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目的”:《艾尔登法环》中的“命定之死”有什么内涵?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3-16 09:21:06 作者:鱼丝粥 Language

文章包含剧透内容,请谨慎阅读
《艾尔登法环》的故事晦暗不明,众说纷纭,每一个剧情解说视频下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反对意见。除了“王”、“神祇”、“稀人”等一系列意义模糊的术语之外,还有一个看似可以按照字面理解,实际却非常复杂词,那就是“命定之死”。
伴火同进者,终有一天会遇见命定之死。
梅琳娜这句话作为发微博的首选文案广为流传,它同样出现在武器“使命短刀”的说明里——这是为了使命踏上旅程者所拥有的的武器,上面还残存着先前持有者“火种少女”的力量。这时“命定之死”的含义似乎一目了然——“命定之死”就是命中注定之死,正如身为火种的梅琳娜命中注定要为了点燃火焰而死,是某人不可逃离的死之命运。
随着游戏的进行,菲雅的一句话给我带来了困惑。
我们仅仅为死亡而诞生——
此时我已经知道,死诞者正是因为“命定之死”的失窃而生的,所以此前我对“死诞者”这个词的理解一直是“从死亡中诞生的人”,因为我遇到的死诞者都是会复活的骷髅兵,和这个解释很是匹配。而且这又和我之前对“命定之死”的理解不冲突,两者合起来就是——从死亡中诞生的人,因此背负着不可逃离的死之命运。
但是菲雅的话却说明,死诞者是“为了死亡,以死亡为目的诞生”的。巧合的是,“死亡是生命的目的”正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精神分析领域的问题。于是,抱着对“命定之死”和死诞者性质的疑问,我从“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出发,开启了奇怪的探求之旅。

“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

大家或许听过弗洛伊德这个名字,他开创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疗法,提出了广为流传的俄狄浦斯情结——你喜欢你妈;臭名昭著的泛性论——你干所有事都是为了释放性欲;还有喜闻乐见的释梦理论——梦见蛇说明你在想那种事。当然,破折号后面都是极端简化的误解版本。
弗洛伊德是一个严格的科学主义者,他提出的所有理论都是基于科学观察的“假设”,但是由于某些结论在那个年代太过“骇人听闻”,便被扣上了各种极端化的大帽子。
今天我们不讲他那些因误解而知名的种种思考,而是专注于一个不甚引起大众注意,却非常重要的概念——“死亡驱力”。
“死亡驱力”是弗洛伊德在《超越愉快原则》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在这之前,弗洛伊德一直把“愉快原则”看做是人类心理结构的根本原则,正是基于此,他才在那个把梦视为荒谬无稽之谈的年代提出了“梦是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愉快原则”不是指人总是想让自己快乐,而是说生命总是倾向于将自身的能量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以此来保证生命的稳定和长时间延续。比如人饥饿的时候,忍受这种痛苦会消耗巨大的能量,必须马上填饱肚子,回到一个平稳的状态。同样,性欲袭来时,人总是倾向于马上释放这种欲望,进入“贤者时间”。简单来说,生命倾向于“葛优瘫”,最好不要有任何刺激打断这种舒适的悠闲时光,所以人们用来描述那种“睿智生物”的格言是非常具有生物学真理性的——生命在于静止。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很多退伍军人回归故里,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们会在梦里或者日常生活中不断返回战场,重复体验给自己带来创伤的那种极端恐惧。基于自己提出的愉快原则,弗洛伊德一开始认为这种疾病应该是借由痛苦达成了某种“隐秘的愿望”,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发意识到PTSD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愿望的满足”,没有能够使生命进入稳定平和的状态,恰恰相反,病人不堪忍受PTSD的折磨,常年处于过度消耗能量的痛苦和焦虑中。
如果人追求愉快原则,那为何会强迫性的重复那些创伤和痛苦呢?出于对这种现象的不理解,弗洛伊德更新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在人类心理结构中,除了遵循愉快原则,要求自我持存的,生的本能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要求自我毁灭的,死的本能,这就是“死亡驱力”。
弗洛伊德对“死亡驱力”的假设也有其生(xia)物(cai)学(de)根据——所有有机生命体都是从无机物发展而来,因此,有机生命体中先天存在着一种回到早期状态,也就是回到无机物状态的愿望。其实弗洛伊德的这一假设也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比如赖床。
我们赖床并不是因为不愿意面对起床之后的种种世俗琐事,众所周知,放假才是赖床的频发时段。赖床是一种生命意志难以解释的现象,即使有再美妙的日程等着我们去探索,也依然难挡这种昏昏沉沉的惰性力量。被窝里的我们就像出生之前的胚胎,虽然已经诞生,却不由自主的朝着死亡的安眠前进。因此,弗洛伊德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死亡是生命的目的”。

《艾尔登法环》中的“命定之死”与“死亡”

