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无月白熊
任何东西作为工作都不会快乐,游戏测评也不是例外。
身为一名全网粉丝凑起来刚破25000,还不是全因为“游戏”方面被关注的游戏鉴赏家。
今天聊聊,我为什么进入了游戏测评这个圈子,并成功地来到了它核心圈子的边缘捞点游戏Key的故事。
最开始想写游戏相关的话题,是因为想要分享游戏中有趣的故事,以及装逼的心理:“你看,游戏发售了这么久,这个角度没人分析过,我厉害吧?”
在这个阶段,因为只是抱着单纯分享游戏中有趣的故事、见闻的心态,去写作的。所以,这个时候,心情是快乐的。第一次发出文章,手是颤抖的,心是乱跳的。
“不会发出来没人看吧?”
“不会有人没看完全文就来喷我吧?”
心理活动多得要死,不停地刷着软件提示,直到稿子冒出第一个点赞。第一条评论,赶紧凑过去回复,摆出一副看起来很淡定的样子进行讨论。
我的心理活动无法照搬到其它人身上,但我想大部分人第一次写与游戏相关的文章,都是因为在游戏中遇到了让自己有感触的、想要去分享的事情。不然,没人会码下大段大段的文字,再配上各种截图,把它们发出来。
所以,你去找你关注的作者的头几篇文章,只要他还没删除,那么你大概都能从文章中找到青涩的文笔与洋溢的热情。
那么,这么听起来,评测优秀游戏,应当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和文章开头那句“任何东西作为工作都不会快乐,游戏测评也不是例外。”似乎是冲突的。
其实产出高质量文章,也会遇到一些令人难受的事,就是不少的读者,仅仅是在评论区,借着文章的标题和游戏的热度自说自话,至于你写的内容,他们是不关心的。
热门文章下经常会看到评论区下有那么三十几层的人,吵来吵去,内容基本和文章内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大家只是需要一个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产出观点的人多,听别人观点的人,是很少的。
我最初想要作为鉴赏家,就是因为想要不花钱玩到更多有趣的游戏。有时能拿点稿费就更好了。
在进入这个圈子前,我玩的都是一些声名在外的游戏,是那种即便不关注单机游戏,都会略有耳闻的破圈游戏。你带着一腔热血,抱着为游戏负责的态度去写文章。
然而事实是,有许多红极一时,遍地推广的游戏,这些作者本身可能既没有将游戏做好的能力,也没有打造优秀作品的决心。
比如许多并没有自身特色,好的地方全是抄的,坏的地方都是改了的“类杀戮尖塔”游戏。
和后来看到“吸血鬼幸存者”赚钱,就一窝蜂去制作的“类幸存者”游戏,对于这些游戏,有许多的地方真的就是垃圾。
这里提一句,之前有人说我是给《通神榜》做推广,写的软文。其实,通神榜我在知乎领的游戏Key,写那篇文章,主要是来加鸡腿赚点稿费,
因为《通神榜》确实蛮好玩,就放进来一起写了。这也从侧面说明,现在这行不是很好干,说不定嘛时候一顶大帽子就扣上来了。
能接到的游戏key,在初入这行时,拿到劣质游戏是常态。劣质程度,你会觉得但凡玩过两款游戏,都做不出这种东西来。
后来令人蚌埠住的,就是一些类《隐形守护者》游戏,这类游戏后续没见过几个好的,而且发行基本都是网剧转游戏圈,总想搞饭圈打投那一套(因为知乎之前我也喷过流量明星,所以多少清楚点)。
属于游戏key只给你发上半部,这也不让写,那也不让说,我没记错的话,好像还没钱,结果比有钱的还事儿多,接了的人都觉得蛮恶心人的那种类型了……
算是把PUA玩到极致的一群发行,挺膈应人的。正是许多这些纯想赚钱的游戏,使初入行时的我,感觉到了十分困顿。
但也正是因为在操作这些游戏时,看到了它们的种种低级错误,这才更能感受到一些用心的游戏,在界面设计,操作流畅度上的打磨,不再认为这些“看不见的内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你说靠写游戏测评挣钱吧……我至今为止遇到最大的游戏金主,就是一篇500块了,从业三年,见过一回。但游戏类型我是真的不太喜欢。
所以,当我听朋友说,我外部报价在好几百时,我人都惊呆了。我不是一直是50块钱随叫随到,200块钱原地起飞吗?
