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顧了從以色列建國至第五次中東戰爭的巴以衝突史,共約6,300字。由於篇幅所限,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並不能完全涵蓋,歡迎對中東歷史熟悉的盒友們在評論區補充。
以色列建國史
從古羅馬到一戰結束
2023年十月,意大利在新一輪巴以衝突中戰隊以色列,給羅馬提圖斯凱旋門打上以色列旗幟的新聞,殊不知這座凱旋門就是紀念羅馬征服和摧毀耶路撒冷併成功驅逐猶太人而建。
其實猶太人自從公元135年被羅馬帝國驅逐,到18世紀才開始有一些幾百至上千人的小型迴歸。大規模的迴歸潮則始於1881年。當時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被迫害,不得已回到巴勒斯坦——古猶太國所在地。
他們迴歸的方式也非常猶太——花錢買地。當時是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把土地賣給猶太人。1917年時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擁有的面積可以忽略不計,但到1947年就已經買到了大約6%的土地。
促使以色列建國的派系在1896年發起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或者叫“錫安主義”運動。他們的目標就是讓全世界猶太人迴歸故土。當然並非所有猶太人都買他們的帳,這個暫且不提。到了1897年,首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召開,隨後成立了專門機構幫助各地猶太人回遷至巴勒斯坦。
很快一戰爆發,奧斯曼帝國和英國在中東區域角力。為了拉攏阿拉伯人,英國同意戰後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1917年英國也承諾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區域建國。可仗還沒打完英國就悄咪咪和法國簽了《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奧斯曼治下的中東各省。這就打臉了不是。
後來一位猶太化學家哈伊姆·魏茨曼(時任世界錫安主義組織會長)和當時的伊拉克國王達成協定,同意猶太人建國。但條件是英國人也得守信用讓阿拉伯人獨立。值得一提的是,從1949年開始,魏茨曼成為以色列首任總統。
一旦有英國參與,事情往往不會這麼簡單。如今的巴以衝突可以說和英國有著密切的關係。
英國代管時期
自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由於阿拉伯人內部紛爭不斷,1920年國際聯盟(巴黎和會的產物,聯合國的前身)委託英國管轄現在約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地盤。
1922年英國把現在約旦的地盤交給阿拉伯哈希姆家族管理,這個哈希姆家族的後代一直統治約旦到現在。英國人自己只管理如今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區域。彼時猶太人口的佔比只有11%,算是少數民族,因此猶太和阿拉伯之間相安無事。
隨後的幾年是猶太人迴歸的高峰期。尤其是二戰前小鬍子在德國掌權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批猶太人回遷至巴勒斯坦。到1940年,猶太人口就佔到了30%,種族關係非常緊張。
在這期間英國人也是很不靠譜的搞了一份白皮書,規定1939年後的五年內只能再接受75,000名猶太人。這下猶太錫安主義者哪裡能忍,馬上就跳出來大罵英國人忘恩負義。阿拉伯人也不知足,因為他們要的是完全停止猶太人遷入。可以說英國從這時起就失去了雙方的信任。
事實上英國人並沒能阻止猶太人的遷入。1944-1948年,約20萬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區域。此時猶太人口占三分之一,種族衝突的規模和頻率都更大了,英國人打了退堂鼓。
1947年英國人把國聯的委託又還給了聯合國。同年11月聯合國多數票贊成(英國棄權)通過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這最終會成為了中東戰爭的導火索。前一小節中有提到,猶太人在1947年買到了6%的土地,但聯合國方案給猶太人劃分了55%的領土,這無疑讓阿拉伯人非常光火。雖然方案通過,阿盟全員投反對票且不接受這一方案。巴勒斯坦區域爆發種族衝突(巴勒斯坦內戰)。
一直到1948年5月14日英國人完全退出巴勒斯坦區域,英國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促成聯合國分治方案的落實。當天以色列宣佈建國,第二天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發動進攻,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
第一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是1947年到1949年間的一系列衝突的統稱,在以色列建國後的戰爭規模更大。而且在當時只有以色列“國”,而沒有巴勒斯坦“國”。
