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碎
我做了一個夢。
夢裡我聽見火車轟鳴的聲音,回過頭,看見一個長了一張人臉的火車頭向我呼嘯而來,臉上還帶著詭異的笑容,要把我創死。
然後我就醒了。這有些難以啟齒,我的恐懼來自一部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兒童電視連續劇《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
是的,我非常害怕這個火車頭,小時候每次看到都會打寒顫的程度。
“你瞅啥?”
偏偏在遊戲界,托馬斯火車頭的出場率還不低,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MOD素材,你能在《生化危機2重製版》《生化危機:村莊》《上古卷軸:天際》等等遊戲裡看到它出場。
我的老天!
為了解決我的恐懼,我想要去了解托馬斯火車頭作為一個MEME的前世今生,為什麼它會從兒童節目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1
1942年,2歲的英國男孩兒Christopher Awdry染上了麻疹,他的父親Wilbert Awdry為了鼓勵他,為他寫了一首短詩:
一大早,
在車站裡,
所有的小火車頭
排成一排。
司機來了,
拉動小操縱桿
蕪,蕪!況且況且!
我們走吧!
(很抱歉中文沒法表現出押韻的感覺,湊合看吧)
Wilbert後來經常和兒子談到這個“擬人化火車頭”的小創作,因此衍生出了短篇小說《愛德華的一天》,主角愛德華就是一個藍色塗裝的擬人化火車頭,Wilbert以兒子的生活和自己喜歡的打油詩,陸續創作出了幾個火車頭角色,成書《三個火車頭》出版。
1942年的聖誕節,Wilbert迎來了創作高峰,他給兒子製作了一個玩具火車頭,取名“托馬斯”,Wilbert為托馬斯編寫了故事,在1946年出版了《火車頭托馬斯》一書,獲得了成功,Wilbert的這一系列書籍成為《鐵路系列》暢銷書。
插畫上這哥們看著倒是挺慈祥
《鐵路系列》到1972年已經出了26本,後來Wilbert的兒子Christopher接手系列,父子倆都是終生的鐵路愛好者,角色幾乎都基於真實的機車類別,一些鐵路本身直接基於不列顛群島的真實線路,Christopher又陸續寫了16本,一直到2011年還有出版。
但“火車頭托馬斯”真正被全世界人所熟知,還要歸功於1984年的電視節目系列。
1984年,基於《鐵路系列》改編的電視動畫片《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開始在英國獨立電視臺播放,採用實物模型製成動畫,在當時是最有效演繹故事,而又不用像傳統動畫般成本昂貴的技法。
這個時候他就開始變成我害怕的樣子了
在動畫系列的早期,機車與其他交通工具能夠活動,但人物和動物一般都是不動的,表達人或動物動作時會採用定格動畫處理,至於影片的情節,則基本靠旁白口述來避免讓角色張嘴說話,演出全靠旁白配合火車頭們的“表情”。
要說這火車頭的表情,算是製作相當精良,眼睛的移動用到了遙控裝置來控制,每一個角色的面部都由乳膠材質雕刻而成,並且為了展現不同的表情,配備了大量的面部組件。
優良的製作讓《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一炮而紅,劇集至今仍在製作,共播出了24季,衍生電影有16部,玩具周邊的販賣也是賣到手軟,2011年,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美泰買下了《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的版權,當時披露該系列的年銷售額高達6.15億英鎊。
2015年,漫威電影《蟻人》中也出現了托馬斯,可見它在歐美地區的高認知度。
托馬斯火了,但是他離我恐懼的樣子也越來越近了。
2
前面已經提到托馬斯精細的面部表情和眼部遙控,這些技術細節確實讓托馬斯的表情栩栩如生,深受孩童觀眾歡迎。
但是似乎也因為過於精細,產生了一些“副作用”。這就不得不提到恐怖谷理論:
