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叠甲,只是基于ck3东方王朝mod1161车书万里剧本的游戏过程自己编的,如和历史冲突纯属巧合)
1161,南宋绍兴三十一年,此时距离岳飞去世已经经过二十年,此时仍是宋高宗赵构临朝称制。虽然南宋与金国之间大抵保持了和平,然而中原腹地的大宋移民却长期遭受金朝压迫。终于,1161年 完颜迪古乃引大军南下攻宋,沿途强征赋税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终引得中原民变,以耿京、王有直为首十几股农民起义相继起事,就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桓温(桓大司马)登上历史舞台。
桓温,本为济州附近地主家一无名小卒,但小时候村里就曾有能人异士,称其骨骼惊奇,必成大业,又言其前世为东晋大司马,南郡公。桓温天生聪慧,膂力过人,喜读兵书,本来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从军卫国的幻想中度过平庸的一生,然而金兵的到来改变了一切,桓温一村因不愿缴纳供奉和奴仆而惨遭毒手,唯有年少的桓温因外出打猎逃过一劫,为报大仇他依然决然选择投奔此时正如火如荼的耿京义军抗击鞑虏。
耿京帐下能人众多,更屡次击败金国大军,在这过程中,桓温也与耿京的节度副使辛弃疾结为好友,两人素有匡扶大宋驱逐鞑虏之志,可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桓温将自己的次女嫁给辛弃疾三子,约为亲家。

然而好景不长,各路义军各自为战不能团结一致,导致各农民起义军相继被镇压,而耿京也被叛徒所杀。眼见各义军溃散,桓温与辛弃疾两人不愿放弃抗金大业,辛弃疾选择南投大宋,而桓温深知南宋腐朽偏安,若无影响力恐怕难以得到重用,于是选择留在中原继续游击骚扰金军,逐渐组建起一直三千余人的精锐,最终赶走割据邓州一代的流民帅李雄,占据邓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随后桓温感到时机成熟,选择归顺大宋,成为抗击金国入侵的第一线,被封为邓州兵马总管,而辛弃疾虽有名气与才华,然而宋高宗赵构素无北伐之志,仅将其与著名主战派陆游一同派驻广东,虽封为转运使之职,却远离抗金前线,空有才华无法施展。


此时北方形式风云变幻,完颜迪古乃本就得位不正本次强行南下又劳民伤财损兵折将,最终引发兵变,完颜迪古乃被杀,金国汗位被辽东王完颜乌禄夺取,而完颜迪古乃残部则拥立其子,6岁的完颜斡本割据中原。敌军内乱,幼主临朝,此时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之前被冷落的广东转运使辛弃疾,京西南路安抚使刘泽等纷纷上书请求北伐,桓温也积极备战,准备克复中原,然而宋高宗赵构却无视群臣激愤,听信福建转运使李张渊等言与金朝媾和,约定双方仍以绍兴和议所定为界,南宋继续向大金称臣。此举直接引发包括淮南大都督叶团,淮西公张渊,湖北马步军总管姚岳的不满,各大臣纷纷上书谴责此举,民间也是民意汹汹,最终宋高宗赵构不得不选择退位,让位给自己的庶长子赵庆祖,改元景隆
虽称禅让,但新皇帝安于现状且诚实,朝政仍由太上皇赵构与主和派主导,朝政仍然动荡,这也导致南宋就这样再一次错过北伐良机。至此,桓温彻底明白,北伐真正的阻碍不在金人,而在朝廷内部,要想真正实现北伐大业,必要先整肃朝纲,要先让自己有能力做对的事,再去做对的事。于是他散尽家财,通过向皇帝进献美女与贿赂主和派当权者的方式取得支持,之后诬陷自己的上司京西南路安抚使刘泽妄图行废立之事,勾结金人,朝廷早已被桓温打点好,立刻罢免刘泽,并废除京西南路,改称襄阳路,由桓温担任襄阳路马步军都总管。面对襄阳马步军总管的职位,桓温不由得深思,在他眼中的,不只有都总管的御座,更是北方熊熊燃烧的山河。
