可以輕鬆從100的外頻超頻到133外頻,直接提升三分之一的性能)
當然隨之帶來的改變是圖拉丁賽揚的功耗也輕鬆從27.5W等比提升到接近40W的水平
![【圖吧小白教程】顯卡降壓超頻-第0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bbs/2024/12/16/3ab7ba456a78f0b1b501c542a507c190/thumb.png)
![【圖吧小白教程】顯卡降壓超頻-第1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bbs/2024/12/16/383988d38082006d73f30d5768e2b1fe/thumb.png)
當然這對於那年頭的電腦來說都不算啥,畢竟20多W在奔騰4單核近百W的襯托下可以說是低功耗了。
不過這裡還是要和各位說下超頻到後期從加壓到降壓的技術原理。
首先各位需要知道芯片體質的概念:
前作:【圖吧小白教程】CPU超頻教程
【圖吧梗百科03】大雷和大雕、開核、老黃刀法(談CPUGPU芯片體質)【存檔】溫度&功耗兩堵看不見的牆(補檔)
簡單來說,由於現代芯片產品功耗牆和溫度牆的普遍存在,在日常使用中無法繼續通過加壓超頻提升性能。極限超頻中解鎖功耗牆溫度牆加壓超頻的性能提升代價太大,功耗和溫度都會爆炸,日常使用如果再加壓超頻弄不好CPU顯卡會燒。
好在現代芯片產品由於工藝的改進普遍體質較好(大部分時間,至於牢英的10nm DUV屬於特例),所以通過降壓的方式也可以實現超頻。
降壓超頻可以有效降低芯片的功耗提高芯片能效,同時在頻率提升性能提升的前提下讓芯片工作在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是一舉兩得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一種操作。
唯一的風險是降壓超頻和加壓超頻一樣需要適度,否則也會導致芯片縮肛內部損壞,甚至在默認電壓下無法工作在默認頻率,所以還是那句話超頻需謹慎,超冒煙了也不如多堆點核實在。
以下是詳解:
芯片的功率與電壓成正相關,能效與電壓成負相關。 功率與頻率成正相關,能效幾乎不變。 假設一種U,出廠設置的all core boost是4G。 對於體質好的U,只需要1.2V電壓就能達到4.0;對於體質不好的U,需要1.3V。 那麼廠商會把默認電壓設置到1.2V嗎?當然不行,這樣的話就有一半的U高負載會藍屏。 所以默認電壓會被設置到1.35V,來保證即使是這種U裡最爛的一顆也能達到標準。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你買到的不是最爛的那顆,那麼你就可以把電壓降到1.2V,使得它同樣走到4G,同時溫度功耗還會下降。 第一 默認電壓一般都富裕。 第二 有功耗牆。同功耗下低電壓才能跑到更高的頻率 電壓和其對應的最大頻率可以畫成如下的圖:
![【圖吧小白教程】顯卡降壓超頻-第2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bbs/2024/12/16/535ce97b0f8e8fa23ec2009bf5a24e63/thumb.png)
