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失控玩家》(Free Guy)是一部成功的爆米花電影。該片成功揉雜了眾多熟悉的流行元素,譬如《頭號玩家》、《楚門的世界》、漫威系列、《GTA》等,將平民反抗資本巨鱷的經典故事不落俗套地講訴出來。但無論在創新方面,還是思想層面,本片都經不住細究。當然有人會說,對一部爆米花電影不能苛求更多,但本片作為一個敘事模型依然具有分析意義。
全片大意是,主人翁 Guy 經歷自我覺醒,意識到自己是屠殺遊戲裡的NPC,幫助女神拯救遊戲世界,拿到壞人剽竊的證據,最後帶領所有NPC,遷移到自由和平的新遊戲,和好基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似閤家歡的結局背後,是超人主角的愛情悲劇。
遊戲裡的Guy有著開掛不掉線的超能力和AI算法賦予的自由意識,被寄予了拯救世界的重任,也就是好萊塢電影裡常見的超級英雄。當壞人倒下,玩家和NPC被遷移到和平安寧的新遊戲,歷經覺醒的超級英雄卻稱自己是另一男主開發者寫給女神的情書。Free Guy由此喪失愛的主體性和超能力,淪為人類的工具。
無怪有觀眾留言:“大部分人都為現實裡的男女主而感動,只有我為Guy難過。”
現實和虛擬的隔膜依然難以打破。本片對人主體性的再次確認,忽略現實世界的複雜變化和岌岌可危,使其本身成為一個不接地氣的數字童話。
01 《失控玩家》的最大BUG
Free Guy,中文翻譯為《失控玩家》,也許是為了借噱前作《頭號玩家》,但其實譯名是不夠準確的。
Free Guy 第一重意為主角Guy的覺醒之路,第二重意義結合 Guy 本身意思(小子、傢伙),也可指代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發現。Guy 最好的朋友 Buddy(好友、老兄),也是一類泛稱,指的是朋友關係。
中文名《失控玩家》則只強調了遊戲的一面,並不明顯具備普世性。
電影的顯性故事即主人公 Guy 號召帶領自由之城的所有 NPC 取得勝利,幫女神 Millie 拿到關鍵現實證據,擊垮反派——遊戲公司老闆安託萬,帶領所有NPC和玩家,遷移到真正自由的新遊戲裡。
而 B 面故事則是 Guy 作為遊戲 NPC的覺醒之路。主角因愛情被喚醒 AI 意識,察覺自己並不實際存在而陷入迷茫,最後在朋友點撥下找到人生的意義,即活在當下。而現實中的搭檔 Millie 和 Keys也在 Guy 的點撥和蟬讓下,在一起了。
“世界是否真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現在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現在是快樂和享受的,這最重要的。”Buddy 如是說,由此男主心結解開,電影得以推進。
拋開了世界真實性的討論,本片企圖將電影、遊戲和現實拉平到一個維度來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快樂和享受是最重要的。
於是,在享受優先的前提下,全片幾乎沒有痛苦時刻,飛機轟炸、大炮射擊、不斷消逝的玻璃棧道,都是為滿足這一前提而被設計的。觀眾甚至無需動腦,電影就在各類彩蛋轟炸下結束了。
在無痛中,電影完成了從殺戮戰亂的競技遊戲《自由城》到和平安寧的《自由人生》的過渡,實現正義獲得勝利、反派咎由自取的過渡,從渾渾噩噩、虛無重複到發現人生真諦的過渡,從Unfree的NPC到Free Guy的過渡。最後,觀眾和主角一起徜徉在 Free 的海洋裡。
Free是有代價的,電影之外,觀眾付出了電影票,電影之內,Guy付出了常人所不及的無私。
電影最後,Guy 告訴 Millie ,自己只是另一位開發者 Keys寫給她的情書。Guy 被設定的偏好,都是當初 Keys 根據以女主為原型而設定的 AI 代碼,所以 Guy 和 Millie 才會那麼合拍,所以才會一見鍾情和喚醒意識。
Guy承認自己是傳情工具並放棄愛情,或許是因為他自我進化到新增了“識趣”這一情緒(愛是對方眼中獨一無二的自己,一旦不獨特,愛就不復存在),又或許只是編劇主創讓他這麼做的——因為分手時Guy並無表現出痛苦。
Guy承認自己是工具這一行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已經徹底否認了Free這一屬性,所以這是全片最大的BUG。Guy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Free過。他只會樂觀,或者只能樂觀,就像尼采口中的 Last man,除了“可憐的舒適”和“軟綿綿的幸福”之外,生命沒有任何抱負。
瑞安·雷諾茲飾演的銀行出納員Guy沒有牽絆,沒有宗教,沒有代際,甚至最後連職業身份也沒有了,所以他徹底Free了。