此时小皇帝每天荒淫无道,肆意挥霍,赵构幕后操纵更让朝廷混乱,对比之下,赵构嫡子生的威武高大,英明睿智,颇具英武之风。见此情景,大臣们有了废赵庆祖而立赵构嫡子赵项的想法,见此情形桓温将自己长女桓菊仙嫁给赵项,并拥立赵项为帝,赵庆祖本就胆小且安于现状,赵构更是无担与朝野上下抗衡,而主和派们见此情形也纷纷见风使舵要求小皇帝退位,于是公元1185年,赵项登基,改元天圣,立桓菊仙为皇后。新皇登基,立刻任命自己的岳父兼襄阳马步军都总管为枢密使,北伐军主帅,并启用广东转运使辛弃疾为副帅,江南西路安抚使罗鹏举保障后勤,开启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桓温已准备数年,又兼桓温辛弃疾等人素有将帅之材,北伐大军与金军战于唐州,汝州等地,最终于洛阳附近大破金军,以5000人左右的损失击溃金军50000余人,斩首18000人,是为“洛阳大捷”,一举收复京西北道以及洛阳郑州等重镇,兵锋直指开封。
此时,北伐形式一片大好,朝廷内部却又动荡不安,北伐派权势却引发朝中主和派不安,多次进言诋毁桓温等北伐将领,更严其有不臣之心。赵项虽素知北伐诸将忠义,然人言可畏,不免生出怀疑,迫于压力罢免罗鹏举并任用主和派李知正为江西安抚使,连发十二道金牌下令北伐军班师并撤除桓温枢密使之职,致使北伐功亏一篑。桓温闻此向辛弃疾询问对策,辛弃疾一向忠于朝廷,提出按照圣旨班师回朝,况且北伐后勤已被主和派控制,北伐实难继续,桓温则担心皇帝与朝廷卸磨杀驴,并坦言“君不见岳元帅乎?”,并言及发兵清君侧一事,辛弃疾闻此义正言辞,说我等世受皇恩,怎能行僭越之事,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桓温回到襄阳后当即上书称李知正等人乃奸佞之臣,恳请皇帝罢免诸主和之臣,李知正等恐惧桓温权势,先发制人发动叛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要求皇帝诛杀桓温辛弃疾等人,然而赵项对于主和派早有不满,更不齿其父赵构行为,当即下诏桓温等诸军勤王,叛军虽声势浩大,又怎么是久经战阵的边军与辛弃疾、桓温等大将的对手?不出一年,叛乱即被彻底平定,自此辛弃疾勤王有功,封淮南制置使,节制淮南淮西两军,桓温则加封枢密使,樊城郡公,二人共掌长江防线。
天圣十年,距离上次北伐已过五年,割据中原的完颜斡本忙于西夏战事,而金汗完颜乌禄则疲于对抗蒙古诸部南侵,北伐良机再现。恰逢皇后桓菊仙诞下皇子,借此机会桓温上疏请求再次北伐,皇帝封桓温为三军都指挥使,与淮南制置使,刑部尚书辛弃疾一同开启第二次北伐。
大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而金国诸势力深感威胁,中原完颜斡本竟与完颜乌禄联合共发7万大军抵抗北伐,完颜斡本带领诸军自潼关东归而完颜乌禄则从河北跨黄河南下。然而中原军民同仇敌忾,桓温依靠其训练的神臂弩,忠勇营等新军于潼关大败仓促东归的完颜斡本,完颜斡本仓皇逃窜,元帅齐王完颜忽鲁被阵斩,完颜斡本与建雄王完颜桓端等人则只身逃脱,三万余人全军覆没。而辛弃疾带领的淮南军则沿黄河与完颜乌禄相持,与战胜的桓温合兵一处在濮阳与金军展开决战,最终斩首20000余,完颜乌禄仓促率军北还,至此北伐几成,开封顺利收复。光复旧都,举国欢庆,皇上龙颜大悦,加封桓温为楚王,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假节钺,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中原除山东,京西北等地几乎全部收复。见此,桓温不由得想到自己数十年前加入耿京时的志愿: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只是北伐大业几成,未来若真能驱逐金虏,自己有身为楚王之势,又兼外戚之贵,这朝堂之上又会如何呢?若圣上当真忌惮楚王之势削其权势,自己又当何去何从呢?自己的密友与亲家辛弃疾又会不会与自己站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