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條甲”和“鱗甲”
公園前107年,羅馬推舉出蓋烏斯·馬略作為新的執政官,全權授予其北非作戰的指揮權。
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軍事改革,史稱“馬略改革”。馬略改革的這波操作是直接把技術拉滿的。直接讓羅馬的部隊徹底“職業化”,不僅解決了兵源和訓練問題,加上順帶解決了公民的土地問題,這下羅馬的實力真的是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部隊的職業化,就免不了國家要負責部隊的裝備,這時候傳統鎖子甲就供不應求了,這時候就急需一種防禦力和鎖子甲有得比,產量比鎖子甲高的盔甲。好在這波裝備的巨大需求,也加速了羅馬在進入冶煉方面的技術,隨著早期水力鍛錘的出現,板條甲應運而生。

相比較鎖子甲,板條甲對付弓箭的時候效果會好一點。但在近距離,板條甲的優勢就體現了出來。鎖子甲相對笨重,但板條甲在防禦力相近的基礎上大幅提高士兵的身體靈活性。這對於主要靠“抱團大盾龜甲陣”的羅馬軍團來說尤其重要。畢竟越是靈活,反應越快,就越能守住陣線,以及在敵人露出破綻後迅速反擊,形成擊殺。在面對當時日耳曼部落的時候,更是進一步強化了肩部的板條甲。

總體來說,板條甲算一個不錯的設計,羅馬人也從公元1世紀一直使用到公元3世紀的第三世紀危機。
在同一時期,中國漢朝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出現了新的札甲。這種甲冑由於甲片類似書札,而被稱作“札甲”。西漢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鐵札甲應運而生。西漢鐵札甲比較常見的有鐵葉編綴,披掛形式各有不同,且由於漢朝尚武,所以隨葬品經常有甲冑,這也讓漢代鐵札甲經常出土,成為了一種經典款式。

馬鐙騎兵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步兵部隊面對匈奴高機動性的騎兵,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漢武帝時代,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心態開始尋找良馬,隨著 “絲綢之路”被打通,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大宛馬被引入中國。大宛馬的出現讓漢朝有了對抗匈奴騎兵的本錢,而最後一個發明的出現讓漢朝實現了“逆風翻盤”,那就是馬鐙。
馬鐙出現前,儘管騎兵有著長矛、弓箭等武器,但因為腳沒有支撐點,無法進行強有力的衝鋒,也無法用力揮動近戰武器。馬鐙的出現,讓漢朝騎兵不僅可以騎射和近距離長矛刺殺,還解鎖了騎兵全速衝鋒能力。在那個年代,除了長槍陣,很難有步兵陣型可以抗住騎兵的全速衝鋒,馬鐙的出現讓騎兵在衝鋒後可以揮動刀劍進行砍殺,甚至衝破前方步兵防線砍殺後方部隊。


攻城器械
儘管在羅馬和漢朝的崛起到黃金時期,作戰形式主要是野戰。但攻城戰依然是會遇到的事情,尤其是羅馬有過圍攻迦太基城等攻城戰役。所以現場搭建的攻城器在雙方,尤其是“精英職業部隊”羅馬非常重要。

比如弩車和弩炮既可以發射石彈砸壞城牆,也能發射巨大的弩箭給敵人陣型中的敵人來個“串燒”,更可以在遠離主戰場的城牆,發射超重型的弩箭,依照一定規律形狀扎進敵人的城牆,變成“無法推到的梯子”,幫助攻城部隊開闢一條意外地登城道路摸上城牆,實現“換家”甚至“偷家”的壯舉。
而漢朝由於是大兵團作戰,精密的攻城器不方便現場搭建,所以還是以容易搭建的攻城雲梯和攻城塔為主。雲梯方便製作,頂上有鉤子而難以推到。至於攻城塔,這種緩慢的攻城器,頂部類似後世登陸艇的前方擋板,一旦靠近城牆,士兵就會依靠斜坡,進入上部,隨著擋板放下一股腦湧入城牆,實現“全軍瞬移”一般的部隊投送效率,讓敵人更快舉起“某國軍禮”。
海軍
提完了陸軍最後提提海軍,羅馬海軍相信大家很熟悉了,稱霸地中海的存在。羅馬海軍總體上繼承了希臘海軍的撞角和跳幫戰術。加上火油罐、弩炮等武器,迅速稱霸地中海。而且羅馬戰艦吃水一般比較淺,這也讓戰艦成為了很好地登陸艇和攻城火力平臺,成為了羅馬軍團快速機動和後勤的重要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