恐怖谷(Uncanny Valley)最早是在機器人、3D電腦動畫和計算機圖形學(Computer Graphics,簡稱CG)領域存在著一個的假設。這個假設是由日本現代仿真機器人教父級人物森政弘(Masahiro Mori)於1970年提出:當仿真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像真實人類,但又不是完美擬合時,作為觀察者的人類會產生厭惡反應。
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論曲線,當相似程度達到一定程度,我們會產生厭惡感
恐怖谷效應的相關理論提出後,一些科學實驗也證實了這一現象可能與我們的對人類面孔識別能力的發展而來,實驗人員將人類面孔、恐怖面孔、極逼真面孔三類影像給6、8、10、12個月大的嬰兒觀看,嬰兒對於恐怖面孔的注視時間呈線性趨勢減少。
(就拿離我們死宅最近的充氣娃娃來說,那玩意兒有時候也會觸發比較嚴重的恐怖谷效應)
OK,那麼我們看回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的面部設計:
(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請酌情觀看)
較大的眼眶,與之相稱的是較小的虹膜,使得大部分時候,托馬斯的眼白都非常多,就算是笑,如果蓋住下半張臉,只看眼部,其實是“驚”的表情,容易讓人聯想到恐怖片中常用的驚悚臉。
其次是對面部的刻畫,我也不太明白為什麼英國人要在一個卡通形象裡使用這種寫實的笑肌刻畫,托馬斯的眼窩也非常深,這一點在他的朋友高登臉上更為明顯,額肌、降眉間肌、眼輪匝肌全部緊繃,還雕刻得賊立體,
這是我早上在少兒頻道能看到的東西嗎?
可以說,過於立體的雕刻,和蒼白甚至發青的面部塗色,讓托馬斯在一些特定打光環境下非常、非常嚇人。
別說打光了連原片看著都嚇人!
可能製作方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較新的劇集裡,轉為2D動畫的托馬斯看起來人畜無害了很多,也終於比較符合大眾對“兒童動畫”的認知。
然而,恐懼的種子已經種下了。
3
在Youtube剛興起的2005年,樂於惡搞的網民猛然發現,《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的主題曲混音到說唱歌曲裡非常的帶感。
很快同類的混音作品在Youtube上受到熱捧,衍生出名為Thomas the Tank Engine Remixes的子類型,簡單來說就是把各種黑人說唱音樂和托馬斯的主題曲進行混音。
很快,這個子類型逐漸向比較激進的匪幫說唱靠近,可能是因為激進、暴力的匪幫風格和托馬斯原本童真的風格有較大的的違和感,這類視頻的迅速躥紅,也讓托馬斯開始了全面MEME化。
然後你就能看到飛葉子、戴Gold Chain,背靠SWAG的托馬斯
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新十年,MEME社區經過蓬勃發展,已經告別了過去對說唱、SWAG文化的掛靠,簡單來說,就是網友們覺得匪幫托馬斯“不夠勁”了。
於是新的混音演變成了音量全開、音質全損的Boom式剪輯,在這個階段,任何一個設置懸念的場景下都可能被托馬斯開著音量滿載的主題曲音響創進來,轟炸你的耳膜和視覺神經。
然而這樣都還不夠勁,於是人們聯繫起托馬斯那股子“鞋墊”勁,往更恐怖的方向開始了二次創作。
亂入溫子仁恐怖片《招魂2》
至此,托馬斯小火車終於和童年回憶沒了關係,徹底奔向了恐怖MEME,甚至衍生出相關的都市傳說、恐怖文學等二創。
當然,將各路亞文化作為創作源泉和啟發點的電子遊戲,也開始出現各種或詼諧、或恐怖的托馬斯MOD。
一切始於2013年,遊戲設計師Kevin“Trainwiz”Brock 上傳了視頻“Really Useful World Eater”,展示了用托馬斯小火車的模型替換遊戲中的龍類敵人模型,聲音也換成火車汽笛聲的視頻,在兩天內獲得超過320000次觀看。
這迅速成為模組社區中的一個流行噱頭,托馬斯小火車模組開始出現在各種角色扮演遊戲和恐怖遊戲裡,托馬斯的模型經常用來代替BOSS敵人,原片的主題曲代替BOSS戰音樂還能獲得進一步的效果,在開頭提到的《生化危機2重製版》《只狼:影逝二度》等遊戲中,托馬斯的出現會讓場面變得又怪又恐怖,效果拉滿。
… 所以研究了半天,我對托馬斯小火車的恐懼減輕了嗎?
沒有。
我今晚必然做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