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也翻车了?印度版《阿甘正传》遭到抵制
阿米尔汗作为印度国宝级的明星,就连我们都对他非常熟悉,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彻底打响了他在全球的知名度,可以说阿米尔汗就是宝莱坞的代表人物,然而没想到的是,他用了十年时间准备的电影,翻拍于好莱坞的影史经典《阿甘正传》却在印度遭到了抵制,外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一落千丈,IMDB评分只有5.1,烂番茄新鲜度64%,5.6亿卢比的票房还不足电影成本的四分之一,毫无疑问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翻车。
为什么被抵制
其实这部电影被抵制的原因非常简单,很明显就是极端宗教信仰的矛盾问题,这在阿米尔汗的电影中也不止说过一次了。只不过此次翻拍《阿甘正传》的《阿辛正传》在讽刺性上更加直白而已,由于阿米尔汗饰演的男主是一位锡克教信奉者,而锡克教原本就是建立在反对印度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新式宗教,所以自幼就被母亲剃头来避免遭受来自其他宗教信仰者的伤害,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如摧毁巴布里清真寺,孟买的恐怖袭击等,因为宗教问题所发生的暴力事件和矛盾。
为此,片中阿辛的母亲甚至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有关于宗教问题所引发的事件后都要告诉阿辛不要出门,而理由就是外面正在闹疟疾。以至于让阿米尔汗借助于角色之口说出了如”妈妈说,宗教是外面闹疟疾的元凶“这样赤裸裸的台词,可想而知对于印度的极端宗教分子来说是多么的效果拔群。并且更重要的是,电影还对原本《阿甘正传》中的丹中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直接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众矢之中。
原本丹中尉这个角色是阿甘的上司,到了阿米尔汗的电影里,他成为了巴基斯坦的中尉,由于在战乱中,救人的阿辛根本分不清敌我,就把他也带回了自己军营,同样也失去了双腿,自此之后也留在了印度,起初对阿辛是恨之入骨,后来却和阿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这个角色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了因为宗教信仰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是流血事件是多么的可笑,可以说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对宗教矛盾的讽刺,成为了电影在印度遭受抵制的主要原因。
成功的本土化改编
阿米尔汗的《阿辛正传》其实在本土化改编上还是做得不错的,就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宗教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好莱坞的《阿甘正传》最大的意义,就是结合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其中还涉及了不少大事件,如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和越南战争等等,借助于这一桩桩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诗。因此阿米尔汗同样在电影里加入了甘地遇刺,蓝星行动和卡吉尔战争等等,结合印度的发展历程来打造一部属于印度自己的《阿辛正传》。
尤其是在女主的经历方面,因为二者所处环境的不同,所以电影几乎是为其全新塑造,原本《阿甘正传》中的珍妮经历了嬉皮士等诸多荒诞的时代,其实是结合了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观感上来说,甚至会给人一种自甘堕落的感觉。而《阿辛正传》则是借助于女主这个角色揭露了宝莱坞的黑暗,例如成为黑势力情妇,潜规则等等,同时还控诉了印度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所有的一切不是女主的自甘堕落,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即时感。也展现了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女主也坚韧不拔,绝不低头的反抗和独立的精神。
东施效颦的结果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感觉奇怪,既然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非常不错,那么为什么外网的评价会这么低呢?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阿米尔汗太过于四平八稳了。虽然这部电影是购买了版权,是真正意义上的翻拍,却也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整部电影,无论是从剧情的框架,人物,甚至是镜头表现和画面构图,哪怕是转场和剧情推进的方式,都和好莱坞的《阿甘正传》一模一样。
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场景无非就是换了演员和道具而已,至于其他方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变化,哪怕是某些台词,为了要和《阿甘正传》对应都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要知道《阿甘正传》许多看似鸡汤的台词,其实是和人物的心境,成长过程有莫大的联系的,这一点来说,阿米尔汗的《阿辛正传》也有不错的地方,就比如我们提到的把宗教比喻为疟疾,可以说就是本土化改编,又不失原作精髓的典范。可与此同时,片中还存在大量的为了对应而对应,以至于显得有些滑稽尴尬的台词。
例如《阿甘正传》的经典台词,“妈妈说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一样。阿米尔汗则换成了“我妈妈常说人生就像炸脆球,即便你肚子饱了,你的心也会渴望更多”。就会给人一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感觉,前后也不搭调,就是单纯地为了强行对应,这也直接导致了阿米尔汗的《阿辛正传》纵然是有不错的本土化改编,可整部影片的观感,就是逐帧对《阿甘正传》的复制而已。在先有经典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无疑就是在东施效颦了。
这些因素也成为了《阿辛正传》失败的直接原因,但幸运的是,这部电影在豆瓣最起码达到了7.4的成绩,也算是不错了。最后,不知道大家对这部电影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的话希望能一键三连,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好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