即使是同一型號的處理器,這條曲線也不一致。這就是平常所說的“芯片體質”。再退一步,即使是一個特定的處理器,在不同環境下,這條曲線還會變化。 而我們要達到降壓超頻的結果,就要測試自己芯片的體質,並自己擬定這個表,這就是降壓超頻的過程了 GCN時期農企把自己默認電壓曲線卡的太保守了。核心的頻率和電壓這倆參數和核心功耗成正相關。 同一張卡,功耗牆不動的話,電壓越高,頻率上限就越低。降低電壓能夠擴大頻率上探的空間,也就是超頻了 但是農企的默認電壓比核心實際體質要保守太多了,實際上過高的電壓導致了頻率直接撞上了功耗牆,這種情況下降壓不僅不會黑,還能多出來一截頻率。。。。 農企的驅動撞功耗牆性能懲罰很大,所以需要降壓來釋放性能 由於芯片體質好壞不一 為了保證體質最差的也能正常運行 原廠的電壓給的都會比較保守 會偏高 但是很多時候
維持額定頻率並不需要這麼高的電壓 限制顯卡極限性能主要是三個牆:功耗牆,溫度牆,電壓牆。一般而言最容易撞的是功耗牆。原廠電壓給高了功耗也會高。降低電壓可以顯著降低功耗和發熱,讓顯卡能加速到更高頻率。 A卡降壓超頻是因為A卡在摸到頻率上限之前先撞牆了 假如功耗和溫度都不撞牆的情況下 想要壓榨性能還是應該加壓超頻 但是實際上做不到 由於功耗牆溫度牆的存在只能降壓超頻
總之各位理解了降壓超頻的原理之後就能明白垃圾佬上期說的【圖吧雜談】垃圾佬為何認可兆芯KX6000達到了宣傳的性能水平? 裡面提到的沒有U6880A也不影響結論的問題了。
因為兆芯它這個CPU在使用N16 FFC拉跨工藝的前提下,依然能保證全核2.7G滿載的前提下電壓只有1.1V左右,所以如果不考慮功耗繼續提高頻率拉到全核3.0G是非常容易的。
當然兆芯這個KX6000的性能提升也伴隨著功耗提升,實測在全核2.4G的前提下KX6000八核功耗只有50W,提到2.7G其實代價已經挺高了,功耗提升40%性能提升12.5%,屬於得不償失。
在工藝拉跨的前提下繼續提高頻率提升性能要麼就不考慮功耗加壓提頻,要麼就面臨縮肛的風險降壓提頻但是功耗會維持在比較固定的水平。
所以兆芯的U6880A出貨量少就是因為它要維持70W的功耗同時還得提高10%的頻率並沒有為了全核3.0G而提高功耗牆,所以就只能特挑體質,因此出貨量稀少只能特供給相關部門使用。
如果不要70W功耗牆還想全核3.0G的話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同理兆芯的KX6000G在25W下達到最高3.5G超過了原來35W下的最高頻率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25W TDP的KX6000G之前官網上是沒有的。所以垃圾佬認為這應該是產能爬坡產量上去之後篩選出來的特挑體質,這款能在性能相近的前提下功耗更低甚至極限性能更高,屬於更好體質的芯片。
不過這玩意好也好不到哪去,畢竟還是N16 FFC拉跨工藝,相比英特爾的14nm和10nm能效肯定還是不夠高,也許未來換國產工藝之後能效能好點。
目前已知的是KX6000已經存在了後綴為S的國產工藝版本,不過垃圾佬沒拿到實物不知道功耗能效水平如何。如果各位有實物的話可以在評論區聯繫垃圾佬,咱可以在線指導如何進行能效曲線的測定。
然後說這期的事吧,這期的主角是垃圾佬配兆芯國產CPU主機的老AMD GCN顯卡,HD7850:
