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高中時,我的語文老師曾經跟我講過一個故事,“日本人是很有禮貌的,他們在離開電梯時,都會按下關門鍵,這樣出電梯時,電梯就會關上,方便電梯內的人快些去到自己想去的樓層。”我當時心想,這種事我也經常做,為什麼偏偏誇獎日本人呢?
我那時確實挺有禮貌的,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同學總是戲稱我為“日本人”。
那時,我讀得雜誌裡,也有文章寫過日本的街道纖塵不染,美國的小朋友更有認真求實的探索精神。聽到的勵志故事,也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可以取得成功。在日本清理馬桶的人,要做到馬桶的水可以喝的程度,然後因為做事認真,這個人受到了提拔。”
我的數學老師,在暑假期間去了俄羅斯旅遊。她帶了很多俄羅斯的巧克力分給我們五十幾名學生吃,大概一人能有一兩塊。我吃的時候,本來是對國外的東西很有憧憬的,吃過之後,卻發現並沒有德芙巧克力好吃。這塊巧克力,甜到發鹹,讓人忍不住多喝兩口水。也算是真讓我“張嘴吃世界”了一回。
其實,我的每一科老師,都是很好,很認真也很負責的人。但人嘛,總是脫離不了環境、輿論的影響。作為一名80後,我那個年代的人,看到的文章就是“外國的月亮會比較圓”,思想裡的東西,就是“國產的東西沒有國外的好”。
我們相信老師,相信學校,也相信課本。
因此,對於課本中曾出現過的“范進”,我的印象裡一直是個受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壓迫,最後得了失心瘋的人。
進而對此,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既然當時的社會是封建的,為什麼范進不學數學,不選擇出國,去改變這一切,而是要念書考試再考試呢?這是否過於迂腐了?
事實證明,一個人如果沒遭到過社會的錘鍊,想事兒難免會缺心眼。
而如果對一件事沒有多方面的瞭解,只相信了預設立場的批判,那麼對於事件中的人物,就難免會有失偏頗。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許多信息通過互聯網湧入普通民眾的視野,每個人當然都看得更廣,知道的更多,也打破了很多被過度美化的外國濾鏡。
而范進呢?他只是一個封建王朝下,苦讀四書五經的學子,他所接觸的社會就是那樣的,接受到的言傳身教也是那樣的,飯都吃不飽,怎麼睜眼看世界呢?
我已經有很多年不去讀書了,對於范進的瞭解,也止步於這個人“中舉之後瘋了”,和那首B站知名的諷刺歌曲《范進中舉》。直到遊玩了《儒林外史·范進篇》這款遊戲,才算對范進這個人物,有了一個比較立體的瞭解。
也是因為這款遊戲,我也去搜索了更多關於范進、魏好古、胡屠戶這些人物的內容。
在遊戲製作中,《范進篇》的人物作畫精細、優美。尤其對於主角范進的表情動作,做了非常細緻的繪製,讓他在各個情節中,都能有非常出色的演出。
作為一篇《儒林外史》中的故事,作者參考了大量的文獻,使玩家可以看懂故事文本的同時,儘量尊重了原著的表達。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故作幽默,將太多的爛梗加入到遊戲中。使故事的整體風格保證了和諧統一。
遊戲故事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平緩,波瀾不驚。如果以當今觀眾的審美標準,那些喜歡看反轉來反轉去的故事觀影體驗來看,《范進篇》的故事可能是過於平淡了。
但《儒林外史》能夠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寫的好,對於人物的刻畫也足夠優秀。
范進在故事中並不能在遇到改變人生軌跡的節點,突然覺醒,力挽狂瀾。但面對人性掙扎,成敗抉擇時,又能夠保持本心。
在遊玩這款遊戲時,有時候看到岳父 胡屠戶的勸說,我甚至覺得他們讓范進不要“異想天開”,找個工作養好老婆、老孃的選擇是對的。
但范進卻總想著要去再試一試,且在高中之後,雖然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仍能盡力為民辦下幾件實事。若在青年時,我看到這些故事,可能會笑范進還是不夠純粹,而今讀過故事,卻要感慨,他到了五十多歲,仍能有一顆赤子之心,實屬不易了。
我想,將一個詞彙中故事的人物,花時間將他的一生講給不願讀書瞭解他的玩家來看,這就是《儒林外史·范進篇》存在的意義了。
當然,作為一款遊戲來說,《范進篇》也有很多不可迴避的缺點。
遊戲中,有不少為了打發無聊的無聊小遊戲。雖然這些遊戲都是些成功的時尚小經典玩法,比如“黃金礦工”、“2048”,但作為一個敘事為主的遊戲,的確有些拖慢節奏。
對於一些故事細節的氛圍刻畫,還欠缺一些火候。
遊戲的音樂都非常出色,但作者對於什麼地方應該用什麼樣的BGM,以及音樂的過渡,手法還不夠嫻熟。
遊戲中的支線任務,主線任務,來回跑腿,屬實有點拖沓了。
不過如果你放棄所有支線,極有可能錯過遊戲中最為出色的一首主題曲。
由歌手 祈雨 演唱的《春深處》。
這首歌曲實在驚豔,我在B站已發了歌曲錄製的視頻,如果你在小黑盒看到這篇文章,現在聽到的這首BGM,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