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疊甲,只是基於ck3東方王朝mod1161車書萬里劇本的遊戲過程自己編的,如和歷史衝突純屬巧合)
1161,南宋紹興三十一年,此時距離岳飛去世已經經過二十年,此時仍是宋高宗趙構臨朝稱制。雖然南宋與金國之間大抵保持了和平,然而中原腹地的大宋移民卻長期遭受金朝壓迫。終於,1161年 完顏迪古乃引大軍南下攻宋,沿途強徵賦稅燒殺搶掠無惡不做,終引得中原民變,以耿京、王有直為首十幾股農民起義相繼起事,就在這一背景下我們的桓溫(桓大司馬)登上歷史舞臺。
桓溫,本為濟州附近地主家一無名小卒,但小時候村裡就曾有能人異士,稱其骨骼驚奇,必成大業,又言其前世為東晉大司馬,南郡公。桓溫天生聰慧,膂力過人,喜讀兵書,本來應該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從軍衛國的幻想中度過平庸的一生,然而金兵的到來改變了一切,桓溫一村因不願繳納供奉和奴僕而慘遭毒手,唯有年少的桓溫因外出打獵逃過一劫,為報大仇他依然決然選擇投奔此時正如火如荼的耿京義軍抗擊韃虜。
耿京帳下能人眾多,更屢次擊敗金國大軍,在這過程中,桓溫也與耿京的節度副使辛棄疾結為好友,兩人素有匡扶大宋驅逐韃虜之志,可謂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見如故,桓溫將自己的次女嫁給辛棄疾三子,約為親家。

然而好景不長,各路義軍各自為戰不能團結一致,導致各農民起義軍相繼被鎮壓,而耿京也被叛徒所殺。眼見各義軍潰散,桓溫與辛棄疾兩人不願放棄抗金大業,辛棄疾選擇南投大宋,而桓溫深知南宋腐朽偏安,若無影響力恐怕難以得到重用,於是選擇留在中原繼續遊擊騷擾金軍,逐漸組建起一直三千餘人的精銳,最終趕走割據鄧州一代的流民帥李雄,佔據鄧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隨後桓溫感到時機成熟,選擇歸順大宋,成為抗擊金國入侵的第一線,被封為鄧州兵馬總管,而辛棄疾雖有名氣與才華,然而宋高宗趙構素無北伐之志,僅將其與著名主戰派陸游一同派駐廣東,雖封為轉運使之職,卻遠離抗金前線,空有才華無法施展。


此時北方形式風雲變幻,完顏迪古乃本就得位不正本次強行南下又勞民傷財損兵折將,最終引發兵變,完顏迪古乃被殺,金國汗位被遼東王完顏烏祿奪取,而完顏迪古乃殘部則擁立其子,6歲的完顏斡本割據中原。敵軍內亂,幼主臨朝,此時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之前被冷落的廣東轉運使辛棄疾,京西南路安撫使劉澤等紛紛上書請求北伐,桓溫也積極備戰,準備克復中原,然而宋高宗趙構卻無視群臣激憤,聽信福建轉運使李張淵等言與金朝媾和,約定雙方仍以紹興和議所定為界,南宋繼續向大金稱臣。此舉直接引發包括淮南大都督葉團,淮西公張淵,湖北馬步軍總管姚嶽的不滿,各大臣紛紛上書譴責此舉,民間也是民意洶洶,最終宋高宗趙構不得不選擇退位,讓位給自己的庶長子趙慶祖,改元景隆
雖稱禪讓,但新皇帝安於現狀且誠實,朝政仍由太上皇趙構與主和派主導,朝政仍然動盪,這也導致南宋就這樣再一次錯過北伐良機。至此,桓溫徹底明白,北伐真正的阻礙不在金人,而在朝廷內部,要想真正實現北伐大業,必要先整肅朝綱,要先讓自己有能力做對的事,再去做對的事。於是他散盡家財,通過向皇帝進獻美女與賄賂主和派當權者的方式取得支持,之後誣陷自己的上司京西南路安撫使劉澤妄圖行廢立之事,勾結金人,朝廷早已被桓溫打點好,立刻罷免劉澤,並廢除京西南路,改稱襄陽路,由桓溫擔任襄陽路馬步軍都總管。面對襄陽馬步軍總管的職位,桓溫不由得深思,在他眼中的,不只有都總管的御座,更是北方熊熊燃燒的山河。