咱大量裝備的是MSI的HAWK,這玩意19年 1G得賣100-140一張,現在2G也就100一張,非常便宜好用。
雖然性能趕不上同價位的索泰P106-100,但是也算是不錯了。
HD7850其實是HD7870的邊角料,公版頻率為860Mhz,功耗130W,完整版核心的HD7870默頻1Ghz,功耗175W,畢竟是TSMC 28nm的產品,功耗還是較高的。
垃圾佬手上這張HD7850是非公版,默認頻率就相對較高,達到了980Mhz,頻率相比公版HD7850提升了14%,性能也隨之提高,但是功耗依然維持在了公版的130W。
它的性能在降壓超頻之後有望接近HD7870,超過(GTX)580。
簡單來說對顯卡降壓超頻的操作比較簡單,你需要下載微星小飛機Afterburner並掌握安裝與基本配置(遊戲硬件參數監控) ,然後就簡單了。
首先你需要解鎖電壓調整控制才能調整電壓,還有就是降壓超頻通常只能搭配特定型號的顯卡才能實現。這個軟件對核顯、筆記本移動端顯卡之類的GPU普遍無能為力。
即使是臺式機顯卡也不是所有型號都行的,垃圾佬的P106-100和GTX1066就不行。只能加壓不能降壓
所以即使是不為實際性能,HD7850 MSI HAWK這款也是顯卡降壓超頻的極佳練手卡,就像隔壁UP的X4 740K G3258一樣屬於超頻練手U,超壞了也不心疼。
垃圾佬在進遊戲之前簡單把這張7850的電壓從1.135V拉到了1.1V,可以看到遊戲依然在正常的運行:
即使GPU滿載溫度也依然控制在只有60多℃(室溫27℃),說明降壓是能有效降低GPU芯片功耗的。
然後說超頻,
垃圾佬想起超頻顯卡主要還是因為最近錄像的時候發現這卡已經瓶頸遊戲幀數了。
視頻:300包郵的HP268兆芯國產CPU主機大戰原神5.2冒險家試煉·蛻變篇高畫質
如上圖所示,CPU佔用41%,但是GPU佔用達到了97%,幀率降到了30幀,顯然是GPU性能瓶頸導致的問題
所以垃圾佬簡單給GPU的頻率拉到了1.0G,顯存從1200Mhz拉到了1230
然後發現遊戲的幀數又回到了50幀左右,說明超頻能略微緩解GPU瓶頸但是不能完全緩解。GPU佔用依然在90%左右。這裡如果想玩極限超頻的話還可以試試把GPU頻率往上拔,這張卡的頻率上限很高,軟件中最高就可以拉到1.05G的頻率,對於這張卡來說應該是個比較安全的值。
小飛機的頻率上限可以解鎖,需修改配置文件解除限制。
修改非官方超頻模式或者直接改vBIOS刷BIOS之類的,那就扯遠了,正常來說這個超頻的幅度已經夠用了。再多了就可能給顯卡超冒煙了。
順帶說下降壓超頻之後如果遊戲黑了或者花屏了就重啟加點電壓或者降點頻,這個各位自行斟酌吧。
這個軟件還可以定製風扇曲線之類的,可能對一些人有用。
另外說下這個頻率設置是繼承的,重啟後依然會保留,垃圾佬今天就全程OC1.0G打的深淵:
300包郵的HP268兆芯國產CPU主機大戰原神24年12月深淵10-11層滿星
GCN顯卡如今回頭看是非常優秀的架構,不止AMD,後來很多GPU廠家在設計GPU的時候都參考了GCN的設計弄出了不少GCN-like架構。
AMD當年用GCN架構打三代甚至四代NVIDIA足以說明GCN架構的水平遙遙領先。
不過這裡還是簡單說一下垃圾佬為什麼是大量裝備P106/HD7850而不是RX580?
