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是时候来一点清凉了。
大家好,我是DM,是一名在40度高温下备受折磨的普通玩家。
似乎有一种奇妙的规律,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面对“人类最凶最恶的敌人”——高温天气。好在我们人类也通过数个世纪的探索,掌握了风扇、空调、冰棍以及恐怖四大神器。相比于前三者总是伴随着高额电费、无效制冷以及零度刺客这些元素,恐怖游戏似乎很少让人失望。
无论是突然出现在屏幕前的鬼脸,还是漆黑月色下的巨大阴影,甚至于深不见底的海沟之下,点点星光伴随着巨大的瞳孔,突然望向了玩家的方向。恐怖游戏总是在玩家的爽点和痛点之间来回舞蹈,似乎这些游戏的制作人就是想恶心玩家一般,让我们时刻处于“ALT+F4”与“继续前进”这样的选择之中。
这些恐怖元素来自于哪里呢?今天也就和大家“浅尝”一下恐怖元素的根源。
信仰的黑暗面——民俗恐怖
根据我家“口口相传”的《马家不完全历史》记载,在我刚刚周岁不久,两家老人便带我去本地的一处“高端拜佛场所”进行祈福活动。一路烧香进贡,礼毕,遇到了一位老者,仙风道骨,明显与该地风格格格不入。老者询问了我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当时就表明我名字不合适,天生火气过重,属于至阳之人,百邪不侵,可是名字却又预示先人一步,导致我容易被自己火气所伤,从小必定多灾多难。起初我的家人并不在意,但是一转身的功夫,此人就如不存在一般消失了,让他们觉得特别玄乎。至此之后,我拥有了一个完全女性化的名字,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成年。
说来也怪,我从小的确就不怕任何恐怖元素的东西,无论是那些传说的民俗邪法,还是电影里虚构的光怪陆离。
就拿前段时间的一部台湾恐怖电影《咒》来说吧,我未婚妻是厦门人,她第一时间其实就发现了其中的玄妙。而我傻傻的跟着读了半天,甚至于看完了才发现是这么一个恶意的结局,即便如此,她只是看了一个解析就胆战心惊,而我大半夜去厕所还得照照镜子刮刮胡子。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和她有类似的感觉——许多人会自然而然的敬畏鬼神。
在东亚一直延伸到南亚地区,大多都有恐怖信仰。前几年有泰国制作组制作的独立游戏《甜蜜之家》,而最近,也有国内制作组“拾英工作室”制作的《烟火》,更不用说日本制作的许许多多经典的怪谈类游戏。
除了鬼神本身是一种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流传已久以外,在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基础,让怪谈、异志成了一种独特的传说与风俗,有的根植于当地传说,有的取材自历史逸闻,总而言之,大多最后都被传播者归纳为一句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往前回退十多年,在中国互联网的初期阶段,赶尸,就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总是会有诸多神秘的网友出来证明,他见过赶尸,又或者是见过阴兵列阵。
而近几年,无论是带有戏谑成分的“水猴子”事件,还是本身立于一些违法产业的“盗墓”文化,其本身都是民俗恐怖的代表。
我心中的民俗恐怖代表——《死魂曲》
说回游戏,让我印象颇深的民俗恐怖,是一款名为《死魂曲》的PS2游戏。
这部作品的核心故事,来源于一个经典的日本传说,这个传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我仅仅简述一下游戏中采用的一种。
相传在日本的古代,有一个海边的小村庄,人们靠打渔为生。有一天,一名渔夫抓到了一条人鱼,心怀恶念的渔夫并没有选择把它放生,因为传说中吃了人鱼肉,便可以长生不老。于是渔夫将人鱼烹饪,和自己的族人们一起分食。可是吃了人鱼肉的人大多都病死了,唯有一名女子活了下来。许多年过去,她长生不老,拥有无尽的寿命,于是被人称为“八百比丘尼”。
《死魂曲》的故事里,在一个名为“羽生蛇”的小岛上,一群村民有着“人鱼”信仰,他们的教宗便是八百比丘尼,游戏中的她,虽然生命永无止境,但是肉体终将衰老,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每隔数年,她便会选择一名祭品,用作自己转生之用。游戏的主角是一群误入该村的游客,他们无意中破坏了比丘尼转生的仪式,愤怒的比丘尼将岛屿拉入了彼界,她的血肉融入海洋,村民赶紧过来分食,最终被夺走了生命,变成了不老不死的行尸走肉“尸人”。
