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条甲”和“鳞甲”
公园前107年,罗马推举出盖乌斯·马略作为新的执政官,全权授予其北非作战的指挥权。
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军事改革,史称“马略改革”。马略改革的这波操作是直接把技术拉满的。直接让罗马的部队彻底“职业化”,不仅解决了兵源和训练问题,加上顺带解决了公民的土地问题,这下罗马的实力真的是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部队的职业化,就免不了国家要负责部队的装备,这时候传统锁子甲就供不应求了,这时候就急需一种防御力和锁子甲有得比,产量比锁子甲高的盔甲。好在这波装备的巨大需求,也加速了罗马在进入冶炼方面的技术,随着早期水力锻锤的出现,板条甲应运而生。

相比较锁子甲,板条甲对付弓箭的时候效果会好一点。但在近距离,板条甲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锁子甲相对笨重,但板条甲在防御力相近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士兵的身体灵活性。这对于主要靠“抱团大盾龟甲阵”的罗马军团来说尤其重要。毕竟越是灵活,反应越快,就越能守住阵线,以及在敌人露出破绽后迅速反击,形成击杀。在面对当时日耳曼部落的时候,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肩部的板条甲。

总体来说,板条甲算一个不错的设计,罗马人也从公元1世纪一直使用到公元3世纪的第三世纪危机。
在同一时期,中国汉朝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札甲。这种甲胄由于甲片类似书札,而被称作“札甲”。西汉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札甲应运而生。西汉铁札甲比较常见的有铁叶编缀,披挂形式各有不同,且由于汉朝尚武,所以随葬品经常有甲胄,这也让汉代铁札甲经常出土,成为了一种经典款式。

马镫骑兵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步兵部队面对匈奴高机动性的骑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汉武帝时代,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心态开始寻找良马,随着 “丝绸之路”被打通,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大宛马被引入中国。大宛马的出现让汉朝有了对抗匈奴骑兵的本钱,而最后一个发明的出现让汉朝实现了“逆风翻盘”,那就是马镫。
马镫出现前,尽管骑兵有着长矛、弓箭等武器,但因为脚没有支撑点,无法进行强有力的冲锋,也无法用力挥动近战武器。马镫的出现,让汉朝骑兵不仅可以骑射和近距离长矛刺杀,还解锁了骑兵全速冲锋能力。在那个年代,除了长枪阵,很难有步兵阵型可以抗住骑兵的全速冲锋,马镫的出现让骑兵在冲锋后可以挥动刀剑进行砍杀,甚至冲破前方步兵防线砍杀后方部队。


攻城器械
尽管在罗马和汉朝的崛起到黄金时期,作战形式主要是野战。但攻城战依然是会遇到的事情,尤其是罗马有过围攻迦太基城等攻城战役。所以现场搭建的攻城器在双方,尤其是“精英职业部队”罗马非常重要。

比如弩车和弩炮既可以发射石弹砸坏城墙,也能发射巨大的弩箭给敌人阵型中的敌人来个“串烧”,更可以在远离主战场的城墙,发射超重型的弩箭,依照一定规律形状扎进敌人的城墙,变成“无法推到的梯子”,帮助攻城部队开辟一条意外地登城道路摸上城墙,实现“换家”甚至“偷家”的壮举。
而汉朝由于是大兵团作战,精密的攻城器不方便现场搭建,所以还是以容易搭建的攻城云梯和攻城塔为主。云梯方便制作,顶上有钩子而难以推到。至于攻城塔,这种缓慢的攻城器,顶部类似后世登陆艇的前方挡板,一旦靠近城墙,士兵就会依靠斜坡,进入上部,随着挡板放下一股脑涌入城墙,实现“全军瞬移”一般的部队投送效率,让敌人更快举起“某国军礼”。
海军
提完了陆军最后提提海军,罗马海军相信大家很熟悉了,称霸地中海的存在。罗马海军总体上继承了希腊海军的撞角和跳帮战术。加上火油罐、弩炮等武器,迅速称霸地中海。而且罗马战舰吃水一般比较浅,这也让战舰成为了很好地登陆艇和攻城火力平台,成为了罗马军团快速机动和后勤的重要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