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擱淺2》TGA 2022 預告片意象解讀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12-16 20:44:15 作者:Hshiki Language

新的旅程

2022 年 12 月 2 日,TGA 2022 開幕的前一週,小島秀夫在推特上發言:
“開始一段新的旅程”,並附上了一張神秘圖片。
船舵、吊橋、海怪?

船舵、吊橋、海怪?

島粉們炸了鍋,開始猜測是不是“大的要來了”。不出所料,一週後的 TGA 上果然公佈了《死亡擱淺2》的首支預告片,島哥哥還特意叮囑觀眾,預告片裡藏了很多信息。
僅憑一支四分鐘預告,去推測新作的具體設定不太現實。不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試著分析一下這支預告片本身想要表達什麼

航海與水的意象

作為預告片的高潮部分,巨大的浮空船出現在山姆和芙拉吉爾面前。
小島還是忘不掉合金裝備

小島還是忘不掉合金裝備

雖然不知道艦船的具體用途,通過船上的大型起重裝置和小型防禦武器可以判斷,這艘船很可能還是搬運作業用的載具。
起重裝置和炮臺

起重裝置和炮臺

鏡頭劃過艦船側面的意圖非常明顯,向玩家展示了二代將會出現的一些勢力組織。從船體上能夠找到小島在推特公佈的三個標誌。
載具側面的標誌

載具側面的標誌

三個標誌的造型分別是船舵吊橋海怪,接下來分析一下這些標誌都代表什麼。
船舵、吊橋、海怪

船舵、吊橋、海怪

第一個船舵符號是新組織 APAC 的標誌。標誌上的全稱是“Automated Public Assistance Company”,暫譯為“自動化公共援助公司”。通過預告片臺詞可知,APAC 可能已經取代初代的新美國 UCA(United Cities America)。
符號的中心部分由 APAC 四個字母拼成,原型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商會的徽章。VOC 是荷蘭語“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的首字母縮寫,A 代表阿姆斯特丹。
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商會年鑑(1794)

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商會年鑑(1794)

阿姆斯特丹可能是致敬開發《地平線》系列的索尼第一方工作室 Guerrilla Games,向小島工作室提供了遊戲引擎支持,這家荷蘭遊戲公司的總部就在阿姆斯特丹。
Guerrilla Games

Guerrilla Games

從歷史角度解讀,荷蘭東印度公司是近代歐洲向外擴張的主力之一。業務西至美洲,南至非洲好望角,東至東南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基督教世界對其他幾大洲的主動“連接”。
考慮到遊戲創作者是日本人,引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典故,也可能與日本江戶幕府拒絕與世界連接,長達二百年之久的閉關鎖國有關。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 1602 年,江戶幕府 1633 年頒佈了第一次鎖國令;公司解散於 1799 年,黑船 1853 年再次敲開了日本的國門。
DRAWBRIDGE

DRAWBRIDGE

第二個吊橋符號是新業務組織“DRAWBRIDGE”的標誌,Drawbridge 意為吊橋,對應一代的布里吉斯快遞和芙拉吉爾快遞。這個組織應該是山姆與芙拉吉爾合作後的新組織,其業務內容極有可能關係到二代的核心玩法變化。
標誌下方的文字是“DRAWBRIDGE”的理念,也是《死亡擱淺2》的主題之一。
Both stick and rope, to protect and connect. Together, for tomorrow. 棍棒與繩索並用,保護與連接 協力,為了未來
繩索和棍棒的概念出自日本作家安部公房,他對小島秀夫的創作理念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死亡擱淺》的開篇詞

《死亡擱淺》的開篇詞

小島秀夫在《死亡擱淺》初代的開篇直接引用了安部公房的小說《繩》:
繩索和棍棒,是人類最古老的工具。 棍棒驅趕危險,繩索留住美好。 它們是我們最初的朋友,也都由我們創造。 有人的地方,就有繩索和棍棒。
初代的主題是繩索和連接,但這個溫和的主題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動。根據標語所述,繩索對應連接,棍棒對應保護,這意味著二代的新立意和新核心玩法都會與保護有關。
那麼,小島秀夫對繩索與棍棒的新思考會是什麼?從意象層面分析,這個吊橋標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
新組織的名稱是“DRAWBRIDGE”,英文裡 Drawbridge 的狹義是指與護城河配合,保護城堡的吊拉橋
吊拉橋(Drawbridge)

吊拉橋(Drawbridge)

對吊拉橋來說,放下意味著連接和交流,收起則意味著保護和拒絕,對應了繩索與棍棒並存的企業標語。
雙開樣式

雙開樣式

而圖標裡吊橋則是現代的雙開樣式,更準確些的英文名稱是 Bascule bridge,即上開橋。上開橋是開啟橋的一種,由古典吊拉橋演變而成。
上開橋(Bascule bridge)

上開橋(Bascule bridge)

