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那個“小破球”,終於回來了。
帶著全新的前傳故事,和升級的特效——出終極預告的時候,我已經掩飾不住激動。
試映後首波口碑出爐,更肯定,春節檔它絕對要炸——
先來兩個大場面解解饞——
太空電梯空戰。
在被破壞分子劫持的太空電梯中,乘客被暴徒劫持,當電梯到達方舟空間站時被無人機控制引爆,空間站頓時陷入危機。
長空中,機群空戰,遮天蔽日。
戰鬥機與無人機在空中來回穿梭、閃轉騰挪,相互攻擊間,各種飛行器被擊中後冒著黑煙和火光墜落。
俯視全景鏡頭下,燃燒大火向下墜落的空間站徐徐壓向地面,科幻感和視覺壓迫感拉滿。
接著鏡頭一轉,轉為地球的仰視鏡頭,爆炸的碎片從空中劃過,上一秒鐘那些直射雲霄的煙火,變成了點點幽光。
地球上的人們遠遠眺望著這場天空之戰。也彷彿看著我們生存的星球,命運正在急劇轉折。
又一個大場面。
太空殘骸散落向地球襲來,燃起火球、掀起巨浪。
大海呼嘯,地球剎車引發多地潮汐,前來疏散平民的軍士大喊一聲:跑。
頓時洪水決堤、巨浪滔天,災難接踵而至,場景壯觀又殘酷。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曾經代表團圓的月亮,如今成為危機源頭,此時的地球,各種災難層出不窮,隕石砸向自由女神像,滔天洪水淹沒陸地,大樓倒塌,到處一片哀嚎和火海……
一連串特效鏡頭在窒息一般的衝擊感中結束,片段只有十多秒,卻讓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這樣的震撼太小破球。當之無愧,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2》,無疑是4年來影迷最期待的華語大片之一。
一部中國人自己的科幻。徹徹底底的中國製造。
尤其是,4年前的《流浪地球》,被譽為推開了國產科幻的大門。
對於第二部,影迷期待裡也隱含一絲忐忑:小破球信得過,但觀眾的期待值早就不一樣了,撐得住嗎?
試映開啟後,我的心,徹底放下來了。
看預售,影片初一票房預售第一,預售總票房破億。
看評價,首波口碑出爐,留言徹底打消疑慮:從特效質量到影片內核,樣樣出彩。
還有人簡單一句話,就是比第一部還要好看。
在我看來,兩個字:升級。
獨特且宏大的國產科幻世界觀,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情節,精進震撼的視覺奇觀,乃至故事氛圍與情感,價值觀與內核層面,相較前作都呈現出了完整的提升。
換句話說,這部由郭帆導演,劉慈欣監製,吳京、李雪健、沙溢、寧理、王智、朱顏曼滋領銜主演,劉德華特別演出的《流浪地球2》,第一部打動人的地方,都有,而且完成度比第一部更高。
看著觀眾好評聲一片,我才終於明白了這場國產科幻好戲的戲點在哪兒。
相對於擺在面前的考驗,《流浪地球2》裡,真正承載著的,是郭帆帶領的劇組和國產科幻向工業化邁進的——義無反顧。
4年再磨一劍,國產科幻播下的種子,發出芽了。
而影片手握的三張王牌,也是時候攤開看明白了。
第一張王牌:世界觀構建更宏大,科學家把關細節,故事高潮迭起,全無尿點如果說《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嘗試為國產科幻播種,那《流浪地球2》則是在繼續前進。
小破球之前,中國沒有人拍成過這麼大體量的科幻電影。
但第一部不但拍出來了,而且取得了國產科幻片前所未有的成功。
第二部怎麼拍?拍什麼?
《流浪地球2》的故事圍繞前作展開,講述了從太陽危機被確認,到地球開始“流浪”之前,太陽持續膨脹,即將吞沒地球,地球一次次被自然災難折騰得體無完膚,人類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
天災只是故事的初始設定。
當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萬座行星發動機正在建造中,在懷疑、衝突與抗爭之中,人類必須在末日危機面前,找到通向未來的路。
主線故事,呼之欲出:全人類一起拯救家園。
在這個講故事的過程中,電影為觀眾展現了更加獨特且宏大的世界觀。
從小細節,到主線劇情,都憋著下一盤大棋:尊重科學,讓科幻大片的視覺體系擁有堅固的科學邏輯支撐。
讓硬科幻,夠硬。
為此,第二部請來了中科院的顧問團隊為電影把關,準備長達十幾萬字的世界觀梳理。
太空電梯、推開月球、數字生命等科幻概念,都有細緻的科學理念做支撐。
這些細節,普通觀眾不一定都注意到,但正是這些細節,決定影片的科幻含金量。
而且電影中其實晦澀的科學術語,複雜的名詞概念很少,完全不會成為在觀看影片時深入故事的阻礙。
影片提前觀影也邀請到了一批特殊觀眾,包括中國資深的航天專家、中科院研究員、物理學家。郭帆導演還特別感謝了科學家群體:“科學工作者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脊樑!”
