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懂
聲明: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老貓和一修
朋友,你聽說過“烏龜對對碰”嗎?
看到這標題你可能會一臉懵逼,這啥玩意?開心消消樂的新玩法?
第一次從朋友那聽到這個的時候,我也是懵逼的。
看了下具體的實物才知道,這玩意不就是以前小學門口小賣店裡再普通不過的夜光小玩具嗎(哭笑),不過我轉頭一想,我這位異性朋友平時也沒少買稀奇古怪的玩意,估計這次又是心血來潮搞了一堆可能完全用不上的東西(這些烏龜大軍花了她二百塊)。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那就去抖音直播間搜搜看吧,抽象歸抽象,但咱一碼歸一碼,這直播看著確實有點上頭和解壓。
所謂的烏龜對對碰本質上就是一種賣盲盒的玩法,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需求在直播間隨意下單想開的數量(不同直播間價格可能會略有不同),同時還要選擇一種顏色作為“許願色”,成功下單之後,就可以等待主播拆包了。
在具體的規則上跟消消樂有點類似,屏幕中央擺放的是一張九宮格的白紙,主播在接到單後會當場拆包,並會按照數字順序依次將龜龜擺放在九宮格上,根據最終結果,會進行不同程度的加拆:
拆到許願色,加拆一包;九宮格內出現兩個相同的顏色,即為對碰,加拆一包;橫豎斜出現相同顏色,即為三連,加拆五包;出現九種不同顏色,即為全家福,加拆五包;九宮格內全被碰掉,即為清檯,加拆八包。什麼時候沒有可碰的顏色什麼時候停止。
就是這麼簡單的玩法,要不了幾分鐘就會迷失在主播的一聲聲“一碰、兩碰,恭喜老闆”和魔性的拍鈴聲中。而原本只是想看樂子的觀眾,在直播間氣氛的帶動下,也產生了想要親自試一試的想法,正是在這樣的雪球效應下,越來越多的觀眾都加入其中,龐大的需求量甚至都讓直播間多次出現庫存供不應求的狀況。
更離譜的是,就連巴黎奧運會跳水冠軍全紅嬋都難以抵抗烏龜對對碰的魔性,備戰期間她曾多次在直播間下單烏龜,搞得主播都連忙勸其理性消費。
而全紅嬋回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互聯網上曬出自己的烏龜大軍,坐實了“烏龜女王”的稱號。
那麼有關烏龜對對碰爆火這件事就先說到這,接下來咱們再來說說,為什麼這種直播形式會如此上頭?
其實解釋起來也很容易,對於傳統的盲盒商品,顧客們更在乎的是能否開出自己想要的商品,這本質上是一種對商品本身質量和價值的渴望。而對對碰這個玩法則是另闢蹊徑,通過一些簡單的小規則將顧客的關注重點放在了不斷膨脹的數量上,此時只需要再加點互動,顧客的情緒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帶動起來。
這種開盲盒的形式正在被應用到更多商品中,像是紙巾、文具、零食等都有其對應的“對對碰”盲盒,根據商品屬性的不同,對應的玩法和規則也會進行對應的修改。
比如在對對碰之前,還曾火過一種名為“挖挖樂”的玩法,所有商品都會埋在沙子或小珠子中,只要挖到了特定的東西就可以再挖一勺,在大體規則上它和對對碰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
當然了看著對對碰玩法如此火爆,很多廠商也是發揮了傳統藝能,火速在微信小程序的遊戲中加入了同款玩法,但是真要說這個小遊戲和看直播哪個更有爽點,我想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去多瞅兩眼直播,畢竟微信小程序嘛,大家懂得都懂,想要抽更多的包就得看更多的廣告,而且實際玩起來,感覺概率也沒有現實中的高,更主要的是這些小遊戲只能學到表面,它沒法提供我上面提到的直播間氣氛所帶來的情緒價值。
雖然聊了這麼多,但我猜從我開始介紹“盲盒烏龜”規則的時候開始,你的腦袋裡就已經開始響警報,並且想在評論區給我科普反詐APP了。
沒錯,其實這也是我想說的。
這種概率性遊戲,本質上依舊是利用了人們的“賭徒心理”,就像前段時間央視報道過的一個新聞,小學生為了抽《小馬寶莉》的卡牌盲盒,半年內就花掉了家長快十萬塊錢。
成年人也會在泡泡瑪特身上花費百萬,就是為了集齊一套想要的系列。
這些經典案例都在告訴我們,盲盒對人的誘惑力是不分年齡的。
而看回“盲盒烏龜”,其實上它的消費可真不能算是“圖一樂”,看起來一次下單“最低消費”僅為19.9元(其實也不低了,這可以是我一頓午餐的錢),但最高一次“抽卡”可以花掉一百塊錢,稍微上頭一下,大幾千在直播間煙消雲散,換來一堆廉價義烏小烏龜,這其實才是許多人正在經歷的。就像我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樣,除了到貨當天發了個朋友圈,之後也沒見還有什麼用了。
甚至於在“保值”這一塊,盲盒有些是真能全套出手摺現的,而“烏龜”這種無品牌光環的廉價商品嘛……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過的話,你會發現抖音上所有的“對對碰”直播間都會標註“未成年人禁止購買”,但我們都知道這就跟香菸盒上的“吸菸有害健康”一樣,起不到一個實質性的約束作用。
拿全紅嬋來說,你可以說她拿了奧運冠軍不差這點錢,但你不可否認的是,她今年才17歲,仍然是一個心智還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我並不是說不想讓她去買這些東西,只是希望她的家人,她的教練以及她身邊的隊友能對她有一個正向的引導。
雖然有點囉嗦,但是咱們還是要秉承著客觀的態度說一句:合理消費,切勿上頭,以及,管好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