另外請注意,當我說到“衝突”之類的字眼時,一定是導致人員死亡的衝突。具體傷亡數字不再列出。
說回到以色列建國後,阿盟成員國黎巴嫩、敘利亞、Iraq、埃及、約旦、沙特、也門派兵進攻以色列。雖然阿盟後來也在追加兵力,奈何以色列全民皆兵,還有外國猶太人趕來支援,阿盟兵力上明顯處於劣勢。從1948年5月到年底,以色列的兵力從不到三萬人增加到了十萬多人。
在開戰初期,阿盟聯軍的優勢在於武器裝備,而且是壓倒性優勢。但這樣的優勢在世界各地猶太氪金大佬的支援下很快就不存在了。
在1948年5月末,聯合國發起了停戰協議,並要求雙方不得購買武器。以色列悄咪咪的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了一批,但另一邊阿拉伯人不光沒有搞武器,反倒鬧起了內訌。期間聯合國調停員提出把北方加利利區域劃給猶太人,南方的沙漠區域劃給阿拉伯人,結果自然又是遭到雙方反對。
停火不到一個月,猶太人發起反擊,以壓倒性優勢擊敗阿拉伯人,拿下了調停員提議劃給猶太人的加利利區域。這一波戰鬥結束於1948年7月18日的聯合國停火令。但以色列軍隊在停火期間並沒有閒著,而是繼續策劃進攻行動,佔領部分阿拉伯人聚居的城市,並且驅逐當地居民。至少有五萬巴勒斯坦人被驅逐。
到了1948年10月中旬,以色列完全無視停火令向阿盟軍進攻。一直打到1949年1月7日,埃及慫了,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隨後一直到3月,其他阿盟國家也相繼與以色列停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
到停戰時,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區域至少77%的土地。
需要額外補充的是,上面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隱藏了很多髒活。交戰雙方都有針對平民的軍事行動並且造成了傷亡。
目前以色列最大的右派政黨利庫德的前身叫伊爾貢,純純就是個恐怖組織。有興趣的話可以搜搜1948年的代爾亞辛村事件。伊爾貢的大boss在1948年訪問紐約的時候,被一批美國猶太學者公開吐槽“法西斯”。伊爾貢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加入以色列國防軍,成功洗白上岸。
巴以衝突
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我們看到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區域站穩了腳跟。這其中隱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巴勒斯坦人去哪兒了?
先說回今天的主題:蘇伊士運河戰爭,也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二戰期間,英國控制著蘇伊士運河。彼時埃及是個君主制國家,埃英關係不錯。1952年埃及軍官推翻了國王,國內阿拉伯民族主義興起,和以色列交惡。到1956年埃及連蘇伊士運河也不讓以色列用了。
英國在當時的國際話語權很大,在美-北約,蘇-華約之外,攢出來一個“巴格達公約”(簡稱巴約),希望延續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但埃及公開反對巴約,同時和蘇聯發展關係。
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強行吞了英法兩國在蘇伊士運河公司中的股份,將運河收歸國有。10月英法以三國秘密達成協定,當月29日以色列不宣而戰。
雞賊的是戰爭剛開始,英法就出面調停。以色列表面接受但進攻並沒有停止。僅僅兩天就佔領了加沙地帶和整個西奈半島。英法以的目標非常直接——奪取蘇伊士運河並推翻納賽爾政權。一邊是英法的經濟利益,一邊是以色列的國土安全。
在這場戰爭中英法直接派戰機從地中海方向摧毀埃及的空軍,到11月初英國更是派士兵到塞得港搶佔運河地區。面對兩面夾擊,埃及部隊只能後撤保護運河。
在10月底,英法曾利用一票否決權組織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插手。此後雖然美國敦促聯合國大會通過緊急會議通過了停戰決議,英法也並不遵守。於是美國拋售英鎊致其大幅貶值,並否決了IMF對英國的貸款。蘇聯也威脅“無法保證巴黎與倫敦的安全”,並撤回了駐以大使,強勢介入中東事務。新中國大力支持埃及,提供了大筆經濟援助。
在英國搶佔塞得港後僅一天,英法兩國就迫於國際壓力接受停火。兩天後用以色列也同意從西奈半島和加沙撤軍,但撤退直到下一年三月才完成。
至此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埃及獲得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成為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橋頭堡。日不落帝國就此涼涼,再也無法與美蘇平起平坐了。而美蘇則正式介入中東。
第三次中東戰爭
