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是与《逆行人生》同期上映,题材相对重合的现实主义影片。当时排片量非常之少,没几天就下档了。因此当时还有许多阴谋论产生,比如《逆行人生》片方花钱打压,让影院不给《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排片之类的说法。后来《逆行人生》口碑没有达到预期,马上又有这两部电影,质量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说法。《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立刻被捧成神作。我很怀疑说这些话的人,到底有几个真正看过。
这两部影片都是反应“外卖行业”的电影,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为什么不好拍。因为距离大众的生活太近,稍微有些夸大或失真的改编,立刻就会引发广泛的讨论与批评。《逆行人生》口碑就是这样翻车的。而反观这部《希望的一天》,就总体影片的质量来看,确实比《逆行人生》触及的问题更加深刻,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果《逆行人生》能到及格的6分,这部影片大概是7.5分左右的水平,但远没有达到神作的标准。
《希望的一天》全片采用了半纪实和胶片拍摄的方法,营造出了临场感与真实感。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bbc滤镜”的意思。这不重要,只是一种意思的正反表述而已。影片的男主角也经历了大厂裁员,与徐峥在《逆行人生》里的角色经历相似。但除此之外,本片更多把视角聚焦在男主与一位外卖骑手的车祸事件之上。从而引发了更为深刻的表达。从“车祸事件”把影片探讨核心,转移到了外卖员与外卖公司的关系层面。切实的把矛头指向了大家最喜欢批判的“资本”上。这一点我在《逆行人生》的影评中也提到过,这是想把“外卖题材”拍的深刻的路径之一。但显然吃力不讨好。《逆行人生》的核心表达是底层外卖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最终都能迎来好生活的正能量表述。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拍法。而当你把矛头指向外卖公司,即资本的时候。这种表达就会变得步履维艰。除了客观的法律风险之外,各种人性与利益的纠葛,会使影片的思考产生一定深度。但同时创作者本身的立场问题,就会浮出台面。你很难做到真正完全的站在哪一方,因为无论你站在哪一方,注定都是片面的。公司永远有公司的立场,外卖员永远有外卖员的难处。双方也永远是互相利用,又互相博弈的状态。“公司制度”天然就带有剥削性质,我们只能通过法律法规去约束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永远无法根除他。因为那样有违客观规律。
这部影片正面提出了“外卖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十分值得肯定。但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以及个别演员的演技,很难说出色。显然拍摄预算也没有《逆行人生》多。我们切不要片面的指责这部影片垃圾,那部影片神作。全国大几千万的外卖员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那么能反映他们生存状态的文艺作品,都应该值得被鼓励。因为能有人替这个群体发声,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儿。
最后谈一点,“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这个名称,你也可以说它正能量,同样你也可以说它是反讽。就像文艺作品的批评,永远没有绝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