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着实是件令人头疼的麻烦事儿。
一旦忘戴眼镜,那尴尬场景可谓接踵而至:开会时,屏幕上的内容模糊不清,工作节奏被打乱;走在路上,连熟人都认不出来,感情交流也受到影响,事业与感情仿佛都因这小小的疏忽而蒙上阴影。更别提夏天鼻梁出汗,眼镜像个调皮的小精灵不停打滑,冬天镜片遭遇冷热交替瞬间起雾,眼前一片朦胧的苦恼了。

然而,自己近视的不幸已然让人无奈,身边那些“神奇”的人却更令人揪心。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明明也是手机不离手,天天对着电脑工作、游戏,视力却奇好,无需依赖眼镜!
面对这类人,除了满心羡慕,你心中必定也充满大大的疑问: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原因一:基因的馈赠
要是你身边有个从不近视的人,不妨问问:你爸妈是不是也都不近视呀?大概率会得到肯定的回答。
这可是有科学研究支撑的。2007 年一项经典研究表明,父母的近视情况对子女近视率影响显著。具体来说,父母都近视、父母一方近视、父母都不近视,这三种情况下孩子的近视发生率分别为 43.6%、14.9%和 7.6%。

你可能会疑惑:爸妈近视,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视力挺好呀,怎么还会遗传呢?其实,即便父母的近视是后天形成的,依然有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
除了基因,一些先天的生理条件差异,也决定了人们日后是否近视以及何时近视。人刚出生时,眼轴相对较短,大多是远视眼,医学上称作“远视储备”。随着年龄增长,眼轴会逐渐增长至正常长度,视力也就正常了。但要是超过正常长度继续增长,就会变成近视。有些人远视储备充足,且眼轴增长速度缓慢,自然就不容易近视。这些都是天生的优势,着实让人羡慕不来!
原因二:后天因素的影响
那些天天玩手机、电脑却不近视的人,除了运气好,还有没有能让我们心里平衡点的原因呢?
还真有。近视与遗传有关,但孩子遗传的是易近视的体质,而非近视本身。可以这么理解:近视的过程如同往秤上加砝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近视。砝码既可能来自遗传,也可能源于环境,砝码越多,近视程度相对就越严重。

环境因素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儿童时期尤为重要,那就是不爱出门。不近视的人,小时候可能特别热衷于户外活动。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负相关。而且,户外活动的时长本身就是影响近视的重要因素,与体力活动水平无关。也就是说,只要在户外待足够长的时间,就能有效预防近视,无论是否在运动。不过,户外活动对眼睛的保护作用基本只限于成年前,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护眼上的生动写照啊。
护眼不分远近,预防永远不晚
现在不近视,可不代表永远不近视。对每个人来说,保护眼睛都是终身的功课。
而已经近视的人,也别因为近视就破罐子破摔。虽说近视度数很难降低,但却可能进一步加重。
现代人确实很难离开手机,除了少看手机这个正确却艰难的建议外,还有一些更实用、易操作的护眼方法:
1. 保持正确姿势:眼睛与手机保持适当距离,视线尽量平行。
2. 合理调整亮度: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不匹配,会让眼睛长期疲劳,不仅伤视力,还可能诱发其他眼部疾病。记住原则:环境亮,屏幕亮;环境暗,屏幕暗。具体亮度参考:
- 白天/明亮环境:早上阳光亮度,屏幕亮度调至 60%;正午阳光亮度,调至 100%;下午阳光亮度,调至 80%。
- 晚上/黑暗环境:屏幕亮度调至 0% - 30%。
3. 高度近视定期检查:高度近视人群,每年需做一次眼底检查。
4. 常做护眼动作:
- 每隔半小时,抬头远望 6 米距离,持续 20 秒。
- 即使没时间起身,也要尽量多眨眼。
5. 谨慎使用物品:
- 手机防窥膜:会降低屏幕亮度,使眼睛视物更费劲,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导致视力下降。
- 过期眼药水:继续使用,轻则引起眼红刺痛,严重的可能引发角膜溃疡、视力下降。
- 膜层受损的眼镜:会影响矫正视力的准确度,导致眼睛疲劳,进一步损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