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啵啵
一则官方公告,把“SCP基金会”这一原创同人题材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SCP基金会”究竟是什么?圈地自萌的他们,又为什么会被重点查处呢?
4月26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官网发布公告称,近期开展的“儿童邪典”视频专项查处和治理工作已见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述公告里,“SCP”系列被重点提及,引发了网友的关注——今年以来,“SCP”相关的创作和讨论在包括抖音、快手、西瓜视频、B站、知乎等平台上已经被严格限制,相关内容无法搜索或者被直接删除,这次又被作为“儿童邪典”重点查处,更是当头一棒。
不少网友担心,作为互联网原创同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SCP被彻底封杀的话,或许将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其实,SCP在中国的生长,确实显现出失控的迹象。走到如今这一境地,与其说是自身的问题,不如说是各种外部因素推波助澜的结果。
那么,SCP究竟是什么?
这一切要从2007年说起。
2007年,一名网友在国外匿名论坛4chan的超自然板块发布了一篇原创同人:SCP-173。
“于1993年移动到Site-19,起源一直未知。它由混凝土和钢筋建造,并含有Krylon牌喷漆之痕迹。SCP-173是可动且带敌意的。项目在直接视线中不能移动。与SCP-173之间的视线绝不能在任何时候被中断,收容间内的人员必须在眨眼前相互给予指示。根据报告,项目以折断头骨与颈部相连之处或绞杀来攻击。在攻击事件中,人员需遵守第4级危险项目收容措施。”
与其他那些恐怖的都市传说不同,对SCP-173的创作采用了简练直白、不夹带任何多余情绪的报告型文体,如同在进行一场无情的研究之后,把结果进行归档。而这冷冰冰的文字,又诱导读者们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背后的深意,越细想,越头皮发麻:
这份报告是谁写的?
这种鬼东西居然还能被你们抓起来研究?
既然它叫173,那岂不是意味着还有其他编号的怪物?
为了提高真实度,档案还附上了一张SCP-173的照片
SCP-173凭借着其不俗的质量和可供网友讨论的大量留白,在4chan上一炮而红。
加之其本身拥有十分明晰的创作框架,可以简单地套用,不少人开始模仿SCP-173,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许多其他编号SCP的故事。
基于SCP-173的文风,大家给SCP相关的创作取了一个更为合适的名字——SCP文档。为了使相关的创作更为集中,“SCP基金会”的概念也在网友们的集思广益下应运而生。
SCP基金会的设定
作为一个集合原创同人作品的项目,SCP基金会经历过管理混乱、结构分类混乱、内容良莠不齐的困境,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它最终成为了一个水平超高的同人创作聚合体。现
在的SCP基金会,对于内容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还有详细的官方创作指南。
从指南当中,我们也能够一窥SCP创作的风格基调。
以英文起家的SCP基金会,凭借着其优质的内容,征服了不少其他语言的读者。
为了将SCP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在SCP英文总站的授权之下,14个语言分站相继建立——SCP简中和SCP繁中便位列其中。
作为SCP分站,他们在翻译主站条目的同时,也开放给本语系的作者们创作的机会,客观上削减了语言壁垒,让更多中国人能够加入到SCP的创作中来,享受乐趣。在他们的努力之下,SCP文化在中国互联网开始生根发芽。
每个分站的logo都各有特色
门槛的降低,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少人认为SCP基金会真实存在,是一个研究超自然现象的组织。
SCP作品展现出的“科学、严谨、性冷淡”的文风,确实很容易让人认为其描述的都是真实事件。但实际上,SCP基金会的新手指南开篇便阐明:除非另有说明,所有在此wiki发布的作品都是虚构的。
这里不是角色扮演网站。基金会并不存在。
当然,我们知道,如何让用户们在使用wiki或者论坛之前先认真阅读置顶的注意事项,一直是互联网的老大难问题——更何况大多数网民并不是通过SCP基金会wiki本身,而是在论坛、群聊、视频网站等地方去接触的SCP文档。