證實了第一重涵義,那第二重就被不言而喻地證偽了:Free Guy只能發生在遊戲裡,並且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並不具備普適性——所謂“活在當下”,只是一碗餿掉的雞湯罷了。
02 靠NPC拯救世界,人類失去了內生力
在非人為主角的科幻電影序列裡,可與《失控玩家》類比的對象並不是《頭號玩家》,而是《銀翼殺手2049》。
NPC人物 Guy 是幫女神拿到證據,解救世界是出於半自覺的,而複製人 K 則是尋找自己身世中,被動地接受了反抗任務。
K身上,人與非人的矛盾被放到最大,這恰恰是悲劇性所在,而Guy並不被寄予成為人或者超越人的使命,他僅僅存在於一個遊戲裡。
二者命運殊途同歸:替解救人類賣命奔波、衝鋒陷陣,只能淪為角落,並不享用最後果實。
自我覺醒——解救世界——抱得美人歸,這是好萊塢超級英雄的慣用套路。
Guy的不同之處在於缺了第三個步驟。《失控玩家》裡主角Guy因被AI算法覺醒、不掉線而具有超能力,被寄予解救世界的重任。其中,人類作為輔助角色,搭橋、連接直播、構建新遊戲,而 Guy 主導瞭解救過程。
至結尾,Guy主動放棄並且承認自己的工具屬性,回到了自我覺醒前,對人類不再構成威脅。
從《失控玩家》、《銀翼殺手》、《她》,還是石黑一雄的新作《克拉拉與太陽》,無一例外地把人的解救者交予NPC或者人造人。這一不無悲觀的設定背後,說明人已經失去了向內敘事或自我修復的能力。
人沒有自我解救的能力,將希望和風險交給非人,卻不使之擁有人的情感和戰爭成果,這就是電影主創或者人本身的便佞狡黠之處。
03 好萊塢的自我意淫
《失控玩家》是一部不用費腦、不用調動感情、不用瞭解背景就能享受的電影。只要付出票價和時間,即便你不玩遊戲、沒看過電影,也能毫不費力融入影院笑聲裡。這是一部時長 115 分鐘的抖音視頻。
電影耗費1.25億美元,充斥著各類來自遊戲和電影的流行符號,星戰、漫威、街遊、大逃殺……就像一個週末大巴扎,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看這類電影最不需要的就是腦子,因為一動腦你就發現,就像電影裡自由城水泥地板下的藍天白雲一樣,全片就是一個不著實地的空中樓閣。就像最後給出的答案《自由人生》,全員不事生產,很快被棄之如敝的“自由”。
《失控玩家》全力擁抱了電影的娛樂性,罔顧藝術性,在全民娛樂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好萊塢黃金時代二者兼顧的時代一去不返。電影成為一個徒有奇觀的文化產品。
“最後一分鐘營救”高潮時刻,鐵道邊的印度貧民窟,中餐館擁擠的黃種人……全世界都在關注男主Guy是否能跨過那座代碼鑄就的穿越之橋。
而這背後,不過是好萊塢的自我意淫。且不論有沒有這樣一款現象級遊戲誕生,即便有,其把玩家當作白痴的設定,也會迅速薅光遊戲公司。
《失控玩家》的隱藏代碼,《頭號玩家》賽車倒著開,如果發生在真實世界怕不是在一天之內就會被玩家破解掉。
所以不過是好萊塢的一廂情願和自我沉醉。看不見世界正在分裂、被流媒體衝擊的事實,製造一種現實和邏輯裡都不復存在的假定性情景。電影主創不會看不見這一設定背後的荒謬,之所以明知故犯,恐怕是為了兼顧全球影市票房。
而《頭號玩家》和《失控玩家》在結尾都試圖給出一種政治正確的解釋:要做現充,只有現實中的愛才是最重要。前者讓遊戲在週二週四停機維護,後者讓玩家和NPC生活在烏托邦桃花源裡,彷彿競技性遊戲不再是人類的最愛,人的天性是安逸祥和而不是鬥爭攀比。
現實就像反派安託萬說的“數據、數據、數據”一樣,遊戲和電影無一避免都要把數據作為第一考量。為了求最大公約數,《失控玩家》就要力圖攬括其中所有流行的消費符號,在幾十秒就出現一次的笑點中釋放。
這些被稱為彩蛋的符號是碎片而割裂的,並不能達到疊加效應,於是,影片就成為一種視覺和符號的奇觀,一旦抽調孱弱的劇情主線,就立馬潰不成軍。
事實上,不止好萊塢,傳統的藝術形式,面對衝擊,不可避免走向潰敗中。
衰落的成因在於生產的容易和不願勞作的懶惰,在於高雅藝術的過量和對怪誕事物的喜愛。 ——伏爾泰(1748年)
就像《從黎明到衰落》裡寫到的那樣:在一個人與人之間互不關心,毫無禮貌的世界中,疲於奔命的人一有需求就馬上滿足,似乎是通過自我嬌慣來酬勞自己。這種耽溺其實不過是解放的習慣的延伸。許多遏制和妨礙著慾望的東西都已清除,新法律和新準則掃清了法律和準則方面的障礙,有科學為後援的技術去除了自然的障礙。放任寬容實際上源自福利的成果和一按按鈕即可坐享其成的力量。
《失控玩家》最後,戀人和朋友都穿過車流,來到路中央,一邊擁抱,一邊面臨隨時被撞的可能。豈不是當下人的隱喻,愛情和友情都要闖過信息洪流相見,面對隨時衝散的風險。這或許是全片最值得深思的彩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