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 Powered Games, 2002, Windows and Mac
作者:FE
翻譯:CodeATA
我們沒能理解遊戲開發中的經濟狀況。我們不缺少預算,但不足以和我們試圖競爭的產品相提並論。最後的結果就是遊戲體驗的質量變差了,你開始敷衍某些關卡的設計,因為沒有時間來把事情做對。我們本該做一個短一點的遊戲——讓人們通關遊戲,然後說‘好,我通關了。我很開心,下一作什麼時候出’。 —— Chris Taylor,《地牢圍攻》項目主管
儘管現在已經沒什麼人記得了,但在 21 世紀之初,《地牢圍攻》(Dungeon Siege)可是一顆備受期待的重磅炸彈——由創造了傳奇 RTS 遊戲《橫掃千軍》(Total Annihilation)的 Chris Taylor 所打造的“《暗黑破壞神》阻殺者”。現在回想起來這仍是一段有趣的記憶。
Taylor 對這部作品的宣傳十分激動人心:一部波瀾壯闊的動作 RPG,發生在一個巨大的無縫世界之中,使用最新銳的 3D 圖像技術,操作一個龐大的小隊,但控制方式是符合直覺的 RTS 方式——無論是 RPG 的鐵桿粉絲還是徹頭徹尾的菜鳥,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這種控制方式。
《地牢圍攻》由 Microsoft Studios 發行並在宣傳上投入了很大的力氣。《地牢圍攻》在發售時收穫了許多好評,最終售出大約二百萬份,這在 2002 年可謂是一個相當出色的成績。
那麼《地牢圍攻》為什麼沒能躋身於經典 RPG 遊戲之列呢?為什麼這樣一款商業成績如此優秀的遊戲會最終被遺忘在了歷史的故紙堆中呢?
答案很簡單:《地牢圍攻》確實具備了優秀的畫面和激動人心的音樂,而且誰都能輕鬆上手遊玩——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平平無奇、重複冗長而且非常容易被遺忘的遊戲。《地牢圍攻》把流程拖得太長,中途的體驗變得太無趣,以至於沒多少人能堅持到通關。
《地牢圍攻》中的角色通常會在每場戰鬥中反覆使用相同的攻擊方式或咒語。儘管這讓遊戲很容易上手,但也讓玩家沒什麼可做的。
遊戲開始於給自己的角色起名字。《地牢圍攻》中沒有種族和職業,甚至沒有經驗值,所有的系統都歸結於三個屬性——智力、力量和敏捷。這三種屬性會隨著你的使用而增長:射出很多箭矢的話,敏捷就會增加,提高傷害並且允許你使用更好的弓。
廣受好評的無縫世界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你從密林旅行到城鎮,再深入到礦井之中,全程都不會見到載入界面。但不幸的是,玩家很快就會意識到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又長又窄的走廊——你只需要朝一個方向前進然後戰鬥 40 小時。資料片《亞蘭納傳奇》(Legends of Aranna)只是雪上加霜,它徒增了遊戲時長卻沒有增加遊戲深度。
在旅途中你會遇到一些可招募的 NPC 隊友,組建一個最高可達 8 人的隊伍。遺憾的是,他們全都毫無個性,而且與幾乎不存在的主線劇情也沒多少聯繫——即使是主角,你都可以毫無顧忌地把他踢出隊伍或者留下等死。《地牢圍攻》中唯一能讓人記住的角色是馱獸:它們緊隨隊伍,揹著戰利品,時不時還踢敵人一腳。
儘管隊伍龐大,但戰鬥基本是全自動的。由於“熟能生巧”系統的存在,角色們能擔任的職責有限:帶著弓的人會一直射箭,而肉搏戰士則專注於揮砍。由於不需要管理技能和特殊能力,戰鬥時除了指揮角色走位,也就只需要使用咒語或藥水來治療他們了。
遊戲中還有一個多人模式,你可以和最多七個人一同遊玩,此時每人操作一個角色——然而這反而讓戰鬥變得更無聊了。更奇怪的是,多人模式的地圖是一個全新的區域,不僅更大,而且還是非線性的!這個提高實在太大了,以至於有不少 mod 就是讓玩家可以在單人模式下玩這個區域。說到 mod,《地牢圍攻》配備了強大的編輯工具,因此誕生出了大量的玩家自制模組,這些模組被稱為“小圍攻”(siegelet),其中甚至有著名的《創世紀 5》(Ultima V)和《創世紀 6》(Ultima VI)重製。
儘管遊戲被簡化到很容易上手,但也存在隊伍龐大和缺少城鎮傳送點的問題,這意味著玩家要花很多精力管理數個小物品欄。