如果脱离了“虚构”的标签,在网上四处传播的SCP文档就不再是“同人文学”,反而变成了一种“骇人听闻的伪科学”。
可是,为了赚足眼球,有不少人会故意隐藏掉SCP作品的“虚构”属性,以此招徕猎奇的看官,导致大众对于SCP作品逐渐产生了误解。
第二个问题:衍生作品多而杂乱,质量参差不齐。
SCP基金会wiki拥有一套评分机制,如果某个文档质量不高,评分过低,就有可能遭到移除。
不过,所有的SCP文档都是基于CC-BY-SA 3.0知识共享协议发布的,根据这一协议,人们只要正确地署上原作者的名字,就可以对原作品进行共享和二次创作。而对于二次创作的衍生作品,SCP基金会就难以保证其质量了。
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以SCP为背景进行创作。2012年4月,一款名为《SCP-收容失效》的恐怖游戏出现在网络上,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2013年初,国内有不少的游戏UP主制作了这个游戏的实况视频,也引发了SCP文化在国内的一次大规模传播。
但,以SCP为噱头制作低劣作品的也大有人在。
SCP本身带有惊悚、恐怖的元素,可以说自带流量密码。以简单的制作手法,将SCP文档改编成动画,还特意突出其中血腥、猎奇的画面,算得上是烂钱党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被提及的“儿童邪典SCP”,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个问题,或许也是导致SCP遭遇封杀的罪魁祸首:SCP相关的内容,确实在不适龄的未成年人当中广泛传播了。
出于好奇,我在半个月前曾问过网友一个问题:现在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流行的都是啥呢?
结果,有不少人提到了一个点:SCP基金会。在小学甚至于幼儿园孩子的圈子里,SCP是一个十分火热的话题。
这件事让我十分震惊,我可以预见到初中生与高中生对SCP的了解,但真的从未想过它的受众年龄能下探到这个位置之上。
作为SCP最正统的载体,由于要展现出“基金会人员的专业性”,还要给其披上“真实”的外衣,SCP文档都是用“报告型”文体进行撰写的。这也就导致SCP文档存在着一定的阅读门槛。
很难想象,一个幼儿园在读或者刚上小学的孩子,能够顺利阅读SCP文档,并且能够认识到这是一个虚构的的作品——毕竟,有那么多的成年人都会把SCP当成真实存在的事物。
不过,我身边一位长期关注SCP基金会的朋友告诉我:SCP相关的内容在低龄儿童中扩散,和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应用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SCP本身具有神秘色彩,又有战力设定(危险等级、安全人员等级等),很容易吸引到流量和关注;
多年来积累的大量SCP文档,让相关的文案创作变得更加便利;
CP基金会基于CC-BY-SA 3.0知识协议共享内容,也不需要害怕侵权现象的出现。
以上种种,让SCP成为了一把完美的流量钥匙。在SCP尚未被封杀之前,各个视频平台上有着铺天盖地的SCP相关视频。长久以往,SCP在中国的生长失去了控制。
“其实我真觉得,这些平台把SCP封掉,对SCP本身是个好事。”这位朋友说,“SCP的灵魂是在文字的创作和交流上,而不在什么猎奇、CP、战力党、神秘学上。”
多个视频平台已搜索不到SCP相关视频
SCP在小学以及幼儿园学生之间流行得如此之广,十有八九引起了家长们的注意,也十有八九带来了大量的举报。
3月初,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SCP相关视频被全部下架;知乎上的SCP圈子被撤;微博上搜索SCP只能搜索到蓝V结果;B站单独搜索SCP也都只能搜索到无关视频,这一系列操作引发了网友们的猜测。
而4月,北京市文化综合执法总队对SCP动画“儿童邪典”的论断,算是来了个一锤定音。
面对这一次的重点查处,有很多的SCP爱好者们觉得非常奇怪:我们好好的圈地自萌,怎么突然就炸了呢?
与其他因为“走入主流视野”而招来各种非议的亚文化相比,SCP的遭遇确实有着些许不同——严格来讲,它从未走入过主流视野,大部分人至今对其都是只知其名的状态。
但是,一些视频网站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用SCP疯狂收割流量,又导致这个独特的亚文化确确实实作为小朋友们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在某些地方大量传播着。
再优秀的东西,可都顶不住赚烂钱哥们为了流量无所不为的疯狂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