不僅如此,影片和前作的關聯性還體現在人工智能MOSS上,作為《流浪地球》中已知的角色,MOSS仿若“先知”般把地球與人類在未來遭受的重大危機一一預告。
一片殘垣中,正如MOSS所言:“人類的命運,取決於人類的選擇”。
這樣的影片格局,無疑夠厚重。
但格局宏大不等於故事內容會晦澀,而是情節的推進上顯得更加緊湊。
首批觀眾的共同觀感是:《流浪地球2》轉場快,全片173分鐘看下來一氣呵成,全無尿點。
還有人提醒:千萬別走神或出去,會影響觀影體驗。
這正是屬於科幻大片的“酸爽”,也是我們喜愛的科幻片特質。
在提前觀影時吳京還提到一件事:電影的時長可能會比較長,其實郭帆導演曾經想過分為上下兩部,但是他還是想讓觀眾得到最大的滿足,其實這次大家等於看了兩場電影。
除了主創的良心和態度,我想這更是脫胎於影片堅決的設定——一場國產的科幻史詩。
在科幻的宏大與人類的渺小、科學的理性與人的感性、宇宙的冰冷與人類的希望之間,與時代的普通人,同氣連枝。
味道對了。
第二張王牌:吳京再演劉培強,劉德華的角色張力十足,預告片表演質感震撼到我了但在《流浪地球2》在硬核的設定和視覺之下,內核又是非常柔軟的。到底什麼讓人類面對危機,奮力一搏?
《流浪地球2》給出的理由,非常中國——家庭。
這也是影片最動人的地方。
科幻大片,不代表就沒了人的面目。
相反,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才是科幻真正的歸途。
就像導演郭帆堅持的:“電影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聚焦人和情感”。
從《流浪地球2》預告片就能看出,影片有兩個重要角色:吳京飾演的宇航員劉培強與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恆宇。
可以說吳京和劉德華這倆名字一出,定海神針x2。
劉培強一出場,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
眼神堅定,硬漢模樣,但面對宇航員面試中面試官刻意的考驗,站在那依然會手足無措。
這一部講述的是劉培強選拔為宇航員之前所發生的故事。
他的老婆韓朵朵生病,劉培強和病床上的妻子坐在窗前,看著天空中的一輪彎月的情景,溫暖又令人動容。
但這一刻有多暖,劉培強的抉擇就有多讓人唏噓。
當他決心踏上太空之旅,眼神中滿是堅毅,不用過多的表情轉換,一個眼神就足夠。
家庭情感,是劉培強心中的支柱,也是平凡英雄的歸途。
如果說劉培強的底色是為人類奮力一戰的理想主義,那麼圖恆宇的底色就是普通人的親情執念。
劉德華飾演的這位科學家,車禍失去了女兒,
預告片中一場和女兒丫丫的視頻對話戲,一句“爸爸好想好想你啊。”一下就把14年的思念在人身上的刻痕撩開來。
從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到為了延續女兒的“生命”不顧一切的父親,劉德華的表演不是瞬間跳躍,而是一層一層地細膩遞進人物的內心裂變。
劉德華扮演的圖恆宇,神情憔悴,預告中一句“丫丫的生命只有兩分鐘,我要給她完整的一生”,那無聲的眺望,精準地詮釋了父親的人性糾結瞬間。
而當他身在囚禁中,卻一刻不停地進行計算推演,一束光照進來,這一幕,充滿唏噓悲涼,但又彷彿看到希望升騰的氛圍張力。作為特別演出的劉德華,這次的演技發揮,絕了。
這些柔軟動人的中國式情感,也構成了《流浪地球2》的溫度。情感,或許是人類最迷人的軟肋,也是最堅強的鎧甲。
我們中國人就是,無論面臨怎樣的絕境,只要有家人陪伴、有守護家人的信念,再難也能順著逆境走下去。
能演的豈止吳京劉德華。
所有的演員,共同鉤織出了鮮活又有張力的人物群像。
單就李雪健來說,他飾演的周喆直,每每出場不怒自威,壓場感十足。
當會場陷入騷動,周圍人左右張望,李雪健則處之泰然,神色自若。
預告中李雪健有一段鏗鏘有力的演講臺詞,“一萬五千年前,一根癒合的人類股骨,標誌著人類文明的誕生;一萬五千年後,當太陽系將不復存在,人類的團結與勇氣將延續文明的火種”。“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據說拍攝時片場無論國內外的演員,都自發性站起來鼓掌。
還有沙溢飾演的劉培強師傅張鵬,整裝待發眼神毫不畏懼。
寧理飾演的科學家馬兆望向長空若有所思。
王智飾演的劉啟母親韓朵朵穿戴機械臂,在爆炸現場神情堅定絕不退縮。
朱顏曼滋飾演的周喆直助理郝曉晞噙滿淚水卻目光堅毅。
173分鐘的片長,給了幾個主要角色留足成長空間。
就像劉德華說的:“曾經我對科幻片不是那麼熱衷,因為我覺得它“冷”,但是沒想到《流浪地球2》與前作竟是這樣的溫暖的,從全人類團結一致拯救我們的家園,到每個個體為了家人拼盡一切的守護,都讓我們的科幻電影充滿了溫度。”
他們都是普通人,危難之前,是他們的選擇,讓他們成為英雄。
影片不忘展現的是讓普通人能夠設身處地的憂慮和困境。
該如何破局?還是因為平凡。
平凡的中國人沒有英雄的自帶光環,卻用最自然的舉動,告訴了我們什麼叫英雄。
這才是《流浪地球2》真正的終點——路,是要靠所有人一起走出來的。
所有人通向求生的出口。就叫家。
第三章王牌:特效更加震撼,四年前的小破球,又長大了國產科幻,當然難。
既“燒錢”,又“燒腦”。
但《流浪地球2》之所以能扛起國產科幻的大旗,就在於硬核。