开个玩笑,继续讲游戏测评的事情。好的高汤需要通过时间熬煮,但你也可以一勺三花淡奶。
好的评测和杂谈,却只能通过游玩、摸透细节足够丰富的游戏,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文章。
像我个人只狼、火纹风花雪月的人物志系列,旷野之息的人文研究,艾尔登法环的人文地理,以及空洞骑士的配色代表意义与游戏提示的结合效果。
都是经过认真游玩,对比观察,收集资料,最后才产出的文章。
像是后来《仙剑7》的测评,《女神异闻录5皇家版》的测评,也是通过了相对细致的游玩,归纳总结了许久,才产出了两篇一万五千字左右的测评文。
在做这些十分优秀,或颇有亮点的游戏测评时,我的想法大多是,它优秀在哪里?我想讲给你听,哪些是可能被忽视掉了的核心亮点。
这是在游玩了大量垃圾游戏后,留下的财富。我对很多中等游戏更加包容,对很多优质游戏也更加珍惜。
作为一名评测者,我通常也想和独立游戏的作者进行一些交流,就是即便资金有限,哪些游戏细节还可以进行一些优化打磨,让新入坑的玩家,能有个更顺畅的体验。
像是《斩妖行》的故事逻辑,《迷失幻途》“冲刺”卡牌的“掉裤子”特效,《暖雪》发售不久后的红石溢出问题,以及许许多多可能产生差评的原因。我都尽可能的和我能找到的制作人,进行反馈了。
我的想法就是,既然我已经玩过不少很经典的游戏,也拆解过一些很优秀的机制。我希望这些对很多人的微不足道的“知识”,能在这些游戏的已有框架下,能调节一些细节上的缺失。
当然,对于许多独立制作人来说,有的愿意和你聊天,讲个七八页。有的心里则认为“您算老几?给我指指点点的。”也有极个别的发动过游戏粉丝到我评测文章下小规模地冲过我一下。
这些都算很有趣的回忆。上面,似乎给我自己说的很高大上。
其实,作为一个接Key玩游戏,商单较少,主营白拿游戏的鉴赏家。我也有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这分为三种情况:
一、这游戏你感觉是好游戏,但电波完全对不上。这种游戏,我感觉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因为我没玩明白,且我玩不懂,所以感觉到游戏有些无聊。
代表作是:《神界原罪2》,《巫师3》,《怪物猎人:崛起》。这些都是我买了之后,尝试了几次,就是玩不进去的游戏。
二、这游戏是个十分优秀的作品,你想通过一篇足够有诚意的文章,让更多人去了解这游戏,但因为自己笔力不足,能量不足,没有激起任何浪花,这时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代表作是:《Super Magbot》、《藏梦》、《艾玛和泰迪熊》
三、还有一类,你认为这种游戏可能是毫无游玩价值的……偏偏Steam页面好评如潮,有人玩了几百个小时,人还不少的那种。后来可能意识到是受众群体不同。
这里就不点名字了,主要类别是:挂机流游戏,或者《羊了个羊》这种并不能算游戏的游戏。它可能确实不如一些游戏好玩,但确实又给许多人带来了其他游戏无法带给他们的快乐。
当然,拆解游戏,做游戏测评时,也有你觉得自己说的很委婉客观,却被冲的时候。
我被冲的最狠的两次,一次是认为《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展现的怪物数量过多,演示的怪物动作,在动作前后摇方面有一些问题,以及怪物攻击方式略微单调。
而《黑神话》团队,又似乎想要将游戏做的面面俱到,照这种节奏下去,成品会有大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次演示,猴子放屁那个视频里。
我的论据是很多知名大厂,甚至获得了年度奖项的游戏,在怪物种类上,也没有“这么多”。
粉丝则表示,我不够爱国,别的游戏做不到,为什么《黑神话》就也做不到?然后就是一些首部通过虚幻5开发之类的车轱轮子话了。当然,也有不少乐子人问我:“你放屁有前摇没?”
其实我放屁有没有前摇都可以,但游戏要有。就像正常有人拿长枪扎你,不必脑袋上冒个危,摆个造型一样。游戏中的逻辑和现实中的逻辑本来就应该有所区分。
我始终相信一点,游戏里的雪景再漂亮,人物表情再逼真,真正在游玩时,玩家在意的还是剧情和动作是否丰富、流畅有趣,敌人重复性是否太高,招式是否新鲜等问题。
那次被冲之后,我就不再碰《黑神话》相关的内容了。第二次被冲的比较厉害的,是关于《卧龙》这款游戏的。
我认为游戏中的中文配音,是以日语为基底翻译过来的,很多语言表达方式,是按照日语逻辑在表达,而非中文习惯。
而且,根据《三国无双》,《战国无双》的一系列角色模板,我认为《卧龙》讲不好一个中国的三国故事。
当时,很多光荣粉表示,“你比光荣更懂三国?”,“中国哪家公司能做出《卧龙》这种游戏,有的玩就好了。”
游戏发售之后吧,除了挺多人科普的张飞原来就叫“益德”,人物模板化的也够可以的。看来光荣知道张飞,原来的字是“益德”,但不知道在三国历史里,并不是个大老粗的形象吧。
这一半按史实,一半比三国演义还夸张的人物塑造,咱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可能确实是比较了解三国吧……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绪惯性”,使很多游戏评测者,变得更加圆滑,更加顺应民意。
当一个游戏大家都说他是个难度过大的渣游戏,那么作为游戏评测者,为了迎合粉丝情绪,就对着“这是个难度是故意为难玩家”,“大家都觉得难为什么不修改,难道不是态度不行?”等具体问题,口诛笔伐。