上開橋的主要用途不再是保護和拒絕,而是開通水路,讓船隻通行。放下時連通了陸路,收起時連通了水路,這也許暗示了二代將會改變連接的方式,或對連接的方向產生了分歧。
倫敦橋(London Bridge)

倫敦橋(London Bridge)

前作的布里吉斯與布橋嬰(Bridge Baby,簡稱“BB”)的設定,引用了倫敦橋(London Bridge)下面埋葬嬰兒祭品的典故。我認為新作的吊橋標誌,可能還埋了一個與前作相關的典故。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英國倫敦的塔橋(Tower Bridge)是一座典型的上開橋。作為倫敦地標建築之一,塔橋的上游不遠處,正是剛剛提到的倫敦橋,來倫敦觀光的遊客經常會把這兩座橋弄混,甚至你去搜索引擎裡搜索倫敦橋,也會顯示很多塔橋的圖片。
把兩個典故結合在一起,吊橋標誌可能暗示了新組織與布里吉斯快遞的關係,表面看起來很像,實質卻截然不同。或許同樣暗示了遊戲本身,《死亡擱淺2》是《死亡擱淺》的續作,但二者之間將會有很大區別。
第三個海怪符號應該是這艘浮空船的專屬標誌。從船體上的細節可知,船的名字是“DHV MAGELLAN”。DHV 可能是艦船型號的縮寫,麥哲倫(Magellan)則是船的專屬名。
DHV MAGELLAN

DHV MAGELLAN

麥哲倫出自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代表性人物費爾南多·德·麥哲倫
費爾南多·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費爾南多·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麥哲倫是葡萄牙人,他相信地圓說,向葡萄牙王室申請環球航行計劃卻遭到拒絕,然後被西班牙的查理五世賞識,得以實現環球航行的願望。眾所周知,西班牙後來成為近代歐洲開端的第一個橫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麥哲倫以人類首次環球航行而出名,不幸的是他在旅途中喪生,由其他船員繼承其遺志,把艦隊帶回歐洲,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的目標。
試圖在遊戲中表現航海的意象,為什麼選擇了麥哲倫而不是哥倫布?一個原因是初代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亡人的郵件裡已經提到過哥倫布和美國的名稱由來。
查閱了麥哲倫的生平後,我又找到了一些其他理由。麥哲倫死前發生了兩件與連接失敗有關的事情,可能會成為《死亡擱淺2》某些主題的原型。
第一件事發生在 1521 年 3 月,麥哲倫的艦隊來到了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島上土著對從未見過的外來者感到新奇,送給船員很多當地特產。但島民試圖爬進艦船,把一些東西帶回去的行為激怒了麥哲倫。麥哲倫帶著水手來到土著的村落,殺死七名島民,燒燬四十多間房屋,奪回了屬於自己的財產。他離開前還把這片島嶼命名為“強盜群島”,而麥哲倫登陸過的這座島,就是美國現在的海外領地關島
第二件事發生在離開關島一個多月之後,麥哲倫的艦隊抵達了今菲律賓的宿務島。他成功勸降當地國王歸順西班牙,並讓島民改信基督教。這些連接行為卻導致了群島的內亂,麥哲倫在登陸麥克坦島時,被當地島民活活打死,屍骨無存。
不難發現,這三個標誌具有一個共通意象,航海
  • 企業 APAC,對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擴張需求
  • 部門 DRAWBRIDGE,對應開通水路的業務職能
  • 艦船 MAGELLAN,對應麥哲倫的探險者身份
船體上還有兩個小細節也暗示了海洋的意象。起重裝置的吊臂上能看到一個寫著“LORN ROAMER ”(孤獨流浪者)的標誌,暫時不清楚這個標誌代表什麼。
LORN ROAMER XCV-5800

LORN ROAMER XCV-5800

二是吊橋標誌所在的船身具有類似魚鰓狀的動態設計。
動起來很像魚鰓

動起來很像魚鰓

不過這些意象並不一定代表遊戲實際內容會是乘船渡海,更像是象徵意義的表達。遊戲中會如何使用這些意象,預告片最後出現的一段話給出了提示。
我們應該連接嗎?

我們應該連接嗎?

對於“我們是否應該連接”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兩種解讀方式:
  • 連接者而言,連接是否對雙方都有好處?
  • 被連接者而言,是否應該拒絕不好的連接?
前者是指連接的潛在危害。可以用剛才提到的地理大發現時代來理解。
從十五世紀開始,歐洲基督教世界與世界其他角落進行更加主動的連接,也就是征服與擴張。這樣的連接為歐洲未來幾百年的強勢打下了基礎,直至今日,歐美文化依然掌握著整個世界的話語權。但在這一連接的過程中,也向其他文明送去苦難,甚至是滅頂之災,讓無數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銷聲匿跡。
落實到遊戲中,如果山姆等人遭遇了不願接受連接的群體,甚至是這些群體本身就存在其他形式的連接,那麼該如何對待,我認為是遊戲可能會出現的主題。
後者是指對連接程度和性質的質疑。遊戲預告裡出現了一批紅衣人,表現出明顯的宗教元素。
沙漠潛行的紅衣團體

