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頭
這個主題奧古斯丁也很喜歡,他自己就是浪子回頭的。遊戲中男主角逃犯提到了馬太福音中父與子的故事,為什麼不聽話的小兒子回家父親反而熱情款待,天天待在父親身邊任勞任怨的大兒子平時根本沒這待遇,他抱怨父親的不公平。同樣的情節也適用於亞伯和該隱,殺兄弟的該隱反而活得好好的,亞伯就這麼無緣無故死於兄弟了。上帝是否更偏心那些犯錯的人?別忘了原罪論,是人就有罪。你可以說自己是純潔的沒有原罪,但別忘了人壞的一面,你信不信這個理論都不妨礙自己自私的本性不會變。在我這裡,基督教核心是謙卑,謙卑地認識到人的渺小和軟弱,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本性,你才能有好的心態面對世界的不公,面對他人的惡意,你也才能迎接上帝的恩典(無神論者叫做好運)。但是妄圖用一套絕對正義、完美的規則(人類世俗的道德和法律)約束人類,以為可以存續萬世的人,都沒啥好下場。所以,浪子回頭的故事告訴我們上帝更愛那些謙卑的人,而非好人沒有好報。把生死看的如此重要就是貪戀世俗的表現。
上帝與魔鬼
這個主題也可以叫神蹟與惡行。遊戲最後主角信仰崩潰,魔鬼反而消失了。這是在諷刺主角信仰的東正教嗎?看怎麼解讀。最老套的解讀就是,宗教鬼神信就管你,不信就不管你。上帝魔鬼這種形象可能如此,但快樂和痛苦你不信能夠避免嗎?所以,最好把上帝與魔鬼當成一種象徵來解讀。完全陷入虛無主義,為了避免生命要經歷的痛苦,每個人打著這個旗號都選擇不生孩子,結局就是完全的虛無,既不要快樂也不要痛苦,這很明智嗎?我覺得這是極度害怕怯懦的表現。無神論者不也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看透生活的真相還熱愛它。生活的真相是啥?就是痛苦和快樂相互交織,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可能嗎?這主角自己做了錯事,不敢正視,妄圖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積攢功德擺脫魔鬼,可能嗎?沒有反面有正面嗎?你看著太陽就知道身後有影子,看著影子就知道身後有光。道家說,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就這麼個道理,不敢正視那些負面的東西,痛苦,惡行,只想要快樂,神蹟,不可能!追求好的東西就要知道壞的東西也有可能會降臨,我喜歡好的,但也能接受壞的。這點勇氣都沒有,只能做個虛無主義者。
信和功
佛教比較喜歡講積德,因果嘛,這輩子做好事給下輩子積德,這是一種救贖之道。天主教東正教的找神父懺悔,修道院的苦修,教會兜售贖罪券,也是如此。上面提到了原罪論,這種就是進而自然誕生的補贖論。問題這些方式都是人類自己想的,就像一個不稱職的父母在撫養小孩時未盡力,等以後他就會想方設法以自己的方式補償小孩,比如給錢,問題是孩子需要的是錢嗎?回到補贖論,上帝差這麼點錢?上帝差你苦刑禁慾?有點幼稚了。如果堅信這套理論,必然讓人更加疑惑。主角如此,奧古斯丁修士會的馬丁路德也是如此。所以新教認為,基督已經為人類贖完罪了。不需要人自己的行為來贖罪,你要享受基督的成果唯一要求就是信。至於這個信,信什麼,什麼才算信,太複雜了。對我來說,自然神那樣對造物主創造的事物,包括自然律的信和敬畏已經足夠了。
《卡拉馬佐夫兄弟》
19世紀的俄國,宗教主題,不按常理出牌,大量的主角心理描寫,短暫的時間。這幾個要素完全符合陀氏小說的元素。主角的性格,理性,質疑上帝,最終的遁入虛無主義,完美符合《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伊萬。有興趣自己讀。不同的事,陀氏小說中伊萬的兩個兄弟都有神性的影子從而都得到救贖,而這個大哥完全的人性讓自己墮入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