相比于如今各类高清拟真的恐怖游戏,《死魂曲》显得异常粗糙,但是那略微带着一些陈旧质感的镜头,以及可以说是诡异的建模,反而加深了这种恐怖故事带来的效果。
这款游戏的元素设计也颇有意思。
游戏中的岛屿以及村庄的名字“羽生蛇”(羽蛇神),应该有许多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种长着羽毛翅膀的巨大蛇形怪物,出自于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在该文明里,也被称为“魁札尔科亚特尔”,而玛雅人称它为“库库尔坎”,造有祭祀它的金字塔。
羽生蛇代表了“公平”、“知识”以及“死亡和重生”,在《死魂曲》中,人鱼血污染的海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赐予永生,而吃了人鱼肉的比丘尼,给岛上的原住民带来了如何转生如何延续生命的“知识”,而最重要的“死亡与重生”,便是一直在比丘尼身上发生的,灵魂不灭与肉体的反复消亡。
而游戏的名字《死魂曲》,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塞壬海妖”的故事,塞壬海妖会唱歌吸引船员,让他们精神错乱,驾驶船只冲向礁石,游戏制作人将塞壬海妖唱的歌称为为“死魂曲”。
在《阿尔戈传说》中,寻找金羊毛的半神英雄们差点被海边的塞壬女妖迷惑,最终是俄耳甫斯用自己的竖琴干扰了海妖的歌声,救下了其他的英雄。《荷马史诗》“奥德赛篇”里,特洛伊的传奇英雄奥德修斯,用蜡封住耳朵,直面海妖全身而退。
可以说《死魂曲》是一部融合了东西方民俗的一款经典恐怖游戏。这款游戏对“人鱼”、“塞壬”的诠释,融合了东西方神话里关于“水”的怪谈,后来的许多作品都对其有所参考。例如《只狼》里的破解僧与水生村,小岛秀夫的《死亡搁浅》,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死魂曲》的影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类似的民俗怪谈。其中以广东福建最为有代表性。
在福建,有非常深刻的道教、佛教文化。其根本是因为曾是沿海渔村的福建诸多地区,人们要靠捕鱼为业,而出海,本身是一种和大自然的博弈。在几乎不可违抗的自然力量面前,人所制造的小船就显得尤为弱小。在这样土壤之下,能够让人安心的信仰便诞生了。
福建拜的较多的,除了妈祖以外,有我们较为熟悉的“哪吒三太子”,三太子在民间传说里大闹东海,但是道教中,他是天门的护卫神,同时他还是佛教中毗沙门天的三儿子,是一名战神,如此强大的神祇,自然能够保佑渔民出入平安。除了哪吒以外,还有真武大帝,也就是四方神中的玄武,有着龟的身体和蛇的尾巴,象征阴阳纠缠,代表了平衡,是比较有名的水神。
有神,自然就会有鬼,中国人对于鬼,往往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记载和规则。而大多鬼,则是来自于外来的一些神祇。例如恐怖电影《咒》里提到的黑佛母,虽然导演明确表示这是虚构和杜撰的神祇,但是她还颇有一些拜火教的教义中善恶二元论的影子。而黑佛母的造型,则是来自于印度教的“迦梨女神”,她杀死了大恶魔,却因为愤怒不能自控,湿婆只有牺牲自己让她践踏以平息怒火,玩过《FATE/grandorder》的朋友可能更熟悉她的另外一个名字——“雪山神女帕尔瓦蒂”。
在我的理解之中,民俗故事中的神,是告知人应该寻求善行,而鬼,则是警告人勿行恶事。
民俗恐怖,根植于亚洲各处的宗教信仰,发展于百年千年历史的变迁,即便破除了封建迷信,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暗示、希望或者不道德的痛苦与折磨。而除了民俗以外,东西方恐怖元素,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差别之处。
“走肾”与“走心”——东西方恐怖游戏的差异
我们说到欧美恐怖游戏,肯定就会想起《逃生》。
《逃生》这部游戏里,有大量的“精神病人”,他们有一些是被其中的“超自然力量”蛊惑,有一些本身就是与这种神秘力量共存。
我们不难发现,《逃生》一代里的怪物,大多仅仅就是“怪物”,它们往往是推动玩家继续游戏的一种斥力,玩家更像是被那些“精神病人”鞭策一般,一直在推进剧情故事,西方的恐怖游戏大多倾向于突出一种强烈刺激的表现力,让玩家一直沉浸在飙升的肾上腺素中,通过直觉、临场反应去面对各种险境。
