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人。王基十七歲時,擔任東萊郡府吏,後來朝廷徵召王基為秘書郎,他的上司王凌卻因為貪圖利用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賴著不放人,因此遭到王朗的彈劾。根據《三國志·魏書·王基傳》記載,王朗當時是這麼說的:
“凡家臣之良,則升於公輔,公臣之良,則入於王職,是故古者侯伯有貢士之禮。今州取宿衛之臣,留秘閣之吏,所希聞也。”
大體就說一個意思,“凡是地方官吏有優秀的,應把他們提升到郡府;郡府有優秀官吏,應舉薦到朝廷。”但王凌還是不放人。

孫吳在建業集中大軍,揚言進攻揚州。而王基就說啊,今陸遜等老將已死,孫權也年老,內部沒有能臣賢嗣,軍中又缺乏英明軍師。孫權想要親自率兵出擊,又怕內部生亂,老將差不多死光了,新將他又不信任。他不過是想借此安排好親信,以攻為守而已。後來,孫權真的沒有進攻。三國志的記載到此為止,不知道陳壽為什麼沒有記錄王基後來的生平。

王基不久後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跟隨徵南將軍王昶討伐孫吳。王基假裝擺出進攻的架式,其實則分兵襲取雄父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他把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縣。

王基又上表勸王昶將江夏作為首腦之地,緊逼夏口。從此,吳軍就不敢輕言渡江了。他申明禮儀制度,整頓軍隊秩序,恢復學校教學,南方士人無不稱讚。當時朝廷商議準備大舉伐吳,下詔命王基商量如何進攻。

王基對於出兵一事持有不同看法,如果出兵而不能打勝,不僅威風喪盡,而且還耗費財用。而現在江陵有良田千畝,安陸左右,也有沃野良田,如果以農業為主,養精蓄銳,然後率大軍攻向江陵、夷陵,分別佔據夏口,沿沮水、漳水運輸糧食。
敵人勢必難以攻打,棄暗投明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再聯合東吳內部的反抗勢力,則夏口以上各據點一定可以攻下來,長江之外的州郡也都守不住了。此來,吳蜀交通斷絕,吳國不就是甕中之鱉嗎?

接下來就是王基的重頭戲,淮南三叛。高平陵事件過後,曹氏集團在中央的大權喪失殆盡。但其在地方的勢力卻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尤其是當時的地方兵權多為親曹勢力掌握。而中央朝政則是主要被司馬氏竊取,因而中央就一心想要削弱地方勢力,淮南三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而王基卻認為,淮南叛亂,不是當地吏民作亂,而是受到毌丘儉的威脅,怕眼前被殺,而毌丘儉的軍隊沒有長驅直入,就是說明其軍離心離德。此時正當虛張聲勢,彰顯軍隊威風。應快速佔據南頓,藉助南頓的大糧倉供應,造成先聲奪人的氣勢。
王基反覆請戰,朝廷才讓他佔據濦水,王基再次上疏進攻南頓,而司馬師卻希望等各路軍隊到齊後再發兵。於是王基自作主張,攻下南頓,毌丘儉見南頓已失,只好退回項地。而毌丘儉又去襲擊鄧艾,王基知道他們已分散了兵力,就率兵攻項地,毌丘儉失敗。

“誕再在揚州,有威名,民望所歸。今徵,必不來。禍小事淺;不徵,事遲禍大。”
簡單來說,給他甜頭,升官,讓他來中央,他肯定不敢來。果然,諸葛誕馬上反水,這時,孫吳派大將朱異來援救諸葛誕,駐軍安城。王基被要求率軍轉移佔據北山,但他卻固守不出,因為他認為如果轉移堅守險要之地則人心動搖,破壞既成的局勢。
諸葛誕最終失敗,司馬昭寫信給王基說:
“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志,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至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是過也。”
也就是說“當初議者云云,要求移兵的人極多。當時我沒有臨陣,也聽信他們的議論。將軍閣下深算利害,意志堅定,奮力頂住眾將壓力,以至上違詔命;終於戰勝敵人。”

在曹魏,諸葛誕忠於魏國,不滿司馬氏兄弟擅權,叛魏投吳,結果與司馬昭在壽春血戰,兵敗被殺,司馬昭夷滅諸葛誕三族。同樣的,淮南三叛其實都是忠於曹氏的人發起的叛亂,他們很早就鎮守淮南,為曹氏鎮守邊疆,但中央卻早已不是他們的中央。
於是,忠於君主的他們起兵“謀反”,陳壽在寫三國志時,並沒有判定他們和司馬氏孰忠孰奸,只寫出了他們的生平。
而對王基而言,從他離開東萊郡開始,拉動他的始終都是司馬氏的人。最開始是司馬懿,後來是司馬師,最後是司馬昭,可以說王基的大魏並不是曹操的大魏,而是司馬氏的大魏。換句話說,王基其實並不是曹魏的人,而是司馬家的人,王基也從不忠於魏國。


除非當初諸葛誕一開始就選擇反抗,可惜,諸葛誕可能以為司馬氏不會對他下手吧。有關淮南三叛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為什麼反叛都在淮南?淮南都反叛了,為什麼不把曹氏的人撤掉?司馬氏為什麼能夠召集這麼多兵力?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們可以下次分解。

PS.這次屬於鴻篇鉅製了,大家給個面子,關注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