此時小皇帝每天荒淫無道,肆意揮霍,趙構幕後操縱更讓朝廷混亂,對比之下,趙構嫡子生的威武高大,英明睿智,頗具英武之風。見此情景,大臣們有了廢趙慶祖而立趙構嫡子趙項的想法,見此情形桓溫將自己長女桓菊仙嫁給趙項,並擁立趙項為帝,趙慶祖本就膽小且安於現狀,趙構更是無擔與朝野上下抗衡,而主和派們見此情形也紛紛見風使舵要求小皇帝退位,於是公元1185年,趙項登基,改元天聖,立桓菊仙為皇后。新皇登基,立刻任命自己的岳父兼襄陽馬步軍都總管為樞密使,北伐軍主帥,並啟用廣東轉運使辛棄疾為副帥,江南西路安撫使羅鵬舉保障後勤,開啟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桓溫已準備數年,又兼桓溫辛棄疾等人素有將帥之材,北伐大軍與金軍戰於唐州,汝州等地,最終於洛陽附近大破金軍,以5000人左右的損失擊潰金軍50000餘人,斬首18000人,是為“洛陽大捷”,一舉收復京西北道以及洛陽鄭州等重鎮,兵鋒直指開封。
此時,北伐形式一片大好,朝廷內部卻又動盪不安,北伐派權勢卻引發朝中主和派不安,多次進言詆譭桓溫等北伐將領,更嚴其有不臣之心。趙項雖素知北伐諸將忠義,然人言可畏,不免生出懷疑,迫於壓力罷免羅鵬舉並任用主和派李知正為江西安撫使,連發十二道金牌下令北伐軍班師並撤除桓溫樞密使之職,致使北伐功虧一簣。桓溫聞此向辛棄疾詢問對策,辛棄疾一向忠於朝廷,提出按照聖旨班師回朝,況且北伐後勤已被主和派控制,北伐實難繼續,桓溫則擔心皇帝與朝廷卸磨殺驢,並坦言“君不見嶽元帥乎?”,並言及發兵清君側一事,辛棄疾聞此義正言辭,說我等世受皇恩,怎能行僭越之事,最終雙方不歡而散。
桓溫回到襄陽後當即上書稱李知正等人乃奸佞之臣,懇請皇帝罷免諸主和之臣,李知正等恐懼桓溫權勢,先發制人發動叛亂,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要求皇帝誅殺桓溫辛棄疾等人,然而趙項對於主和派早有不滿,更不齒其父趙構行為,當即下詔桓溫等諸軍勤王,叛軍雖聲勢浩大,又怎麼是久經戰陣的邊軍與辛棄疾、桓溫等大將的對手?不出一年,叛亂即被徹底平定,自此辛棄疾勤王有功,封淮南制置使,節制淮南淮西兩軍,桓溫則加封樞密使,樊城郡公,二人共掌長江防線。
天聖十年,距離上次北伐已過五年,割據中原的完顏斡本忙於西夏戰事,而金汗完顏烏祿則疲於對抗蒙古諸部南侵,北伐良機再現。恰逢皇后桓菊仙誕下皇子,藉此機會桓溫上疏請求再次北伐,皇帝封桓溫為三軍都指揮使,與淮南制置使,刑部尚書辛棄疾一同開啟第二次北伐。
大軍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而金國諸勢力深感威脅,中原完顏斡本竟與完顏烏祿聯合共發7萬大軍抵抗北伐,完顏斡本帶領諸軍自潼關東歸而完顏烏祿則從河北跨黃河南下。然而中原軍民同仇敵愾,桓溫依靠其訓練的神臂弩,忠勇營等新軍於潼關大敗倉促東歸的完顏斡本,完顏斡本倉皇逃竄,元帥齊王完顏忽魯被陣斬,完顏斡本與建雄王完顏桓端等人則隻身逃脫,三萬餘人全軍覆沒。而辛棄疾帶領的淮南軍則沿黃河與完顏烏祿相持,與戰勝的桓溫合兵一處在濮陽與金軍展開決戰,最終斬首20000餘,完顏烏祿倉促率軍北還,至此北伐幾成,開封順利收復。光復舊都,舉國歡慶,皇上龍顏大悅,加封桓溫為楚王,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假節鉞,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中原除山東,京西北等地幾乎全部收復。見此,桓溫不由得想到自己數十年前加入耿京時的志願: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只是北伐大業幾成,未來若真能驅逐金虜,自己有身為楚王之勢,又兼外戚之貴,這朝堂之上又會如何呢?若聖上當真忌憚楚王之勢削其權勢,自己又當何去何從呢?自己的密友與親家辛棄疾又會不會與自己站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