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雙魚星皇家飛機場# 評測員 撬棍二筒 撰寫
寫在前面
就在昨天,我非常幸運的參加了DC粉絲自行組織的觀影活動,組織的大佬和coser都非常友善,也很會營造氣氛,尤其是小丑姐姐,她的一句“謎語人滾出哥譚!”讓我記憶猶新,觀影前的蝙蝠俠混剪視頻與電影倒計時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吶喊。
這裡的朋友歲數大的有三十多,而歲數小的可能僅僅只有七八歲,但我們歡聚在一起彷彿全然沒有了年齡的隔閡,因為此刻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能夠徹底釋放——DC。
姐姐太帥了!
在開始影評之前我要先解釋我標題的意思,《新蝙蝠俠》它做到了跳出超英框架之外,挖掘了其角色背後的真正特點並且融合了大量漫畫中的橋段,它逆流而上甚至鋌而走險的邁出了這一步,我非常佩服馬導的勇氣,不論影片的質量如何,《新蝙蝠俠》的做法都是值得鼓勵的。
比肩神明還是貼近生活?
我記得在我的上一篇帖子中有寫到,“因為本片不是起源電影,所以如果你不瞭解蝙蝠俠請酌情觀看。”
但我看完之後這句要改一下了,你對於這部影片的觀感取決於蝙蝠俠在你心理究竟有多大的份量,又或者說你希望看到一個戰無不勝,比肩神明的蝙蝠俠,那麼我可以告訴你這部影片中的新蝙蝠俠表現絕對會讓你失望透頂。
本片的布魯斯韋恩跟以往蝙蝠俠電影中的花花公子大有不同,他更像是一個得了抑鬱症的孩子,不論是在黑夜還是白天,面具之下是更加濃厚的黑色煙燻妝,似乎是為了掩蓋常年熬夜的黑眼圈,一張隱形的面具死死的扣在了他的臉上,如同上帝剝奪了他笑容的權力一般。
不止是抑鬱,本片的布魯斯韋恩還時不時透露出些許的自卑,他經常弓著個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背後凸起的脊椎,就跟2019年的《小丑》一樣,甚至他不再想穿上西裝當回布魯斯韋恩,對阿爾弗雷德(管家)也冷淡了很多。
換言之本片的蝙蝠俠更像是一個有心理創傷的自閉患者,而他通過打擊罪犯達成自己復仇的手段,用憤怒來掩蓋自己的傷疤,對罪犯更加殘忍,也更加衝動,戰鬥毫無技巧漏洞百出,甚至他的計劃也亂無章法只要能用拳頭解決絕不手軟。
而如果你還想看酷炫的裝甲與裝備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你應該也要失望了。
本片的蝙蝠洞非常簡陋,就感覺像是隨便找了個地下室當蝙蝠洞,估計只有大量的蝙蝠和一臺蝙蝠電腦能夠看得出是蝙蝠洞了。
蝙蝠俠則更寒酸..沒有蝙蝠鏢沒有煙霧彈,除了能扛揍的裝甲可以說是一無是處了。
但如果你問我喜不喜歡本片的蝙蝠俠,我的答案是“喜歡,貼近現實的喜歡。”
蝙蝠俠在正聯代表的就是人類最高的極限,能夠比肩神明的存在。
但我們是否也忘了,蝙蝠俠他也是人,是一個被罪犯摧殘到家破人亡的孩子。
他對罪犯恨之入骨,卻從不跨越自己的第一原則,哪怕是復仇在心中燃燒,無情的發洩自己的憤怒也是有始有終,這樣的蝙蝠俠與其說是菜,我更願意把它稱作是迷茫。
“我不知道要怎樣做才能讓哥譚市變得更好,唯有恐懼才能讓罪犯對我產生畏懼,也只有憤怒能驅使恐懼,多年之後我要讓每一個罪犯都清楚的記住一個名字——復仇使者。”
沒錯,本片的蝙蝠俠稱自己為“復仇使者”,蝙蝠俠這個名字還是來源於謎語人對他的稱呼,從這點上來看就已經能看得出來此刻的蝙蝠俠是迷茫也是****的,他不知道哥譚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隻能通過憤怒來發洩。
所以本片中的蝙蝠俠並不是菜,他只是一個受犯罪影響的孩童,還不知道怎麼去更正,不論你喜歡什麼樣的蝙蝠俠其實都應該仔細想一想,面具之下是一個普通人還是超人?是布魯斯韋恩還是克拉克肯特?
迴歸本質
看完《新蝙蝠俠》之後我只能說DC終於回想起了自己曾經的全名——Detective Comics(偵探漫畫)
《新蝙蝠俠》與其說是一部超英電影不如說只是套了超英的殼子,它可以是超英也可以是偵探懸疑片。
馬導似乎學到了扎導的精髓,用鏡頭與旁白代替劇情,讓觀眾更好的融入進故事,沉浸感比起言語敘述也要強上不少。
在電影的前期我絲毫感受不到這是一部超英電影,它體現出來的更像是一部黑色犯罪電影。
哥譚的雨夜,一個神秘人出現在了男人的家中,他手持兇器隱匿黑暗當中靜靜的觀察男人..
家中靜的可怕...只能聽到男人的腳步聲與雨的滴答聲,一步,兩步,三步...木板嘎吱響迎來了神秘人..
