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原神放出了一個重量級PV《冬夜愚戲》。有多重量級呢?不單是短短几個小時衝上熱度榜一,我還敢在此大膽預言一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對原神世界觀的考據和研究都繞不開這一PV。因為這是原神目前唯二冠以《原神·提瓦特篇》前綴的視頻——上一個這樣的PV,叫《足跡》。
《足跡》是劇情的大總覽,告訴了我們提瓦特篇所有主線章節的主題和風格,我們可以在裡面看到整個原神故事的諾斯替大綱結構 ;《冬夜愚戲》則大概是一個剖面,藉助我們2.x版本看到的散兵和3.x版本將看到的博士等主線中負責搞事的愚人眾視角,揭開了不同於戴因斯雷布的另一面靈知。

神之心、天理、異鄉人、塵世七執政(Archons)、提瓦特(Teyvat,希伯來語拉丁轉寫的“方舟”)、虛假的星空……太多太多世界觀設定直接取自古典諾斯替神話的各個部分 ,甚至包括整個主線劇情的大綱和主旨——但是有一個重要區別,古典諾斯替是消極厭世的,而原神的主題顯然沒這麼悲觀,畢竟技術宅還是要拯救世界的,所以原神雖然披著古典諾斯替的皮,講的卻是現代靈知主義對人類存在意義的積極回應 ——天理殘暴,秩序冷酷,民不聊生,咋辦?舉起反旗,推翻舊世界,拯救自己,創造屬於人類的嶄新未來!
一、神之靈知:神之心與神之眼幻象的本質
這一目標也正是愚人眾凝聚在至冬女皇身邊的原因——他們要推翻天理。







這或許就是許多人的神之眼並不稱心如意的原因。它雖不如邪眼一般造成直接的痛苦,但很可能帶來的是更深刻和長久的惡毒欺瞞。稻妻對神之眼的收繳,反倒是激發了屬於人類夢想與願望的力量——這就讓神之眼的本質變得更加可疑了。
散兵對這種“神之目光”的征服,大概率並不是指他拿了什麼神之眼這種小事,而是更為根本地從天理的監視下逃離——這應該就是博士的回答能說服隊長的理由,散兵雖然並未歸隊,但依然奮鬥在愚人眾對抗天理的大業上,所以隊長才不再追問而是默許了他們的舉動。
於是散兵得以繼續去尋找屬於他的真心。其實這樣的經歷有些像我們,同樣是失去了原有的東西,才踏上一條荊棘遍佈的認識世界之旅途。不同的是,我們作為異鄉人,原有的靈知與力量更強大 ,能借此使用的元素也更多,所以失去得也更多,要找回自己的妹妹、尋回過去的靈知、獲取屬於自己的“神之心”的見證旅途也就更加漫漫無期。
二、國際象棋:七神體系的善惡二元論鬥爭
我們知曉了旅途的終點,踏上了旅途,那麼前方將是怎樣的挑戰?這或許能從神之心的外觀略窺一二。


這是否說明我們要面對的七神都某種程度上對應他們各自神之心棋子所屬的象徵呢?還不好說。在瑣羅亞斯德神話衍化的諾斯替神話體系中,國際象棋的棋子體系並不能被嚴格地代入進去,就像七神面對國際象棋的六種棋子一樣,總是有地方對不上的,所以只能在黑與白的大方向上討論這個問題。

愚人眾既繼承坎瑞亞的技術,又繼承了坎瑞亞反抗天理的目標,甚至還接收了坎瑞亞的遺民——嗯,某種意義上,至冬國算半個坎瑞亞了。可他們卻總是跟我們站在對立面,同源的力量相互廝殺,真可謂是經典諾斯替二元論。
三、燃燒世界:從須彌的樹到提瓦特的破殼
要抵達旅途的終點,不僅僅需要個人的完成,更需要世界的完成 。




結論:賢者為智慧所困,而愚者為智慧所迷
《冬夜愚戲》作為一個切片告訴了我們許多《足跡》中不曾有的世界觀設定與主線劇情細節,當然大體上還是沒有偏離我之前的解讀和預測 。我們明白了旅途為何而啟,又將在何處終,但需要見證的過程依然滿是未知與期待——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神之心”?我們有好幾年的時間來慢慢回答這個問題。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是幕間PV,《冬夜愚戲》的作用肯定不止在於大世界觀的補充,還在於對短期內容的預告。從開頭的丑角批判須彌賢者,到結尾的博士燃燒須彌巨木,還有中間那暗喻著須彌背景設定原型的瑣羅亞斯德教象徵棋盤——無處是須彌,卻又處處是須彌。就連須彌主題的“智慧”,也在“靈知”的相關討論中得到了分明地彰顯。奈何愚人眾似乎也沒悟到靈知的真諦,他們批判須彌的賢者看不到愚行背後的道義,只敢在神明信仰的絢爛光輝下顫顫巍巍地追求毫無神聖可言的知識,但愚人眾自己呢?“對於這盤棋局來說,「將殺」並非是終點。”可趕盡殺絕,攫取所有的權柄與靈知,這種貪婪無謀的行為顯然有違“神聖知識”的要旨,上一個在諾斯替神話裡這麼幹的已經被他媽打進深淵裡了 。
只能說,最終大概還得是我們來收拾殘局,還得是老老實實走完漫長見證之旅的我們對神聖、真相與世界的把握更為深刻。到了那一刻,“只要不失去你的崇高,整個世界都會為你敞開。”
參考
[1] 銀髮三千雪滿頭. 諾斯替原學初探[EB/OL]. (2022.02.05). [2022.07.1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232107
[2] 語頌源. 日本女性向雜誌「PASH」採訪原神開發者[EB/OL]. (2021.04.09). [2022.07.1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739818
[3] 約納斯, 張新樟. 諾斯替宗教: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M]. 上海三聯書店, 2006.
[4] 張新樟. "諾斯"與拯救:古代諾斯替主義的神話哲學與精神修煉[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
[5] 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全集[M].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9.
[6] 托馬斯・阿奎那, 段德智. 神學大全:論人[M]. 商務印書館, 2013.
[7] 段德智. 萊布尼茨語言哲學的理性主義實質及其歷史地位研究[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3(5):10.
[8] 銀髮三千雪滿頭. 米哈遊的永恆哲學: 從天理、雷神與奧托到存在、自由與必然[EB/OL]. (2022.02.15). [2022.07.1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y1X7NY
[9] 銀髮三千雪滿頭. 元素神學:原神7.0版本以後會講什麼?[EB/OL]. (2022.03.12). [2022.07.1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Z4y1r7Na
[10] 芮夫廖世德. 榮格與鍊金術 : Jung and the alchemical imagination[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11] James A. Kelhoffer. Basilides’s Gospel and Exegetica[C]// North American Patrist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2002.
[12] 榮格. 紅書[M].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
[13] Abraham P. Bos. Basilides as an Aristotelianizing Gnostic[J]. Vigiliae Christianae, 2000, 20(1):44-60.
[14] 約安·P.庫里亞諾. 西方二元靈知論:歷史與神話[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