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EA竟然还做过图像工具软件?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儿时游玩的2D游戏中,那些生动的角色以及美轮美奂的场景是怎么来的?在这些精美的2D画面背后,背后又有着哪些“技术含量”?
此前在游研社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展示了 日本的游戏开发者在制作2D游戏时所使用的各种“科技与狠活” ,例如这样的硬件设备——
还有这样的——
以及这样和那样的工作环境——
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软件——
那么在欧美,游戏开发者们会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制作2D美术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一家公司开发了一套图像处理软件,不仅在当年是一个相当于如今Photoshop的重量级的工具软件,还是欧美2D游戏美术最常用的软件之一,并且在一些经典游戏中得到了应用,而这款软件时至今日也有忠实拥趸。
电子的艺术
这款软件的名字叫《Deluxe Paint》(又被称作DPaint),出品方是EA。说起EA,可能大家会想到什么“全美最差”、“工作室杀手”一类的“头衔”,或者是《极品飞车》、《战地》和《FIFA》这一类的游戏,很少有谁会把EA和“工具软件”联想到一起去。而为什么EA要出这么一个工具类的软件,其实就要从EA从成立以来的早年历史说起了。
EA的全称是Electronic Arts,曾在中国使用过的名字是“电子艺界”,成立于1982年。虽说咱们的EA从创立以来就是个“游戏公司”,但在成立后第二年刚好赶上了“雅达利大崩溃”,因此在成立初期并不敢涉足家用主机游戏,而是选择了当时受波及较小且正在兴起的家用电脑游戏。
不过当时的EA,虽然名字是“电子的艺术”,但正如同创始人史蒂夫·哈耶斯(Steve Hayes)所说的“我们不是艺术家,那些软件开发者才是”。在早年,出于风险方面的考量,EA的游戏业务是以代理发行为主,自研作品较少,更多是作为游戏发行商而非游戏开发商。
直到1985年Amiga电脑的问世,EA的发展才迎来了转机。Amiga是一台搭载了摩托罗拉68000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由于在当时其强大的硬件机能使其在多媒体处理上有着优异的表现,特别是在游戏的音画表现上能够与街机媲美,因此一些厂商看到了Amiga电脑在游戏方面的潜力,而EA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EA表示了对Amiga的全力支持并在其上面发布软件,除了移植现有的游戏软件外,还将加大对自研软件产品的投入力度,而《Deluxe Paint》正是其中之一。
《Deluxe Paint》的作者是丹·席尔瓦(Dan Silva),在此前他曾为EA开发的文字处理软件《Cut & Paste》因其易用性而获得了优异的口碑。在当时,由于EA是以家用电脑作为发展重心,因此也推出了一些非游戏类型的软件。
《Deluxe Paint》并不是第一个在Amiga上发布的图像处理软件——早在Amiga电脑全球首发的发布会上,康懋达(Commodore)为了展示Amiga的多媒体处理能力,邀请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在发布后现场将女歌星黛比·哈利(Debbie Harry)的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编辑,使用的软件是当时还是《ProPaint》的《GraphiCraft》,在个人电脑还只是主要用于文字处理的年代,使用个人电脑处理照片在当年还是惊艳了不少人。
而原本《Deluxe Paint》是作为EA内部使用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开发,并命名为《Prism》,但或许是EA看到了用Amiga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潜力,软件的作者席尔瓦为该软件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并决定作为一款商业发行的软件与Amiga同期发行,作为对其强大机能的展示。
1985年,《Deluxe Paint》的初版产品(以下简称DP1)问世。
像素时代的Photoshop?