这时聪明的小朋友们就要问了,既然是这样,那岂不是人人生来就想自杀? 大家团购一个天台,是不是就可以集体一劳永逸的走上人生巅峰了?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艾尔登法环》里的“命定之死”和“死亡”有何不同。
我最初注意到“命定之死”这个词,是在菲雅留下的“死王子的修复卢恩”的描述中。在此之前,这个词应该也在各处反复出现过,但是我一直把它当做是一个“死亡”的中二化说法。然而在大卢恩的描述里——“黄金律法在去除命定之死后,才得以成立”——事情显然不是那么简单。
后来在和黑焰与神皮有关的一系列道具和祷告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命定之死”是来自宵夜眼眸女神的一种力量,它以黑焰祷告为具象,可以杀死神祇。但是,玛莉卡派黑剑玛利喀斯封印了“命定之死”,自那以后黑焰就失去了狩猎神祇的能力。
显然,“命定之死”是可以杀死神祇,破坏黄金律法的存在,因此必须要把它排除在外,黄金律法才能成立。
到这里我曾猜想,“命定之死”就是“死亡”,黄金律法的统治下是没有“死亡”的,所以游戏里的我们和怪物都会不断的重生。但是随着游戏中诸多支线的进展,我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在黄金律法的统治下同样存在着“死亡”。比如火山官邸的拉雅得知自身身世真相后,请求玩家杀了她,而塔妮丝却让我们给她喝下遗忘药水。如果按照之前的猜测,那拉雅即使被杀死也会复活,与喝下遗忘药水有什么区别?另外,当我们战胜大蛇拉卡德时,塔妮丝说:“吾王是不死之身,终有一天会复活成更强的存在。”这句话就暗示了并非所有人都是不死之身,在《艾尔登法环》的世界里,依然有“死亡”存在。
那么这种可以存在的“死亡”是什么呢?
在死眠少女菲雅支线的最后,如果我们曾经把D的盔甲交给了D的弟弟,那么他就会出现杀死菲雅,并发出失心疯般的咆哮:
死王子啊,看仔细了! 这就是黄金律法的怒火!黄金律法的正义! 你的魔女已经变成这副德性了! 迎接正确的死亡,化成尸块! 看仔细了!死王子啊! 这肮脏的娼妓,这尸块不会再怀上小孩! 你的母亲已经死了!
在D弟弟(?)疯狂的话语中,我们却能窥见“死亡”的真相。当菲雅倒在他的剑下,化为一堆尸块时,菲雅达成了黄金律法认同的“正确的死亡”,而如果菲雅“生下孩子”(即诞下死亡卢恩),虽然她依然会死去,但是却不再是“正确的死亡”了。
也就是说,在《艾尔登法环》的世界里,存在着黄金律法允许的“死亡”和不允许的“死亡”,后者就是“命定之死”。

自杀与“象征秩序”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回到之前的问题了(相信大家已经忘了),自杀就是“死亡驱力”么?
自杀和“死亡驱力”,可以说是完全相悖的存在,就像《艾尔登法环》中的“死亡”和“命定之死”一样。当人们意图自杀的时候,往往不是为了奔向死亡,而是为了躲避别的东西。这是“愉快原则”允许的范畴,当某种刺激不断激起人的能量潮涌,难以平息,使人陷入巨大的痛苦中时,通过死亡中断这种痛苦,就是试图回到平稳安定的状态。因此,在弗洛伊德的意义上,自杀同样是符合“愉快原则”的。
“死亡驱力”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是一个经常受到忽视的概念,直到后来玛莲妮亚·克莱因(怎么你也叫玛莲妮亚!PTSD了!)和雅克·拉康分别就这个概念进行了阐释和更新,它才再次得到重视。
其中,拉康对“死亡驱力”的理解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关系甚大。
还是回到自杀的话题,我们上面说的和“死亡驱力”恰恰相反的自杀,拉康称之为“想象性自杀”,在这种自杀里人们深深陷入自己的妄想中——我死了以后某事会怎样,某人会怎样……因此才会有遗书这样的东西存在。“想象性自杀”提供了一种自恋式的满足,让人在心满意足的狂想中死去。但是,在拉康还提出了另一种自杀,在他的论述中,这是和“死亡驱力”相等同的自杀,拉康称之为“象征性自杀”。
拉康提出的“象征”和“象征界”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但是在《艾尔登法环》的背景下,我们却能很容易的理解它——“象征”就是黄金律法,“象征界”就是黄金律法支配下的世界。在艾尔登法环破碎之前,黄金律法统治着这个世界,人们必须按照它的规定行事,且并不自觉有任何不妥。“象征界”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坚定稳固的,由一系列机构和规则保证其正常运转的世界。比如我们都认为杀人是犯法的,并不自觉有任何不妥,但若是时代往前推,封建时期的“象征秩序”中,帝王杀死庶民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简言之,“象征”秩序就是明明会受各种影响不断更迭变化,但却假装自己是稳固不变的唯一真理的现存秩序。