《地牢圍攻 2》(Dungeon Siege II)[1]於 2005 年問世,這一作拓展了系列急需的遊戲深度——本作中加入了幾種可選的種族,以及職業、技能樹、物品組合、寵物、附魔、謎題、城鎮傳送點、支線任務、對話樹、更有個性的同伴、更聰明的敵人等很多新特性。
現在遊戲中有了足夠的支線任務,魔法物品和值得探索一番的秘密地點,而多虧了特殊能力的加入,玩家在戰鬥中能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了。遺憾的是,隊伍大小縮減到了 4 人,不過如果你通關後用更高難度重開,那麼可以增加到 6 人——或者也可以使用 mod。
相比於它的對手,例如《暗黑破壞神 2》(Diablo II)和《聖域》(Sacred),《地牢圍攻 2》的背景設定顯得平庸而淺薄,但操縱英雄們平推敵人大軍給人帶來的快樂仍然鮮有敵手。
儘管《地牢圍攻 2》毫無疑問是系列中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它沒能重現前作的影響力。Microsoft 放棄了這個系列,所以 Gas Powered Games 與 2K Games 簽署了合約來製作《地牢圍攻 2:破碎的世界》(Dungeon Siege II: Broken World),這是一個單調而乏味的資料片。此後,這個系列輾轉於多個開發者之手,遺失了“隊伍制暗黑”(party-based Diablo)這個使之獨特的特質。
《地牢圍攻 2》仍然有些乏味,但還是給系統增加了深度,打造了一個令人滿意的小隊制《暗黑破壞神》類遊戲。
2007 年的《地牢圍攻:痛苦王座》(Dungeon Siege: Throne of Agony)是 PSP 平臺上的一款砍殺(hack-and-slash)遊戲,和《博德之門:黑暗聯盟》(Baldur’s Gate: Dark Alliance)類似。然後是 2008 年的《太空圍攻》(Space Siege),一款試圖成為“帶槍的暗黑”(Diablo with guns)的分支作品。它提供了兩種選擇:保持人類之身或者逐步用賽博改造升級來替換身體部位,然而戰鬥方面卻從未超出“站定射擊”的範疇。
最後推出的是 2011 年的《地牢圍攻 3》(Dungeon Siege III),這一作由 Obsidian Entertainment 開發。《地牢圍攻 3》是一款為主機射擊的動作 RPG,允許玩家扮演戰士、法師、火元素或者槍手。儘管這不是個爛遊戲,但它卻是 Obsidian 最無趣的遊戲——只不過又是個遊戲系列在跟風轉型動作 RPG 罷了[2]。
Mods:
《地牢圍攻》有大量的“小圍攻”模組和 mod,但由於官方網站的關閉,很多都已經遺失了。愛好者們收集了其中一部分發布在了 www.ds.gemsite.org 上。
我們在此推薦《希柏里爾之地》(Lands of Hyperborea)和《法師世界》(Mageworld)兩款“小圍攻”,Monty Haul 這款 mod,《創世紀 5》和《創世紀 6》的重製,以及《地牢圍攻 2 傳奇 Mod》。
Obsidian 製作的《地牢圍攻 3》是一款面向主機的單角色 RPG,和前兩作沒有什麼聯繫。
註釋
[1] 《地牢圍攻 1》和《地牢圍攻 2》都可以在 Steam 平臺購買,但是不包括資料片和多人模式。Steam 社區論壇中有開啟這些內容的指南,同時還可以在更高的分辨率下運行。
[2] 2007 年,臭名昭著的導演 Uwe Boll 拍攝了《以國王之名:地牢圍攻傳說》(In the Name of the King: A Dungeon Siege Tale),由傑森 · 斯坦森(Jason Statham)主演,大體上根據第一部遊戲改編。這個系列之後又推出了兩部未在影院上映(direct-to-video)的續作。
實體書最新進展:本書正在進行第二次編校和排版,因體量龐大,最新預期調整為 2023 年 5 月,各位編輯老師們都非常努力地讓本書儘快與大家見面,非常感謝各位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
本書編譯委員會將以【吟遊工作室】的名義繼續以遊戲文化的傳播者為使命保持活動,我們目前也正在規劃新的圖書翻譯項目,如果您有想看的遊戲相關的英文圖書,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告知我們,謝謝。
官方網站:點擊跳轉
繁體版製作正式開始!繼續招募繁體版志願者:點擊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