DP1在1985年问世后,成为了EA在Amiga电脑上的畅销软件之一。在功能上,虽然DP1并不像后来的版本那样完善,但也足够丰富,并且在界面上也足够直观——相比起需要通过菜单调出工具的《GraphiCraft》,《DeluxePaint》直接将常用工具做成工具栏,方便用户直接调用,而在工具栏下方则是调色盘,以方便调用各种颜色,而这一功能在作为初版的DP1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在如今的许多图像处理软件中这种界面设计也已经成为了标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套软件中,附赠了多个示例画,其中一幅画是图坦卡蒙,如果不细看的话真的会以为这是照片,但其实是EA的一位美工使用该软件进行绘制的图画,该图在展示了Amiga图像表现能力的同时也在之后成为了《Deluxe
Paint》系列软件的一大招牌。
由于软件的作者此前有开发文字处理软件的经验,因此在《Deluxe Paint》中开发者引入了“复制黏贴”的功能,提升了美术素材的利用率,在游戏开发领域中能够提高美术制作的工作效率。例如,只需要将“树木”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复制粘贴,你就能够做出一片“森林”;如果你拥有“人头”和“五官”的素材,通过这一功能也能够拼出一个完整的“人脸”……此外,用户还可以将已有的美术素材设为“笔刷”,在绘制较为密集的纹理时能够提高效率。
初版的DP虽然因为Amiga电脑在当时因产能不足的装机量问题使其普及率受到了影响,但在发售后依旧收获了口碑与销量的成功。在《Compute!》杂志的评测文章中,虽然指出了初版软件在功能上并不完善,但也对其在使用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泛用性大加赞赏,可见其在当时的潜力。
进化与升级
初版的成功让EA在第二年推出了《Deluxe Paint》的第二版(以下简称DP2),此时Amiga电脑已经得到了更好的普及,这一版的软件在销量方面也比上一版要更高。
DP2重点强调了“色彩循环”这一功能,可以通过色彩的变换来制作简单的动态效果。虽然这个功能其实已经在DP1中就已经有了,但在DP2中成为了重点宣传的卖点,技术强一些的美工可以用它来制作诸如河流、下雨、昆虫翅膀等动态效果,而这一功能最有名的应用则是Amiga
CD32的启动画面,虽然只是一张图片但却有着流光溢彩的动态效果。
1988年,EA发布了《Deluxe Paint》的第三版(以下简称DP3)。DP3加入了动画制作的功能,对于游戏开发来说可以用于制作人物动画,或者是剧情演出,让游戏的美术更加生动。此外,DP3还支持“半明亮”功能,进一步提高美术表现力,例如可以用这一功能来制作模糊效果,或者模拟类似于光源的特效。
不过,DP3却成为了系列最后的巅峰。
时代无情
1989年,也就是DP3发布的第二年,作为原作者兼系列主程的席尔瓦离开了EA。而在这个时候,通用性更强且普及率更高的IBM PC及其兼容机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其处理器性能也在不断的增强,而基于摩托罗拉68K架构的Amiga在性能上的优势也越来越弱。
但在当时,Amiga依然还是在自己的领域有着一席之地,特别是作为一台“多媒体电脑”与“小型图形工作站”仍然有着一定的优势。只不过,《Deluxe
Paint》已经不再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了,特别是Autodesk公司推出了面向DOS系统的《Autodesk Animator》,被认为是《Deluxe
Paint》的最有力竞争对手。
1991年,第四版《Deluxe Paint》(以下简称DP4)问世了。DP4支持的最大发色数为4096色,同时强化了动画制作方面的功能,还引入了“变形动画”等新功能,可以说在功能上是相比之前的版本要更为完善,而这也让它的说明书达到了惊人的300页!
然而,DP4因其不稳定性导致其经常崩溃,软件本身也不如以往简洁,使其口碑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最后在第二年推出了提升稳定性与增加新特性的DP4.5才得以弥补。
1995年,《Deluxe Paint》第五版(以下简称DP5)作为系列的谢幕之作问世。DP5支持真24位色的RGB图片,同时还同时推出了软盘版和光盘版。此时,市面上已经涌现出不少图像处理软件,除了前面提到过的《Autodesk
Animator》外,Adobe的《Photoshop》也早已迎来了第五个年头,而Cloanto的《Personal Paint》也成为了《Deluxe
Paint》最好的替代品(且至今还在维护中)……此时,制造Amiga电脑的康懋达早已在电脑业界消失,Amiga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至此,已经不再特殊的《Deluxe Paint》,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宝贵遗产
在《Deluxe Paint》活跃的年代,Amiga在欧美有着较为不错的人气,而因为其强大的多媒体性能,不但诸如《魔法门》、《国王密使》、《模拟城市》甚至是《三国志》等知名系列在Amiga上有过登场,还有一些诸如《街头霸王》、《异形战机》等移植自街机的作品,在游戏开发者群体中Amiga电脑也与《Deluxe Paint》作为开发用的图形工作站使用。
而《Deluxe Paint》本身,也对欧美2D游戏有着重要影响。例如:《魔眼杀机》(Eye of the Beholder)、《猴岛小英雄》(The Secrect of Monkey Island)、《疯狂小旅鼠》(Lemmings)和《德军总部3D》(Wolfenstein 3D)等经典游戏,其背后都有着《Deluxe Paint》这款软件的身影;而一些世嘉MD、超级任天堂等16位主机的美术也有使用这套软件,甚至是索尼PlayStation上的一些游戏也有应用该软件制作2D美术。
如今的游戏美术制作,能够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能够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但在当年如果没有《Deluxe Paint》这样的工具软件出现,很难想象电脑游戏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发展,而那些陪伴玩家青春时光的经典游戏可能也永远不会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