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3-23 23:20:28 作者:桔子姐姐 Language

在三國殺移動版中,王基是一個娛樂性很強的武將,且不說強度如何,打一張牌就換一張真的很快樂。而他的臺詞也非常有“嚼勁”,但你真的知道他的臺詞“通川聚糧,伐吳之業,當步步為營”到底有什麼故事嗎?又為什麼說王基不是大魏忠臣呢?我們從王基的生平開始聊聊。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1張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人。王基十七歲時,擔任東萊郡府吏,後來朝廷徵召王基為秘書郎,他的上司王凌卻因為貪圖利用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賴著不放人,因此遭到王朗的彈劾。根據《三國志·魏書·王基傳》記載,王朗當時是這麼說的:
“凡家臣之良,則升於公輔,公臣之良,則入於王職,是故古者侯伯有貢士之禮。今州取宿衛之臣,留秘閣之吏,所希聞也。”
大體就說一個意思,“凡是地方官吏有優秀的,應把他們提升到郡府;郡府有優秀官吏,應舉薦到朝廷。”但王凌還是不放人。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2張後來王基被司馬懿徵召,升任為中書侍郎。後又出任安豐太守。因為治理州郡嚴謹,而且防備森嚴,所以孫吳不敢進犯。
孫吳在建業集中大軍,揚言進攻揚州。而王基就說啊,今陸遜等老將已死,孫權也年老,內部沒有能臣賢嗣,軍中又缺乏英明軍師。孫權想要親自率兵出擊,又怕內部生亂,老將差不多死光了,新將他又不信任。他不過是想借此安排好親信,以攻為守而已。後來,孫權真的沒有進攻。三國志的記載到此為止,不知道陳壽為什麼沒有記錄王基後來的生平。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3張二、“兵分數路徐圖,敵軍安能不敗?”
王基不久後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跟隨徵南將軍王昶討伐孫吳。王基假裝擺出進攻的架式,其實則分兵襲取雄父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他把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縣。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4張三、“漸上昶水城,以逼夏口。”
王基又上表勸王昶將江夏作為首腦之地,緊逼夏口。從此,吳軍就不敢輕言渡江了。他申明禮儀制度,整頓軍隊秩序,恢復學校教學,南方士人無不稱讚。當時朝廷商議準備大舉伐吳,下詔命王基商量如何進攻。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5張四、“通川聚糧,伐吳之業,當步步為營”
王基對於出兵一事持有不同看法,如果出兵而不能打勝,不僅威風喪盡,而且還耗費財用。而現在江陵有良田千畝,安陸左右,也有沃野良田,如果以農業為主,養精蓄銳,然後率大軍攻向江陵、夷陵,分別佔據夏口,沿沮水、漳水運輸糧食。
敵人勢必難以攻打,棄暗投明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再聯合東吳內部的反抗勢力,則夏口以上各據點一定可以攻下來,長江之外的州郡也都守不住了。此來,吳蜀交通斷絕,吳國不就是甕中之鱉嗎?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6張五、“戰機稍縱即逝,怎能苦等軍令?”