沙漠潛行的紅衣團體

這些人信仰的神像具有類似亞美利的造型。
亞美利神像

亞美利神像

宗教的一個典型意象是過度連接,所以我認為預告中出現的這個具有宗教印象的組織,可能是用來表現這種過度且有害的連接
這讓我想到了小島秀夫在前作中曾引用的那部安部公房的小說《繩》。故事中的小女孩用繩子勒死了自己殘暴的父親,從繩索與棍棒的意象來說,她用繩索實現了棍棒的作用。
小島秀夫曾經公開過他在高中二年級時寫的《繩》讀後感,感謝範克里夫大尉老師在機核分享了這篇讀後感的譯文:
小島秀夫:《繩》(安部公房)讀後感
小島秀夫對這段劇情的解讀是小女孩用驅散危險的方式,實現了留住美好的目的。《死亡擱淺》一代故事的最後,我們也體會到繩索與棍棒的作用互換,用繩子驅散危險,用棍棒留住美好。
但這篇讀後感的後半段,小島又提出了另一種看法,那是一個他不喜歡的可怕結論。小女孩用繩子殺死父親,可能只是出於對一枚硬幣的需求,那麼繩子在這個故事裡就變成了惡的象徵。
山姆等人曾把彼此隔離的人們連接在一起,那麼當要面對前所未見的有害連接時,又該如何應對,這可能是新作將會出現的另外一個主題。
以上兩種解讀,實際上是對同一個問題的正反兩問。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連接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嗎?根據對近幾年世界形勢變化的觀察和思考,小島秀夫可能會在《死亡擱淺2》裡給出與前作不一樣的答案。

核心玩法變化的展望

我認為二代的玩法一定會有所變化,並體現在山姆和芙拉吉爾二人合作的新組織“DRAWBRIDGE”的業務內容上。結合現有信息,說一些我對玩法變化的推測。
小島秀夫有一檔個人電臺節目,名為“大腦構造(Brain Structure)”。
Brain Structure

Brain Structure

這裡要感謝翻譯這檔節目並在機核分享的 RemediosShio 老師,截止本文發表已完成了前 13 期的翻譯。
譯介丨小島秀夫播客 Brain Structure 大腦解構 #01 躍入小島監督的腦海!
TGA 當天,“大腦構造”電臺更新了第 15 期,“小島秀夫監督 x TGA 特別企劃《死亡擱淺》”。
#15 小島秀夫監督 x TGA 特別企劃《死亡擱淺》

#15 小島秀夫監督 x TGA 特別企劃《死亡擱淺》

小島秀夫在這期節目裡再次回憶起《死亡擱淺》的開發歷程,如何成立新公司,如何聚集豪華的明星陣容,以及如何與冰島的 Low Roar 相遇。
當暢談《死亡擱淺2》打算在前作的基礎上如何繼續創新時,小島提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創造一個新的遊戲系統,只有一部作品是不夠的。並表示他在創作《死亡擱淺》初代時,就已經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
由此我的腦中浮現了一個問題:小島秀夫想要創造的全新遊戲系統,指的是《死亡擱淺》的快遞玩法嗎?或者說,快遞玩法只是這個系統的一個子集?
歸納其性質,快遞的本質是讓指定物資在指定的起點和終點之間單向移動,即在一定規則要求下搬運物體。如果存在一個更宏觀的系統,那麼很有可能是以搬運物體為核心的遊戲系統,而快遞是這個系統的一種體現形式。搬運物體是人類最古老的行為之一,搬運的效率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生產力,從而影響人類的歷史。
新組織“DRAWBRIDGE”的理念是棍棒和繩索並用,保護和連接。這裡提到的保護,很明顯並非是指對快遞貨物的保護,因為我們已經在前作裡做過無數次類似行為。
我試著從方向感的角度去思考,快遞是把別人需要的物資送出去,這是一種向外的動作。而保護則是一種向內的動作,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與搬運物體有關,同時又向內的動作。
我想到的一個可能性是搜尋和救援,即根據委託找到目標物品,將其從複雜的危險環境中拯救出來。而二代新登場的私人企業 APAC,全稱是自動化公共援助公司,很可能具有類似的含義。
尋回蘊含著搶奪的意味,其中可能涉及所屬權一類的矛盾,因此這種行為將會比運輸更具衝突性。如果將尋找並運回物品作為第二套核心玩法,既不會與原有的快遞玩法發生矛盾,二者可以共享大部分基礎設定,又能為棍棒與繩索賦予另一層新的含義。
這只是我的一點簡單想法,新作是否會向這個方向發展,還需要等待未來新預告片的驗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小島秀夫絕對不會將戰鬥作為新作的核心玩法,這與他一直堅持的理念不符。至於為何如此,這就是另一個可以長篇大論的話題了。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