当一个游戏明明机制粗糙,但正好踩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时,测评者也要不遗余力地用溢美之词夸赞这款游戏,就像此游只应天上有一般。
测评者求得了流量,粉丝得到了“互联网嘴替”。至于游戏是什么样子,究竟是好,是坏。其实就没那么重要了。
更有些离谱的,游戏理解不咋样,非要往是否爱国,是否尊重中国玩家这种大方向引……这种话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即便你知道这个人说的不对,你也不敢喷他。
也有些测评者,喜欢搞些行业内幕,写个文章,做个视频吐槽一下,恶心的地方在于。他自己装成小白,和“没干过这行”,第一天发现潜规则的白莲花一样,许多只要你干过半个月有眼睛就能看到的行为,有一天他出面成为互联网纪检委举报,就挺逗得。
最后,就是我文章开头所说的,高质量评测产出的问题了。
如果想要产出一篇足够优秀的测评文章,必须要游戏本身足够优秀,你肯花大量时间去游玩它,研究它,然后再去重新通关一次,将游戏关键节点的内容,再看一遍,再梳理一次。
才能得出一个差不多的结论。像是《三角战略》、《八方旅人2》、《暗黑地牢2》、《艾尔登法环》这些游戏,我都是这么做的。
当游戏制作者,将足够多的细节塞入到游戏之中时,想要解读这些内容,与游戏机制,往往不只是“我白金了”,就能代表你吃透机制,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
毕竟是真有几款我很喜欢的游戏,看到网站推给我喷他们的视频,结果喷得没有一条在点上。游玩水平吧……也挺一言难尽的。互联网是自由的,大家可以随意发声。
但令我感到比较难受的是,这些图快的UP主,会把他们的段子式言论,病毒一样的传播,然后扩散到各种相关视频评论、攻略文章下。
拿个无伤大雅的事情举例子,这种游戏发售前,为了获取高播放量的视频,它的攻略内容,本来是局限于“Demo”试玩版有限的区域,在唯一高级图获取高等级宝宝,而非立足于游戏完全版时的最优路线。
视频内容本身没有问题,但“最强”无限定词+高播放量,最后的结果就是错误信息大范围扩散:很多萌新到处在刷光兵9999太强啦!游戏没难度啦!和开挂一样啦!之类的内容。
在《八方旅人2》时,这个内容是光兵。在《艾尔登法环》时,这个内容是陨石杖和观星者职业。
如果是攻略内容,一定需要大量玩家进行实践、讨论,才能尽可能地扫清盲区。因为一个人的视野总是狭隘的。但在流量时代,错误不要紧,快才是王道。
目前的测评环境,往往是争抢流量的时代。游戏发售当天,就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号,个人独立运营账号,团队账号,针对一款热门游戏进行所谓的测评。
所以,你在搜索许多热门游戏的攻略评测时,显示的往往是那些发布最早的,已获得了大量点击的作品。这种内容,往往局限性很强。
更有甚者,作为情绪输出型UP,这个“千万不要买XXX,小日本做的游戏,就是坑傻子粉丝的。”那个“这游戏不尊重中国玩家,这种态度根本不可能做好游戏。”另外一个“九转大肠,一坨答辩。”搞到最后,就是全是感情,没有技术了。
你要想做啥深度评测,等你花了15~20天,把大多数内容梳理完毕,成文发出来后,通常也就是几十阅读了。
环境突出的就是个流量为先,不求甚解。那么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就能完全规避我说的这些缺点吗?
很多时候,我也不能,比如像《如龙:维新》、《莱莎3》、《For spoken》这种领了码,最后未通关就写测评的文章。有时候是时间限制的原因,有时候是我自己玩不下去,或者游戏遇到了故障等原因。
我在写这类文章时,就做不到深度评测,为了避免误导,我一般只写到自己游玩到的进度那里。将我在到目前流程的游戏的好与坏讲清楚。
或许,有不少玩家会提出个疑问:
你作为鉴赏家,领了游戏,甚至拿了稿费,难道不需要为游戏玩家负责吗?为什么不把你是“推广”还是“真心喜欢”写清楚。我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作为一个底层鉴赏家,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会标注“游戏KEY”的来源的,个别情况要以“玩家口吻”去写,则不标注。
我个人对于这部分要“测评者”为玩家负责的玩家的态度是:你自己的事情,只能由你自己来负责。
学会分辨正确与错误的信息,本就是不使自己利益受损的前提。
一篇文章写出来,有喜欢你文章成为朋友的读者,也有上来就骂人的喷子,还有那种觉得“你欠他什么都该告诉他的”玩家,更有那些“我就是找个地方表达自我”的玩家。还有喜欢阴谋论的玩家,明明没收钱的文给喷成收钱了,明明收钱的文,却在拍手叫好。
发布在公众领域的文章,并非是你付出了足够多的真心,就能获得善意的回馈。
其实,到了今天,我基本已经主要做杂谈类和攻略类内容了,比起评测,这些内容可能会让喜欢相关游戏的玩家,多了解点自己想要了解的故事。也让一些萌新玩家,能够更好的入门,感受一下除了“网上流行的玩法”外,游戏本身还有其他的乐趣。
至于测评,大家既然喜欢情绪输出型的测评者。那么,文章中规中矩谈游戏优缺点的这个类型UP被自然淘汰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