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 逃离废墟的音符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8-03 18:33:28 作者:Kobewithered Language

  1. 本文力求在不剧透的前提下,以主观和相对客观的角度阐述电影的底层逻辑和深层内涵,对电影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2. 本意是让读者带有思考的,亲自去体验,观看完整的电影;
  3.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总结,可以选择性的进行阅读。

                             PART 1

《钢琴家》—— 逃离废墟的音符-第0张

The pianist 海报


  • 创作背景:本片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结合个人经历和波兰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剧中席皮尔曼原型)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 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进行“犹太人大屠杀”的种族清洗,在波兰的首都华沙建立犹太区,设立集中营,期间发生的著名战役”华沙起义“(1944年8月1日波兰发动反抗纳粹德国的起义)
  • 电影简介:本片讲述了1939年,一位波兰钢琴家的被迫逃亡的故事。他从家庭的团聚到分离再到永别,亲身经历了德国在犹太区的种族主义运动,他见识到了在纳粹德国的挑拨下,一个原本美好的世界被一堵堵高墙隔断了生命。在脆弱的外壳之下,生命显得极其卑微、廉价。饥荒、冲突、争抢、汉奸,枪杀,整座城市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人们过着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生活。所幸的是,席皮尔曼虎口脱险,侥幸摆脱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命运,他凭借着对于钢琴曲的执着和朋友的帮助,对于”求生“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躲避了德军的追杀,最后在一位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德的保护下,迎来了解放。



                             PART 2

电影截图 

《钢琴家》—— 逃离废墟的音符-第1张

席皮尔曼的影响力

《钢琴家》—— 逃离废墟的音符-第2张

许久未见的钢琴

《钢琴家》—— 逃离废墟的音符-第3张

难以置信的面包


电影简评

  从上面电影的三张截图便能感受到这场犹太人的浩劫带给犹太人的灾难有多深刻。战争是人类的灾难,灾难之下是人们的苦难,而苦难是迫不得已而面对的现实。电影中的苦难是一个人的回忆录,也是一群人的回忆录,它深刻而痛苦。如今的面包越来越香甜,盖住了当年的那份苦涩,在战争年代,它是食物,更是生的希望,甚至能剥夺一个人的尊严。目睹着电影的一幕幕灾难的发生,直到电影最后,跟随着幸存者-席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弹奏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才想起他还是个钢琴家。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都向往着阳光,也只能向往阳光!电影中那一缕阳光便是希望,谁都不想再次提起那场战争,在音乐中慢慢死去,让灵魂接受音乐的洗礼便是Wladyslaw Szpilman最大的愿景。


相关资料

罗曼·波兰斯基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而迁回在波兰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迅速占领克拉科夫,并下令驱逐波兰人以供德国人居住。罗曼·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父亲在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侥幸保存了性命,罗曼·波兰斯基则逃出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并通过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在二战中存活下来


(1911年12月5日-2000年7月6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作为犹太人,他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


德国军官: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2009年,受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之子安德烈兹·席皮尔曼请求,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于2009年2月16日追封霍森菲尔德为国际义人。


                             PART 3

总结:这部电影具有众多的细节,这些细节需要连贯的前后情节去铺垫,去承接,去展现,仅靠文字和解说是代替不了的。故事情节的高低起伏就像席皮尔曼心理上的辗转变化,观众的心情也跟随剧情的推展而或愤慨,或失落,或紧张,或怜悯。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则带给观众心灵上的缓释,也带给观众思考的时间。


THE END


(创作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送我一个简单的赞,我也将继续分享优质电影和影评,感谢阅读)


#影视推荐#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