越難拍,越要讓細節落地。
硬科幻的故事基礎之上,是地球末日的種種視覺奇觀。從已經放出的預告到首映觀眾口碑都能看出,第二部的特效水平還在提升。
說一組數字吧:製作層面別的不說,單是置景面積就翻了10倍。
《流浪地球》時置景面積大概在10萬延展平米,而到了《流浪地球2》,接近100萬平米,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7100平米,這意味著《流浪地球2》的總搭景面積超過100個足球場。
不同於好萊塢擁有已臻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中國電影在科幻領域的特效製作水準還處於起步階段。
但令人驚喜的是,《流浪地球2》的特效場面,完全不像一個新手之作。
單拎太空電梯來說。
一鏡到底的鏡頭下,橫貫天地的「太空電梯」,以氣勢磅礴之姿扶搖直上,直接拉到9萬公里之外的太空站,真的是無比壯觀!
但恢宏嚴謹的科學設定,大片質感的特效鏡頭以及豐富充沛的細節背後,是製作團隊嘔心瀝血的投入。
據主創透露,為了做出太空電梯,一共分了三步,每一步都十分困難,挑戰很大。
第一難,是畫原型圖。
因為細節太多,概念設計就花費了很多時間。
而且因為量太大,郭帆導演和全體主創又是精益求精的製作態度,讓太空電梯差點“難產”。
第二難,是拍攝。
原本郭帆導演認為,太空電梯是個大的場景,可以當做房子去拍,但最後實拍發現並非如此。
最後在龐大的場景中,底下鋪滿了彈簧和電機,就為了模擬太空電梯發射那一瞬間震動的感覺。
又在不同的節點位置,設置不同的設備,採用不同的拍攝手法。
第三難,是讓科幻合理。
雖然是科幻片的設置,但它也要符合科學原理以及各種科學規律,最後製作人員從阿西莫夫的小說得到靈感,設計了冰盾這個概念。
通過在太空中瞬間結冰,然後摩擦生熱,讓整個設置合理化。
這樣的用心下,影片的特效場景,當真令人慨嘆:
末日危機下危機重重的地球,充滿末日氣息;
月球表面以及大爆炸,頗具科幻災難片畫風;
遙在天際的方舟太空站,恢弘壯美無比;
人類應對危機中意外狀況頻發,讓情勢更加緊迫;凝聚全人類希望的行動,絕對叫你心跳到嗓子眼。
影片從前期世界觀鋪展,到危機爆發,特效場景一個比一個緊張刺激,始終緊緊抓牢觀眾的神經,毫無尿點。
更關鍵的是,特效打造的末日場景和科學理念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紮實可信的科幻感。
劇組孤注一擲的執著成就了電影,而這種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也是中國電影未來工業化的方向,更讓大家看到國產科幻片的未來。
就像吳京說的:“如此大的信息量,7萬多字的劇本,20多萬字的編年體,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能夠交代清楚並且提煉出最精彩的東西,也是一件很龐大且細緻的工作。我覺得要向所有片場1000多名工作人員致敬。”
到最後,這樣的用心,讓影片既有磅礴宏大的史詩感,同時也湧動著一種動人心魄的悲壯。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有那麼多題材可以選擇,為什麼要在「科幻」上死磕。
但科幻的意義是什麼?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薩金特曾將科幻定義為「思想文學」。
科幻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著眼點在於「人類命運」。
所有科幻作品中常見的情節中,人類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在思考——
在人類文明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會如何應對必將到來的危機?而我們的文明,又終將走向何方。
所以《流浪地球2》最「硬核」之處, 其實是從浩瀚宇宙中發出的中國人的未來之音。
也因為如此,電影才更加獨特,電影中,中國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眷戀,對親人家庭的愛,通過影像無限放大。
哪怕地球地動山搖,中國人依然帶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這場漫長的地球流浪之旅,其實就像國產科幻片的前路一樣。
要一步步的探索,用電影反哺著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做技術探索,做人才儲備,做經驗積累。
但對於當下,這些都需要,都值得。
因為這些路,總得有人去走。
正如影片說的,希望是航行的終點。咱中國人做事情,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流浪地球》裡,藏著國產科幻崛起的種子。現在,種子發芽,小破球長大。
因為咱們的科幻電影,要靠主創和觀眾一起成就。
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