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王基十七岁时,担任东莱郡府吏,后来朝廷征召王基为秘书郎,他的上司王凌却因为贪图利用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赖着不放人,因此遭到王朗的弹劾。根据《三国志·魏书·王基传》记载,王朗当时是这么说的:
“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
大体就说一个意思,“凡是地方官吏有优秀的,应把他们提升到郡府;郡府有优秀官吏,应举荐到朝廷。”但王凌还是不放人。

孙吴在建业集中大军,扬言进攻扬州。而王基就说啊,今陆逊等老将已死,孙权也年老,内部没有能臣贤嗣,军中又缺乏英明军师。孙权想要亲自率兵出击,又怕内部生乱,老将差不多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他不过是想借此安排好亲信,以攻为守而已。后来,孙权真的没有进攻。三国志的记载到此为止,不知道陈寿为什么没有记录王基后来的生平。

王基不久后出任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跟随征南将军王昶讨伐孙吴。王基假装摆出进攻的架式,其实则分兵袭取雄父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擒获孙吴安北将军谭正,接收降民数千口,他把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县。

王基又上表劝王昶将江夏作为首脑之地,紧逼夏口。从此,吴军就不敢轻言渡江了。他申明礼仪制度,整顿军队秩序,恢复学校教学,南方士人无不称赞。当时朝廷商议准备大举伐吴,下诏命王基商量如何进攻。

王基对于出兵一事持有不同看法,如果出兵而不能打胜,不仅威风丧尽,而且还耗费财用。而现在江陵有良田千亩,安陆左右,也有沃野良田,如果以农业为主,养精蓄锐,然后率大军攻向江陵、夷陵,分别占据夏口,沿沮水、漳水运输粮食。
敌人势必难以攻打,弃暗投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再联合东吴内部的反抗势力,则夏口以上各据点一定可以攻下来,长江之外的州郡也都守不住了。此来,吴蜀交通断绝,吴国不就是瓮中之鳖吗?

接下来就是王基的重头戏,淮南三叛。高平陵事件过后,曹氏集团在中央的大权丧失殆尽。但其在地方的势力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尤其是当时的地方兵权多为亲曹势力掌握。而中央朝政则是主要被司马氏窃取,因而中央就一心想要削弱地方势力,淮南三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而王基却认为,淮南叛乱,不是当地吏民作乱,而是受到毌丘俭的威胁,怕眼前被杀,而毌丘俭的军队没有长驱直入,就是说明其军离心离德。此时正当虚张声势,彰显军队威风。应快速占据南顿,借助南顿的大粮仓供应,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
王基反复请战,朝廷才让他占据濦水,王基再次上疏进攻南顿,而司马师却希望等各路军队到齐后再发兵。于是王基自作主张,攻下南顿,毌丘俭见南顿已失,只好退回项地。而毌丘俭又去袭击邓艾,王基知道他们已分散了兵力,就率兵攻项地,毌丘俭失败。

“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征,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征,事迟祸大。”
简单来说,给他甜头,升官,让他来中央,他肯定不敢来。果然,诸葛诞马上反水,这时,孙吴派大将朱异来援救诸葛诞,驻军安城。王基被要求率军转移占据北山,但他却固守不出,因为他认为如果转移坚守险要之地则人心动摇,破坏既成的局势。
诸葛诞最终失败,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至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是过也。”
也就是说“当初议者云云,要求移兵的人极多。当时我没有临阵,也听信他们的议论。将军阁下深算利害,意志坚定,奋力顶住众将压力,以至上违诏命;终于战胜敌人。”

在曹魏,诸葛诞忠于魏国,不满司马氏兄弟擅权,叛魏投吴,结果与司马昭在寿春血战,兵败被杀,司马昭夷灭诸葛诞三族。同样的,淮南三叛其实都是忠于曹氏的人发起的叛乱,他们很早就镇守淮南,为曹氏镇守边疆,但中央却早已不是他们的中央。
于是,忠于君主的他们起兵“谋反”,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并没有判定他们和司马氏孰忠孰奸,只写出了他们的生平。
而对王基而言,从他离开东莱郡开始,拉动他的始终都是司马氏的人。最开始是司马懿,后来是司马师,最后是司马昭,可以说王基的大魏并不是曹操的大魏,而是司马氏的大魏。换句话说,王基其实并不是曹魏的人,而是司马家的人,王基也从不忠于魏国。


除非当初诸葛诞一开始就选择反抗,可惜,诸葛诞可能以为司马氏不会对他下手吧。有关淮南三叛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为什么反叛都在淮南?淮南都反叛了,为什么不把曹氏的人撤掉?司马氏为什么能够召集这么多兵力?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下次分解。

PS.这次属于鸿篇巨制了,大家给个面子,关注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