自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美蘇分別支持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和敘利亞在以色列西南、東面和北面與其衝突不斷,並在蘇聯的支持下準備與以色列開戰,欲將其完全擊敗。
1967年4月初敘利亞戈蘭高地的駐軍率先向以色列開火,戰爭開始。隨後埃及迅速組織兵力接近西奈半島東的以色列邊境。
在接下來的一個半月中,埃及驅逐聯合國的觀察站和駐軍,封鎖西奈半島東的堤藍海峽——以色列通向紅海的唯一出海口。5月末,埃及忽悠約旦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理論上埃及和約旦可以迅速將以色列的領土一分為二,各個擊破。約旦非常心動。
形勢對以色列明顯不利,可以說是被團團包圍。到6月5號,以色列果斷出擊,只有12架飛機留守,其餘戰機全部出動攻擊對方機場。
首先被攻擊的是埃及。由於時區的差異,以色列飛機攻擊埃及機場時正是早晚班換班時間。結果可想而知,第一波空襲結束後,十個埃及機場中有六個完全癱瘓,16個雷達站被破壞,200多架戰機被摧毀。第二波空襲又擊毀了100多架埃及飛機,破壞了其餘的雷達站以及空軍基地。僅半天時間,埃及空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約旦和敘利亞空軍由於沒有事先準備,沒能及時對以色列造成有效打擊,圍魏救趙失敗。
當天下午,以色列空軍攻擊約旦,約旦空軍團滅。第二天敘利亞空軍也遭到重創。
至此,在僅僅兩天時間裡以色列就完全掌握了制空權。
到第三天,6月7日,以色列陸軍在空軍的配合下一鼓作氣,全殲埃及五個步兵師,拿下加沙和整個西奈半島,再一次打到了蘇伊士運河東側。同時,以色列東部的部隊擊潰約旦部隊,拿下了約旦河西岸的全部土地。
在同一天,埃及、約旦、敘利亞和以色列接受了聯合國的停戰要求。
在6月9號,以色列又突然對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區域進攻。戰鬥只持續了一天,以色列成功佔領了戈蘭高地。
至此,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大獲全勝。數十萬阿拉伯平民被迫逃離,成為難民。巴勒斯坦人開始在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組織對抗以色列的武裝活動。可以認為當下的巴以衝突就是由此開始。
1967年11月下旬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歸還佔領的領土,同時阿拉伯國家認可以色列的國家地位。但實際上以色列直到1982年才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拿回領土後埃及就承認了以色列。最近的新聞中大家會覺得埃及和以色列關係似乎還不錯,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埃及被打服了。至於約旦和敘利亞的領土以色列並未按照聯合國的要求歸還。下一次中東戰爭也是由此而生。
第四次中東戰爭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大獲全勝結束之後的兩年中,埃及一直在蘇聯的支持下和以色列戰事不斷,試圖收回西奈半島。由於美國擔心與蘇聯的摩擦升級,在1970年促成了停火。
蘇聯同樣不希望在中東和美國對抗,對埃及的軍事援助也開始打折扣。埃及自然是非常不滿,到了1972年時公開向以色列喊話要開戰,甚至把蘇聯的顧問也全請回去了。
這次埃及很聰明,開戰計劃非常保密。一邊對外散步軍備不足的假消息,一邊時不時在邊境搞軍演。每次軍演以色列都很緊張,但次數多了像烽火戲諸侯。在猶太人贖罪日前一週,埃及又開始“軍演”,敘利亞部隊也在和以色列的邊境集結部隊。但以色列總理決定不再像上一次一樣先發制人。
在贖罪日當天(10月6日凌晨),埃及進攻西奈半島。以方人手缺乏,埃方準備充分,結果就是埃及人迅速攻陷了以色列防線。以軍的裝甲部隊和空軍遭到了反坦和地對空武器的毀滅性打擊。
激戰兩天後雙方開始休整。到14號埃軍又主動衝擊以軍陣地,但大敗。
一天後以軍步兵開始反擊。由於雙方準備都很充分,戰鬥非常慘烈。最終以軍獲勝,成功渡過蘇伊士運河,並向埃及首都開羅進軍。
在北線,戈蘭高地的戰鬥更加激烈。以色列對此處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視,雖然開戰時兵力懸殊異常(1:9),但以軍的增援迅速抵達戰場。10月8號,集結後的以軍開始反擊。到10號就把敘軍打回了戰前的邊界。到14號,以軍進軍到距離敘利亞首都僅40公里的位置。由於約旦和伊拉克的及時增援,敘利亞才得以阻止以軍的繼續進攻。
以軍的戰果離不開美國的軍援,包括武器彈藥,甚至直接派遣戰機參加戰鬥。同樣,蘇聯向埃及和敘利亞提供了大量軍援。其他阿拉伯國家也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支援。不僅巴勒斯坦人參加了戰鬥,甚至連朝鮮都派了一個飛行中隊支援敘利亞。
10月22號,在美蘇的影響下聯合國通過了以埃停火協議,但戰鬥並未停止。直到蘇聯威脅直接進場中東,美國直接向以色列施壓,以軍才停止了對埃軍的圍剿。敘利亞和伊拉克也順勢宣佈停戰。
