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3-23 23:20:28 作者:桔子姐姐 Language

在三国杀移动版中,王基是一个娱乐性很强的武将,且不说强度如何,打一张牌就换一张真的很快乐。而他的台词也非常有“嚼劲”,但你真的知道他的台词“通川聚粮,伐吴之业,当步步为营”到底有什么故事吗?又为什么说王基不是大魏忠臣呢?我们从王基的生平开始聊聊。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1张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王基十七岁时,担任东莱郡府吏,后来朝廷征召王基为秘书郎,他的上司王凌却因为贪图利用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赖着不放人,因此遭到王朗的弹劾。根据《三国志·魏书·王基传》记载,王朗当时是这么说的:
“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
大体就说一个意思,“凡是地方官吏有优秀的,应把他们提升到郡府;郡府有优秀官吏,应举荐到朝廷。”但王凌还是不放人。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2张后来王基被司马懿征召,升任为中书侍郎。后又出任安丰太守。因为治理州郡严谨,而且防备森严,所以孙吴不敢进犯。
孙吴在建业集中大军,扬言进攻扬州。而王基就说啊,今陆逊等老将已死,孙权也年老,内部没有能臣贤嗣,军中又缺乏英明军师。孙权想要亲自率兵出击,又怕内部生乱,老将差不多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他不过是想借此安排好亲信,以攻为守而已。后来,孙权真的没有进攻。三国志的记载到此为止,不知道陈寿为什么没有记录王基后来的生平。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3张二、“兵分数路徐图,敌军安能不败?”
王基不久后出任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跟随征南将军王昶讨伐孙吴。王基假装摆出进攻的架式,其实则分兵袭取雄父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擒获孙吴安北将军谭正,接收降民数千口,他把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县。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4张三、“渐上昶水城,以逼夏口。”
王基又上表劝王昶将江夏作为首脑之地,紧逼夏口。从此,吴军就不敢轻言渡江了。他申明礼仪制度,整顿军队秩序,恢复学校教学,南方士人无不称赞。当时朝廷商议准备大举伐吴,下诏命王基商量如何进攻。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5张四、“通川聚粮,伐吴之业,当步步为营”
王基对于出兵一事持有不同看法,如果出兵而不能打胜,不仅威风丧尽,而且还耗费财用。而现在江陵有良田千亩,安陆左右,也有沃野良田,如果以农业为主,养精蓄锐,然后率大军攻向江陵、夷陵,分别占据夏口,沿沮水、漳水运输粮食。
敌人势必难以攻打,弃暗投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再联合东吴内部的反抗势力,则夏口以上各据点一定可以攻下来,长江之外的州郡也都守不住了。此来,吴蜀交通断绝,吴国不就是瓮中之鳖吗?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6张五、“战机稍纵即逝,怎能苦等军令?”

接下来就是王基的重头戏,淮南三叛。高平陵事件过后,曹氏集团在中央的大权丧失殆尽。但其在地方的势力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尤其是当时的地方兵权多为亲曹势力掌握。而中央朝政则是主要被司马氏窃取,因而中央就一心想要削弱地方势力,淮南三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7张而王基在第一叛王凌并没有什么表现,所以我们从毌丘俭的第二叛开始。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氏,朝廷任命王基为监军,统领许昌军队,与司马师会合。多人认为,毌丘俭、文钦勇猛无敌,很难与他们争胜。
而王基却认为,淮南叛乱,不是当地吏民作乱,而是受到毌丘俭的威胁,怕眼前被杀,而毌丘俭的军队没有长驱直入,就是说明其军离心离德。此时正当虚张声势,彰显军队威风。应快速占据南顿,借助南顿的大粮仓供应,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
王基反复请战,朝廷才让他占据濦水,王基再次上疏进攻南顿,而司马师却希望等各路军队到齐后再发兵。于是王基自作主张,攻下南顿,毌丘俭见南顿已失,只好退回项地。而毌丘俭又去袭击邓艾,王基知道他们已分散了兵力,就率兵攻项地,毌丘俭失败。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8张毌丘俭失败,司马氏继续分割强藩,这时候,淮南的诸葛诞又成了司马氏的心腹大患。本来诸葛诞虽然是曹氏势力,但他可是帮助了朝廷平定了前两次叛乱,但司马氏却并没有因此放过他。此时,司马昭坐镇朝廷,他最大的烦恼就是找不到干掉诸葛诞的由头。贾充从淮南回来对司马昭进言:
“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征,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征,事迟祸大。”
简单来说,给他甜头,升官,让他来中央,他肯定不敢来。果然,诸葛诞马上反水,这时,孙吴派大将朱异来援救诸葛诞,驻军安城。王基被要求率军转移占据北山,但他却固守不出,因为他认为如果转移坚守险要之地则人心动摇,破坏既成的局势。
诸葛诞最终失败,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至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是过也。”
也就是说“当初议者云云,要求移兵的人极多。当时我没有临阵,也听信他们的议论。将军阁下深算利害,意志坚定,奋力顶住众将压力,以至上违诏命;终于战胜敌人。”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9张六、“天下之势···必归大魏···可恨,未能得见”
在曹魏,诸葛诞忠于魏国,不满司马氏兄弟擅权,叛魏投吴,结果与司马昭在寿春血战,兵败被杀,司马昭夷灭诸葛诞三族。同样的,淮南三叛其实都是忠于曹氏的人发起的叛乱,他们很早就镇守淮南,为曹氏镇守边疆,但中央却早已不是他们的中央。
于是,忠于君主的他们起兵“谋反”,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并没有判定他们和司马氏孰忠孰奸,只写出了他们的生平。
而对王基而言,从他离开东莱郡开始,拉动他的始终都是司马氏的人。最开始是司马懿,后来是司马师,最后是司马昭,可以说王基的大魏并不是曹操的大魏,而是司马氏的大魏。换句话说,王基其实并不是曹魏的人,而是司马家的人,王基也从不忠于魏国。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10张忠君观念在王凌与毋丘俭的起兵中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而观诸葛诞之起兵,则完全是因为司马氏政权对其的迫反,忠君观念在士人心中已变为一种儿戏。可能正是自此之后,忠君观念就已经不在,士人们在忠君观念上分道扬镳,西晋之末的八王之乱,东晋时期的门阀世族与皇权共天下以及南朝时期血腥政治斗争都与魏晋之际忠君思想的进一步淡化有着莫大的关联。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11张不过,实话实话,淮南三叛其实与王基的关系又不大。因为这三叛的平等靠的并不是将领的决策,而是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淮南一方的兵力较少,而且都是离心离德,中央军每次都以二倍、多倍的人数碾压敌人。不过将领是不是王基,司马氏想输非常困难。
除非当初诸葛诞一开始就选择反抗,可惜,诸葛诞可能以为司马氏不会对他下手吧。有关淮南三叛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为什么反叛都在淮南?淮南都反叛了,为什么不把曹氏的人撤掉?司马氏为什么能够召集这么多兵力?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下次分解。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12张如果你是王基,你是会站在对你有知遇之恩的司马氏一边,还是会站在国家的真正君主曹氏这一边呢?
PS.这次属于鸿篇巨制了,大家给个面子,关注一下吧!
喊着“天下之势,必归大魏”的王基可能还真不是大魏忠臣|三国杀 - 第13张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