菈尼与葛德文的“象征性死亡”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是“死亡驱力”指引下的“象征性自杀”了——主动把自己变成被“象征秩序”所排斥的对象,主动成为“象征界”不允许存在的东西。比如你在一个不允许存在同性恋的时代出柜了,那么就可以说你“象征性自杀”了,你的所有言论,和你曾经存在过这件事情,都将被抹杀。
由此,我们可以找到《艾尔登法环》中那个“象征性自杀”的勇者——菈尼。
菈尼作为“神人”,本应是黄金树宿主的候选者,继承玛莉卡女王的神祇之位。但是菈尼拒绝了这种被操纵的命运,使用黄金律法不允许的“命定之死”化成的黑刀杀死了自己的肉体,自主脱离了黄金律法,成为其要抹杀的对象。菈尼的自杀使自己获得了“象征性死亡”。
拉康区分了两种死亡,真实的死亡和“象征性死亡”,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死亡,它是生生死死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而后者则是一种毁灭性的“绝对死亡”,它破坏现存的一切规律,毁灭所有束缚,为创造全新的秩序铺平道路。当我们达成了群星结局,星星律法取代了黄金律法,菈尼的“象征性死亡”也就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同时,死王子葛德文虽然没有自杀,但一样完成了自己的“象征性死亡”,他本来是高贵的“黄金贵公子”,却被“命定之死”杀死了灵魂,成了被黄金律法所排斥的存在。游戏前期我一直以为菲雅是要让死王子“复活”,但是菲雅在D的尸体前之前曾言:“圆桌厅堂啊,请勿干扰伟人葛德文的死亡。”这和我“复活”的想法冲突,因此我对比了和菲雅初次说悄悄话时让我误解为“复活”的那句话的三种语言:
再与伟人的尸体同床,就能让尊贵的生命重回于他。 I lay with the remains of an exalted noble, to grant him another chance at life. 貴い方の遺体と同衾し、再びの偉大な生を与える
可以看到,三种语言都没有说“复活”,是我自己在理解的过程中,把“再一次”和“生命”连起来误解成了“复活”。
或许可以这样猜测——菲雅从未想过让葛德文复活,而是要让他真正死去,这样她就能够诞下死亡卢恩,而死亡卢恩会带来新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活着”,而是和黄金律法之下的生命完全不同的全然新“生”。因此,当我们达成了潜藏者结局,用死亡卢恩修复的黄金律法,葛德文的“象征性死亡”就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死亡驱力”下的“伴火同进者”

我们忽然发现,“死亡驱力”已经和弗洛伊德最初的意思相去甚远了,本来只是描述人类心理结构的“死亡驱力”在我们的解释里好像变成了一个高标革命意识的反黄金律法运动。更意想不到的是,这正是现下对“死亡驱力”最流行的阐释。
“死亡驱力”这个概念走出了精神分析的诊疗室,在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发光发热,而以斯拉沃热·齐泽克为代表的左翼理论家普遍将它看做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否定性、颠覆性的概念。
齐泽克多次使用一个词来描述“死亡驱力”——“活死人(living dead)”,这和游戏中的死诞者(Those Who Live in Death)巧合性的相同。齐泽克指出,“活死人”和“不死人”不同,“不死人”是在死之前加了一个“不”,它是基于“死”这个现存秩序建立起来的,是“象征秩序”所能容纳,所能允许存在的。而“活死人”却是位于“活”和“死”两个既定领域中的未定部分,它对“象征秩序”来说是不可名状的恐惧,具有毁灭“象征界”的破坏性力量。
而这正是死诞者所处的位置,于是,并非是死诞者害怕黄金律法,而是黄金律法恐惧死诞者,因为他们具有毁灭黄金律法的力量。
我们终于可以给“命定之死”下一个和游戏无关的定义了——“命定之死”就是“死亡驱力”。是一种否定、破坏、颠覆、毁灭现存秩序(黄金律法)的力量,它是被现存秩序排斥的存在,所有遵循它指引的人都会陷入“象征性死亡”。“命定之死”被封印,并非是因为它可以杀死神祇,而是因为它能破坏“神祇不死”的规则,几个神祇的死亡就像一栋大楼破了几扇窗户,但一旦规则被打破,现存秩序就会像大楼被砸掉承重墙一样,面临结构性的崩塌。
“死亡驱力”的概念几经辗转,似乎已经失去的全貌,但是究其本质,“死亡驱力”从未脱离它出生的土壤——它正是人类本质中所蕴含的抵抗意识,是一种即使耗尽能量,即使点燃自我也要迸发咆哮,也要奋力怒吼的不屈精神。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说到:
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精神只有当它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能保全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实性。
“死亡驱力”也是如此——你说人是向往生存?它偏说人是趋向死亡。在“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勇气中,“死亡驱力”成为引爆自己,炸毁世界的导火索。
走到这里,再重回开头梅琳娜的那句名台词,我们将不复旧时的解读。
伴火同进者,终有一天会遇见命定之死——终有一天会“向死而生”。

一点点题外话

终于,我通过强词夺理把《艾尔登法环》讲成了一个革命领袖推翻破败腐朽统治阶层,解放人民大众的好故事!
感谢为我提供游戏截图的网友沙罗和Johnny!
全篇每一个字都仅代表个人意见,欢迎大家就文中问题进行讨论勘误,直接骂我就不要了,我会哭。
感谢你的阅读!给大家磕头啦!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