而我们提到东方恐怖游戏,自然就必须要提《寂静岭》。虽然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小镇,但是《寂静岭》是一部实打实的东方恐怖代表作品。游戏中的大多数怪物,都是主角或者配角的行为象征,例如“三角铁头哥”,就代表“暴力行为”,而“护士姐姐”则是代表色欲。
有的玩家也许会发现,游玩《寂静岭》的时候,“诡异感”远远大于“恐怖感”,迷雾、怪物,防空警报,一切恐怖元素似乎压迫到了你身边,却又似乎不可视不可见。这正是东方恐怖游戏更深入人心的原因。
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将西方恐怖形容为“白夜里的一声惊雷”,让你摸不着头脑,惊恐的四处张望,等着危险的发生。而东方恐怖,更像是“深不见底的一汪死水”,你看着它,即便只能看到一片漆黑,你也会感觉水下有什么东西蠢蠢欲动。
这种恐怖游戏的元素差异,其实要追溯到更早之前,西方的现代恐怖元素起源,大多是来自于“电影行业”的影响。
在电影历史发展的早期,就诞生了以“恐怖”为主题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早期的电影,其实更加偏向于拍摄和记录的形式。在电影诞生了近10年之后,世纪交替之时,人们才开始真正利用胶片的剪辑,创作各种具备“讲述”行为的电影故事。
恐怖电影也是诞生于这个时期,那时候的恐怖电影,大多以怪物片为主,取材自许多现代传说,人们熟知的“吸血鬼”、“科学怪人”等等题材,都是诞生于这个时期。
而在他们之前,更原始的恐怖电影则是利用魔术效果,我们如今看到的大型魔术“人体分割”,也和电影有不解之缘。
可以看出,欧美世界对于恐怖元素,很早的时候就利用到了各种怪物。这也是西方现代恐怖的特征,如同钟楼上的吊顶大钟,每一次敲响都慑人心脾,但是却难以深思,仅仅只有冲击力,似乎少了一点内涵。
而东方的恐怖则有一些不同。
以我国恐怖游戏发展来看,现代恐怖大多取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一些设定,许多人可能小时候学过“前狼假寐”这么一段课文,就是取自于该书,而往后则是着床于民间传说。
不过东方的恐怖元素发展,终归有一个特征,它们大多离不开“化形”二字。我们的恐怖文化发展早期,“妖精”都是要化为人形,不但化为人形,还要是绝美的女子或者英俊的男子,即便是退一步,也要化成近似人形的模样。而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这些“妖精”与“怪异”往往就是人作祟,是人心中的恶让人变成了“鬼”。
有人可能觉得,如果他不变成怪物,那怎么会吓到我呢?但是你仔细想想,如果你身边的某个人,便是化为人形的鬼怪,又或者他行事与鬼怪无异,是不是恐怖感就上来了?这种模式,在后来发展成了更加复杂的“氛围恐怖”或者“心理恐怖”,并且夹杂上一些社会写照,让人感到一种“我身边有鬼”甚至于“恶鬼竟是我自己”的奇妙心理。
这种极具感染力的恐怖特征,也在近几年击败了传统的“怪物恐怖”,成为了恐怖游戏主流。《小小梦魇》、《扣押》、《braid》,甚至是《生化危机8》、《死亡搁浅》,都有这样的一些风格在其中。
这就是东方现代恐怖的特征,浅尝一口似乎味如嚼蜡,但是回味起来,却似乎有着一股奇妙的后怕感,让人百感交集。
结语
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很深度的恐怖游戏玩家,对于恐怖游戏,大多时候,也仅仅只是游玩一下大作。
不过,每当高温夏季来临,心中就会有一股奇妙的冲动,想寻找一部让人惊喜的“恐怖游戏”。
总而言之,许多朋友会对恐怖游戏较为抗拒,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恐怖元素,就像我对于民俗恐怖的理解一样。
神,引人向善,鬼,止人行恶。
也希望各位能够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找到一款能让自己大呼过瘾的有趣游戏。
我是DM,一名喜欢DND、神话传说、横版动作游戏的玩家。希望能通过我的文章,带给各位一些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电子游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