主要還是工藝的問題。
RX580雖然作為GCN4.0的顯卡架構優秀,但是體質卻拉了。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三星/GF的14nm導致的
這個14nm的拉跨工藝實際上是打不過GP106的16nm工藝的,所以在同樣的性能下RX580的功耗是185W而1066是120W,並非是架構不如,而是工藝不行了。
RX480是RX580的同代工藝,但是它的頻率設定點相對更好一些所以功耗在150W的前提下性能還有RX580的94%,相當於RX580用了20%多的功耗換了6%的性能提升。
所以這就和兆芯的N16 FFC一樣,屬於被工藝拖累了的架構。
麒麟960並非架構不如麒麟950,但是功耗這麼高的前提下能效相比麒麟950沒有多少提升的主要原因就是麒麟950用的是N16 FF+工藝而麒麟960用的是N16 FFC,同理同樣是14/16nm為何AMD的GCN能效比NVIDIA的顯卡低這麼多也是一樣的原理,前者用的是三星GF14nm拉跨工藝而後者用的是正經N16 FF+工藝,這個工藝比兆芯KX6000 CPU的N16 FFC都好不少,自然能效高。
除能效高外還有價格的原因,RX580經過三次礦潮現在存世量其實並不高,大部分都被挖礦幹拉了只能加壓降頻做礦渣回收翻新卡,比如卡諾圾之類的。這種礦卡翻新卡性能並不如原版,價格也不便宜,更重要的是所謂的售後在隨時可能跑路的雜牌面前也基本等於沒有,因此完全不值得購買。
所以垃圾佬在100元價位要麼選擇N16 FF+的P106-100要麼退而求其次上28nm的7850,連RX460D都不怎麼願意選,除了弄過一張測測GCN4.0架構水平以外就沒了。
有核顯的前提下其實P106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相當於100塊錢的1066無獨顯直連。
P106確實有最低配置要求,不過大部分現代CPU其實都不會成為限制P106使用的條件,而是價格。
現在的現狀就是P106佔模所有核顯U全家,E3V5有核顯都比沒有貴一倍,其實這個核顯的性能本身根本不值這個錢,就是純被P106帶的漲價了。
換言之現在買核顯U如果不知道上P106這種3D加速卡的話是純虧預算的。
P106這種卡現在是個核顯U幾乎都能用,即使是A10 9700這種老APU裝上之後都能極大地提升GPU水平解放核顯從而讓CPU可以跑在更高的功耗上提高CPU的性能,雖然再怎麼提也就是那樣依然被I3默秒全就是了。
即使J1900也是可以用P106的,雖然P106-90就夠用了。但是P106-90也比-100便宜一半,所以還是一樣。
RX580其實能效到最後也沒打贏P106,只是8G大顯存比較吃香。
就像HD7854終究沒打贏GTX950但是依然比GTX950管用。
但是不支持CUDA又導致顯存多2G幾乎只能用於遊戲,而對顯存敏感的AI方面則優勢又不是那麼明顯。
A卡其實從vliw到gcn一直都掌握著能效優勢,這點從亮機卡停產時間上都能看得出來,AMD的VLIW和GCN亮機卡現在都沒停產,而NVIDIA同時期的亮機卡早停產的差不多了,現在最次也得是個GT710新版(GK208B,這款是28nm開普勒架構比原版GT710的40nm費米架構可新不少)。
但是AMD一旦從TSMC換三星GF工藝就拉了。不是GCN架構不行而是工藝不行。
原生DX12.0對AMD來說好像在GCN上小修小改就隨便能實現了(GCN4.0開始支持DX12,GCN3.0以前支持DX11.2),這種看起來舉手之勞純擠牙膏的架構升級在當時甚至被外界認為是極其敷衍且沒活的。
但是硬件級別的原生DX12在國產GPU中至今也僅有一家別無分號,國潮顯卡靠IMG BXT的架構+軟件驅動轉譯的DX12從執行效率上完全沒法達到GPU硬件原生理論性能,換言之沒有原生支持就是白給,GPU規模堆的再高也是白搭。
老早年前Pascal的顯卡就已經支持原生DX12了,甚至Maxwell都有DX12的支持。所以國產GPU還是差不少意思的,相比CPU的落後五六年GPU至少落後十來年。甚至現在都拿不出和HD7850一樣好用的原生DX11顯卡這屬實是有點離譜。
在AMD用GCN修修補補的這些年裡,NVIDIA從核彈卡進化到了小核心高能效的先進架構,並憑藉對CUDA的壟斷反殺了架構水平佔盡優勢的ATI(AMD),然後在礦潮中助紂為虐並更進一步在AI時代壟斷了AI算力,結果求錘得錘被圍追堵截甚至AI算力能效被工藝落後的海思昇騰薄紗,只能說天道好輪迴。
所以下期是P106使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