黑暗中一雙無形的手伸向了男人,像是狩獵一樣鎖住男人的咽喉,窗外雷聲轟鳴,轟鳴過後只剩下了一個滿臉膠帶的人。
正如我上述舉的例子,《新蝙蝠俠》就是利用大自然正常發出聲音來掩蓋黑暗與危險,馬導非常會把控觀眾的內心,前期看的我很是過癮,這裡我推薦如果有條件一定要去杜比影院觀看,絕對會是一場視聽盛宴。(電影院中如果有小孩估計要被嚇哭。)
犯罪案件說完就要來到我們電影的核心點——偵探元素,本片的主旨就是偵探,那麼去掉了大場面和血脈膨脹的戰鬥戲換來的偵探元素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值得,本片因為是偵探懸疑電影所以整體節奏是偏慢的,因為它不光要鋪墊案件和人物,還要描繪布魯斯內心的變化,所以不是粉絲可能會覺得有點拖沓。
但探案的過程真的是非常精彩,這裡的精彩不在於福爾摩斯般的"神推理",而在於兇手的犯罪手法與謎語,本片的犯罪現場充滿著"十宗罪"的味道,到處都用血字寫著”不要撒謊“,連死者的臉都被膠帶包裹,而謎語人留下的每一個謎語都荒誕且詭異,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新蝙蝠俠》的推理也並不是大眾所認知的強邏輯分析與偵破,它更像是一步一步的往謎語人的坑裡跳但卻又不得不這麼做,側面體現出了謎語人這個反派最大的優勢——智商。
所以本片更多的是用氣氛去吊足觀眾的胃口,每一個謎語環環相扣,比起正常偵探片推理時的頭腦風暴《新蝙蝠俠》所體現的則是撲朔迷離的案件與錯綜複雜的謎語,讓觀眾去做猜謎語的偵探。
多彩的黑與極簡的樂
黑色是蝙蝠俠的主配色也是哥譚市必不可缺的靈魂之一,但過多的黑只會造成較差的觀影體驗與審美疲勞,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答案就是適當的加入符合設定的暖色調。
《新蝙蝠俠》的時間設定大多時候都是在晚上,就算是在早上也會用大量的冷色調與陰鬱的天氣來渲染氣氛,達到“哥譚市永無太陽”的效果。
而夜晚每當切換到蝙蝠俠戰鬥時都會加入時亮時暗的燈光效果讓你看清楚蝙蝠俠的每一個動作。
部分夜景的顏色搭配非常有講究,樓房常常會伴隨著一點橙黃色燈光代表家中的溫馨,而道路則是清一色的黑,唯有霓虹燈招牌的亮紅色能照亮哥譚市的真面目。
黑色與紅色本就是影片蝙蝠俠的主基調,所以影片的主配色採用了大量的紅與黑,如同紅色的夢魘一般籠罩著哥譚。
在這樣的色彩搭配下不光不會產生顏色單一的問題,相反會讓畫面極具美感。
而影片的配樂有詭雅異俗的古典樂《聖母頌》,也有壓抑平淡的《SAMUELKIM》,文章開頭的配樂便是後者,相信各位讀者已經能感受到本片的音樂陣容是多麼強大。
《聖母頌》之下隱藏著謎語人悲慘的過去,同時也作為犯罪現場音樂的主旋律讓現場氣氛變得更加緊張怪異。
《SAMUELKIM》則代表著布魯斯韋恩的內心,悲涼之下是暗流湧動的復仇,也代表著昏暗罪惡的哥譚彷彿永遠不會迎來屬於自己的光芒。
哥譚之下的種種小人物
相信在電影上映前不少觀眾都對佐伊飾演的貓女嗤之以鼻,我一開始也並不看好,畢竟安妮海瑟薇實在是太符合我內心中貓女的人設了,但在我看完影片佐伊的貓女在我心裡直接封神,相信我,放下偏見去觀看本部影片,你的觀影體驗會好上不少。
《新蝙蝠俠》的貓女從頭到腳都充滿著性感撫媚的氣息,而她與蝙蝠俠誕生的種種化學反應真的能讓人甜死,如果你不是漫畫粉可能會覺得他們兩的感情有點莫名其妙。
但你仔細思考一下兩人的身世就會發現他們兩此刻其實都需要一個與自己相似的怪人,這裡我就不多劇透了,大家可以自行去電影院觀看,你一定會喜歡上這一版的貓女。
謎語人可以說是本片塑造的最成功也是最鮮明的一個角色,他與蝙蝠俠是對立面卻又不是對立面,就像是雙面人的一枚正反硬幣,只不過謎語人做事要更加極端。
蝙蝠俠以憤怒驅動正義成為復仇使者,而謎語人則是不惜一切代價揭露真相自稱為復仇使者,兩者皆是受害者,他們的目標一致驅動力也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蝙蝠俠面具之下代表的就是資本家群體,可悲卻又諷刺。
戈登的刻畫相比於貓女來說要淺了不少,但演員演技是真的非常優秀,直接讓我忽略掉了他是黑人戈登。
《新蝙蝠俠》明顯給了戈登與蝙蝠俠跟多的對場戲,從偵探拍檔上來看戈登這個角色是成功的,只是動機與行事邏輯上並不是那麼清晰,不瞭解戈登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
總結:最不超級英雄的一版蝙蝠俠和最無可救藥的一座城市
《新蝙蝠俠》讓我看到了如果現實中真的有蝙蝠俠,那麼他必定是帕丁森版本的蝙蝠俠。
比起其他版本的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蝙蝠俠更能讓我為止共鳴,他展現出了一個普通人的脆弱和滄桑,那是悲慘世界中的最後一絲純粹。
馬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人吃人的哥譚市,它可以讓一個富家公子一夜之間變成復仇使者,也可以讓一個孤兒在多年過後成為連環殺人案的兇手。
這是一層層道德敗壞後的人群們詭異的狂歡,血光蔽日也不僅僅是地獄的專屬,但與地獄不同的是在那橘黃色的雲層中有一道熟悉的蝙蝠光芒,那時它不再是罪犯的恐懼,而是民眾的希望。
#神來之作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