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滑板到街頭
作為曾經現實生活中的一名老闆混,我也有過熱衷街頭文化的時期:
初衷很簡單,不管是滑板在腳下如臂使指上下翻飛的樣子;還是從數級臺階上一躍而下,哪怕摔的人仰馬翻,也只是站起後輕描淡寫拍拍衣服重新嘗試的範兒,都太帥了。
![《全民街籃》:當我們提到街頭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第0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bbs/2024/06/02/b987df5810e89dcdff7bf742752f9f19/thumb.png)
於是許多個烈日當頭或寒風刺骨的假期時間都被揮霍在了滑板上,磨穿過幾雙vans,摔碎過手機屏幕,身上的淤青和傷口更是家常便飯。
初衷是因為帥,但真正讓我堅持下去的,是帶著幾分執拗和叛逆的對街頭精神的嚮往。
“街頭”是很窮的
要談街頭精神,便離不開談及街頭文化的背景和起源,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非洲裔和墨西哥裔組成的各種匪幫或地下團體。
![《全民街籃》:當我們提到街頭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第1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bbs/2024/06/02/e9109f34fa01a46705152c85f39d5f50/thumb.png)
他們沒有正經工作,整天遊手好閒,盜竊、搶劫、槍擊、毒品····
而正是這樣一幫來自社會底層,把犯罪視為常態的群體,卻有著獨特的種族天賦:
與生俱來的節奏樂感,甚至連說話都自帶卡點壓拍。在不違法亂紀的閒暇時間裡,他們用說唱調侃生活,侮辱敵對幫派,再加上各種本來作為秘密信號的肢體動作和手勢,Hiphop文化就這樣順其自然的誕生了。充斥著“女人、車子、票子”的Hiphop代表的匪幫文化只是街頭文化的一個縮影:
![《全民街籃》:當我們提到街頭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第2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bbs/2024/06/02/8731a2ae3b87128db8b7437019311ca5/thumb.png)
想唱歌沒有音響設備,不會作詞編曲,那就隨口來一段freestyle;想畫畫沒錢買紙筆顏料,那就在街頭的建築上隨手塗鴉;喜歡踢足球打籃球,但沒錢買裝備租場地,沒關係——在街頭甚至連球都可以被裹上膠布的塑料瓶替代。
街頭文化其實就是誕生於西海岸的窮人藝術、底層文化。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正因為他們本就一無所有,所以他們的文化中充滿著叛逆和抗爭,充滿著對階級的挑戰。
而街頭文化經過許多年的發展再傳入中國,雖然早已被磨平了許多稜角,卻也依舊飽含對自由和公平的嚮往。
街頭和體育碰撞出的絕對公平
《飛馳人生1》裡,有一幕場景令我印象深刻:
作為張馳最大對手的前幾任冠軍林海東,在面對記者的刁鑽問題
“你擁有更多更好的訓練資源,這對於其它賽車手來說會不會很不公平”
林海東回答
“如果你想要公平就來參加體育比賽,如果你想要絕對的公平就不要來參加體育比賽”
這句話在《飛馳人生2》中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詮釋,除了資源上的不對等,很多時候比賽中甚至會出現規則上的傾斜,比如NBA主場作戰的球隊往往會受到更加有利的“主場哨”,許多裁判都會對自己喜歡的球員判罰時產生偏袒。
從這方面來講,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體育遊戲早已“無師自通”,還原的十分貼切。
每一位運動巨星的數據都會經過縝密的計算後被擠牙膏般劃分為不同層次,然後做成不同稀有度的卡片,即使是同一位巨星,也可以因為不同時期而存在能力值上的區別
然後再將這些卡片放入需要RMB購買的福袋、轉盤、禮盒中,自然會有“有緣人”取得
什麼?你連為自己喜歡的明星充個648都不捨得,還敢說自己是他的粉絲?
在當今連體育遊戲都如此騙氪逼氪、抽卡開箱盛行的風氣下,現已登錄steam的《全民街籃》反而成為了最人不可貌相的那個。
雖然裡面的角色看起來十分花裡胡哨,但它確實摒棄了場外和氪金掛鉤的數值養成。
而是採用了類MOBA遊戲的“技能天賦機制”。每個球員都會根據自己在場上的天賦獲得一個原生技能,然後通過最高升到30級獲得的天賦點,分配相應的天賦。至於球員的獲得也全都可以靠遊戲內的金幣解鎖。
至於在玩法上,除了基礎的運傳投之外,也因為球員技能的加入,讓不同球員間有了更大的差異化和更多可玩性。比如我最喜歡的大聖,技能是通過晃動或假動作騙過防守人之後,就能獲得爆發性的加速,然後銜接急停跳投或是直接殺入籃下來一個爆扣,十分適合喜歡單打獨鬥秀操作的玩家。
街頭玩的就是這份自信張揚,三教九流,不管你是球場外的地頭蛇還是過江龍,到了球場上那就拿球說話,軟蛋只有被隔扣的份。
總結
現實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但虛擬世界可以做到。只是當裹挾著利益的洪流滾滾而下,就連原本最應該做到的公平竟也變成了奢侈品。
而在“窮人堆”裡體驗到的奢侈品又何嘗不是一種諷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