接下來就是王基的重頭戲,淮南三叛。高平陵事件過後,曹氏集團在中央的大權喪失殆盡。但其在地方的勢力卻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尤其是當時的地方兵權多為親曹勢力掌握。而中央朝政則是主要被司馬氏竊取,因而中央就一心想要削弱地方勢力,淮南三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7張而王基在第一叛王凌並沒有什麼表現,所以我們從毌丘儉的第二叛開始。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起兵反對司馬氏,朝廷任命王基為監軍,統領許昌軍隊,與司馬師會合。多人認為,毌丘儉、文欽勇猛無敵,很難與他們爭勝。
而王基卻認為,淮南叛亂,不是當地吏民作亂,而是受到毌丘儉的威脅,怕眼前被殺,而毌丘儉的軍隊沒有長驅直入,就是說明其軍離心離德。此時正當虛張聲勢,彰顯軍隊威風。應快速佔據南頓,藉助南頓的大糧倉供應,造成先聲奪人的氣勢。
王基反覆請戰,朝廷才讓他佔據濦水,王基再次上疏進攻南頓,而司馬師卻希望等各路軍隊到齊後再發兵。於是王基自作主張,攻下南頓,毌丘儉見南頓已失,只好退回項地。而毌丘儉又去襲擊鄧艾,王基知道他們已分散了兵力,就率兵攻項地,毌丘儉失敗。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8張毌丘儉失敗,司馬氏繼續分割強藩,這時候,淮南的諸葛誕又成了司馬氏的心腹大患。本來諸葛誕雖然是曹氏勢力,但他可是幫助了朝廷平定了前兩次叛亂,但司馬氏卻並沒有因此放過他。此時,司馬昭坐鎮朝廷,他最大的煩惱就是找不到幹掉諸葛誕的由頭。賈充從淮南迴來對司馬昭進言:
“誕再在揚州,有威名,民望所歸。今徵,必不來。禍小事淺;不徵,事遲禍大。”
簡單來說,給他甜頭,升官,讓他來中央,他肯定不敢來。果然,諸葛誕馬上反水,這時,孫吳派大將朱異來援救諸葛誕,駐軍安城。王基被要求率軍轉移佔據北山,但他卻固守不出,因為他認為如果轉移堅守險要之地則人心動搖,破壞既成的局勢。
諸葛誕最終失敗,司馬昭寫信給王基說:
“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志,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至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是過也。”
也就是說“當初議者云云,要求移兵的人極多。當時我沒有臨陣,也聽信他們的議論。將軍閣下深算利害,意志堅定,奮力頂住眾將壓力,以至上違詔命;終於戰勝敵人。”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9張六、“天下之勢···必歸大魏···可恨,未能得見”
在曹魏,諸葛誕忠於魏國,不滿司馬氏兄弟擅權,叛魏投吳,結果與司馬昭在壽春血戰,兵敗被殺,司馬昭夷滅諸葛誕三族。同樣的,淮南三叛其實都是忠於曹氏的人發起的叛亂,他們很早就鎮守淮南,為曹氏鎮守邊疆,但中央卻早已不是他們的中央。
於是,忠於君主的他們起兵“謀反”,陳壽在寫三國志時,並沒有判定他們和司馬氏孰忠孰奸,只寫出了他們的生平。
而對王基而言,從他離開東萊郡開始,拉動他的始終都是司馬氏的人。最開始是司馬懿,後來是司馬師,最後是司馬昭,可以說王基的大魏並不是曹操的大魏,而是司馬氏的大魏。換句話說,王基其實並不是曹魏的人,而是司馬家的人,王基也從不忠於魏國。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10張忠君觀念在王凌與毋丘儉的起兵中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而觀諸葛誕之起兵,則完全是因為司馬氏政權對其的迫反,忠君觀念在士人心中已變為一種兒戲。可能正是自此之後,忠君觀念就已經不在,士人們在忠君觀念上分道揚鑣,西晉之末的八王之亂,東晉時期的門閥世族與皇權共天下以及南朝時期血腥政治鬥爭都與魏晉之際忠君思想的進一步淡化有著莫大的關聯。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11張不過,實話實話,淮南三叛其實與王基的關係又不大。因為這三叛的平等靠的並不是將領的決策,而是因為雙方兵力懸殊。淮南一方的兵力較少,而且都是離心離德,中央軍每次都以二倍、多倍的人數碾壓敵人。不過將領是不是王基,司馬氏想輸非常困難。
除非當初諸葛誕一開始就選擇反抗,可惜,諸葛誕可能以為司馬氏不會對他下手吧。有關淮南三叛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為什麼反叛都在淮南?淮南都反叛了,為什麼不把曹氏的人撤掉?司馬氏為什麼能夠召集這麼多兵力?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們可以下次分解。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12張如果你是王基,你是會站在對你有知遇之恩的司馬氏一邊,還是會站在國家的真正君主曹氏這一邊呢?
PS.這次屬於鴻篇鉅製了,大家給個面子,關注一下吧!
喊著“天下之勢,必歸大魏”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國殺 - 第13張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