戰後埃及逐漸疏遠蘇聯,敘利亞也開始平衡與美蘇的關係。阿拉伯人為了反制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引發了1973年石油危機。實際上以埃間的邊境摩擦一直持續到了1974年5月底,才在美國的斡旋下達成協議,結束戰爭。
此後到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以色列同意歸還西奈半島,以換取與埃及的正常外交關係與和平。埃及也因此失去了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第四次中東戰爭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大獲全勝結束之後的兩年中,埃及一直在蘇聯的支持下和以色列戰事不斷,試圖收回西奈半島。由於美國擔心與蘇聯的摩擦升級,在1970年促成了停火。
蘇聯同樣不希望在中東和美國對抗,對埃及的軍事援助也開始打折扣。埃及自然是非常不滿,到了1972年時公開向以色列喊話要開戰,甚至把蘇聯的顧問也全請回去了。
這次埃及很聰明,開戰計劃非常保密。一邊對外散步軍備不足的假消息,一邊時不時在邊境搞軍演。每次軍演以色列都很緊張,但次數多了像烽火戲諸侯。在猶太人贖罪日前一週,埃及又開始“軍演”,敘利亞部隊也在和以色列的邊境集結部隊。但以色列總理決定不再像上一次一樣先發制人。
在贖罪日當天(10月6日凌晨),埃及進攻西奈半島。以方人手缺乏,埃方準備充分,結果就是埃及人迅速攻陷了以色列防線。以軍的裝甲部隊和空軍遭到了反坦和地對空武器的毀滅性打擊。
激戰兩天後雙方開始休整。到14號埃軍又主動衝擊以軍陣地,但大敗。
一天後以軍步兵開始反擊。由於雙方準備都很充分,戰鬥非常慘烈。最終以軍獲勝,成功渡過蘇伊士運河,並向埃及首都開羅進軍。
在北線,戈蘭高地的戰鬥更加激烈。以色列對此處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視,雖然開戰時兵力懸殊異常(1:9),但以軍的增援迅速抵達戰場。10月8號,集結後的以軍開始反擊。到10號就把敘軍打回了戰前的邊界。到14號,以軍進軍到距離敘利亞首都僅40公里的位置。由於約旦和伊拉克的及時增援,敘利亞才得以阻止以軍的繼續進攻。
以軍的戰果離不開美國的軍援,包括武器彈藥,甚至直接派遣戰機參加戰鬥。同樣,蘇聯向埃及和敘利亞提供了大量軍援。其他阿拉伯國家也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支援。不僅巴勒斯坦人參加了戰鬥,甚至連朝鮮都派了一個飛行中隊支援敘利亞。
10月22號,在美蘇的影響下聯合國通過了以埃停火協議,但戰鬥並未停止。直到蘇聯威脅直接進場中東,美國直接向以色列施壓,以軍才停止了對埃軍的圍剿。敘利亞和伊拉克也順勢宣佈停戰。
戰後埃及逐漸疏遠蘇聯,敘利亞也開始平衡與美蘇的關係。阿拉伯人為了反制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引發了1973年石油危機。實際上以埃間的邊境摩擦一直持續到了1974年5月底,才在美國的斡旋下達成協議,結束戰爭。
此後到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以色列同意歸還西奈半島,以換取與埃及的正常外交關係與和平。埃及也因此失去了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以色列駐英國大使被刺殺後,以色列以此為藉口出動十餘萬名士兵進入黎巴嫩,史稱第五次中東戰爭。
為什麼說以色列是找了個“藉口”呢?因為實施刺殺的組織和巴解處於敵對狀態,而以色列出兵的目標卻是消滅巴解,順帶趕走支持巴解的敘利亞部隊。巴解屬實是被前豬隊友坑了,但話又說回來,即便沒有刺殺事件,以色列也會尋找下一個藉口。
以色列的動作非常快。刺殺發生後僅一天,以色列空軍就開始了對黎巴嫩南部的巴解游擊隊的轟炸。到6號,大約兩萬人的第一批以色列陸軍就在飛機、火炮的掩護下進軍黎巴嫩。
激戰持續到6月17日,以色列提出停火,並要求巴解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撤軍。巴解自然不會同意,於是戰鬥繼續。
到6月27日,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停火併無條件撤軍,以色列自然不會同意。巴解和以色列也相繼向對方提出絕不可能被接受的條件。談不攏就只能接著打。一直打到8月初巴解的總部被以色列包圍,巴解才同意撤出黎巴嫩。
隨後巴解游擊隊成員轉移到了其他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部隊也退回了敘黎邊界。
但此次中東戰爭並沒有隨著巴解和敘利亞的失敗而結束。9月15日,黎巴嫩總統(也是基督教長槍黨的首腦)遭到炸彈襲擊身亡。以色列部隊又以此為藉口回到黎巴嫩,並在貝魯特西區掩護長槍黨襲擊了兩個巴勒斯坦難民營。貝魯特大屠殺持續43小時,估計有3,000名左右巴勒斯坦難民和黎巴嫩平民喪生。整個事件的惡劣程度堪比南京,被聯合國定性為種族滅絕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以色列或黎巴嫩士兵因為這一事件被審判。當時的以色列國防部長沙龍確實迫於壓力辭職,但十幾年後又復出併成功當選以色列總理。
五個多月後,以色列單方面撤軍,第五次從東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