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2024屆的應屆畢業生,我曾經是一個程序員,現在已經轉行做銷售。雖然我的職業生涯剛剛起步,但圍繞“35歲”這個話題的焦慮早已充斥在各種論壇和職場討論中。這讓我不禁思考:所謂的“35歲職業危機”,到底是互聯網行業的特有現象,還是各行各業都存在的普遍問題?今天,我想從自己的經歷出發,聊聊這個話題。
35歲危機,是販賣焦慮還是真實存在?
很多人會認為,“35歲危機”更多是媒體和職場導師制造的焦慮點,用以引發關注。但如果我們冷靜下來,觀察周圍的真實情況,會發現這個問題並非空穴來風。
互聯網行業:高薪背後的代價
程序員一直被戲稱為“公司工具人”。每天的生活模式無非是:
工作時間動輒10小時+;
持續的需求變更和項目deadline;
偶爾還得接受“救火式”加班。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程序員的優勢很明顯:起薪高、成長快。但伴隨而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身體健康、心理壓力、職業天花板。特別是當程序員邁入35歲以後,身體狀態下滑,學習新技術的動力和時間都受到擠壓,再加上行業“招新棄舊”的風氣,許多人在職場中變得邊緣化。雖然目前大環境不好,很多公司都在降本增效,但是可以肯定的說,並非過了35歲就會被淘汰,很多大齡程序員,其中有技術大牛、也有普通螺絲釘。而大多數很多都沒有大廠經歷,且大多數也不是管理層,很多仍然是一線的普通開發。
其他行業不我不太瞭解,有經歷的盒友可以聊聊。我瞭解的今年很多製造業搬廠去越南了...
假如你剛畢業,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
作為一名轉行者,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剛畢業的學生,是否應該直接進入程序員這樣的崗位,還是從一開始就找更貼合自己長期規劃的職業?
選擇1:直接入行程序員
程序員是一個入門門檻較低但成長期非常快的崗位。對於應屆生而言,這是一個相對容易積累資本的選擇。畢業三年,技術熟練的程序員月薪輕鬆過萬。但問題在於,這條路的侷限性也很明顯:
過度依賴技術紅利,市場變化帶來職業不穩定;
隨著時間推移,非技術型能力(如管理能力、市場洞察力)的重要性上升,而程序員出身的人容易忽視這些能力的培養。
選擇2:找更貼合長期規劃的職業
相比於直接進入高薪崗位,有些人可能更適合從一開始就選擇更貼近自己長期目標的工作。例如,我選擇了銷售。雖然初期薪資比程序員低,但我更看重以下幾點:
鍛鍊溝通和談判能力;
提前進入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行業,培養抗壓能力;
積累廣泛的人脈資源。
這樣做的代價是:短期內可能沒有程序員那麼高的收入,職業成長路徑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規劃。但長期來看,這種積累能帶來更靈活的職業選擇。
最後
經濟下行,公司大量倒閉,也許某天裁員的刀子會架在自己脖子上,在時代的的洪流下我們只能被裹挾著向前了。歡迎各位集思廣益共同探討。稀土掘金某老哥說的“
35是一個經驗坎,我們要站在用工者的角度去思考。
通常公司執行35以上的大齡程序員不用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他們的決策者都是大於35歲的人,這是從經驗出發;
其次,他們一定在過往中發現用不同年齡人的感受差異較大;
其實,人到了35後多半會精力分散,因為婚姻,房子,車子,孩子都會消耗你;
試想一下,人的時間腦力每天都只有那麼多,越多事項,你就越多分心,這很科學不是嗎;
真實案例:我曾經的2個下屬跟我10年以上,我看著他們從入行,到勝任工作,到擔負責任,到結婚、買房,最後孩子上學,這麼多年下來各種破事纏繞著他們,交付結果越來越低質量,上班時間被各種家裡事打斷,經常會電話協調家裡的各種破事,比如婆媳吵架了,孩子生病啦,各種事情;看著他們從屌絲到在自己省會買房,然後還貸,然後頂著各種壓力都要多賺錢的精神,可惜 用工人者會憐憫嗎?
做生意就是會算賬,且算的贏。
25歲的人,首先父母還年輕不用他照顧,沒談朋友更專注;
35歲的人,僅僅10年差距就是一箇中老年的轉變,需要照顧的概率就大增;
”
所以你會一畢業選擇一個35就到頭的工作嗎?(儘管這麼表述不太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