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真正的悲劇在於……華倫斯坦如同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克托爾一般,一次次力挽狂瀾拯救了帝國。———————《三十年戰爭史》
他,是帝國的一把利劍,在三十年戰爭中大放光彩,與新教陣營中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並稱三十年戰爭中的雙雄。他就是僱傭兵戰術之王,帝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大元帥,蝗蟲將軍————————華倫斯坦

華倫斯坦
帝國元帥的伊始
誰能想到,日後叱吒風雲的將軍,在最初是如此的落魄。華倫斯坦出生在波希米亞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中,更加不幸的是其在12歲就失去了雙親,這使得小華倫斯坦的生活雪上加霜。
1604年,華倫斯坦隨著神聖羅馬帝國轄下的波希米亞分遣隊,參與了哈布斯堡王朝鎮壓匈牙利波斯坎起義。1606年6月,他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為摩拉維亞軍隊上校,秋天,華倫斯坦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的侍從。華倫斯坦此時已與帝國的命運相綁定,同時為了進入帝國的核心權利層,華倫斯坦該信天主教。同時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華倫斯坦於1609年與捷克一位富有的寡婦結婚,一躍成為大地主,為日後的崛起打下基礎。
傳奇生涯的開始
1618年不堪忍受哈布斯堡王朝民族壓迫的波西米亞人民在布拉格舉起義旗,三十年戰爭從此開始。華倫斯坦立即參加了對捷克起義的鎮壓,在白山戰役大敗敵軍。通過對波希米亞人的鎮壓戰爭,華倫斯坦在財富與名氣上收穫巨大,一方面,華倫斯坦收回了被佔領的祖宅,並將許多土地佔為己有,因此戰而不斷增長的財富和威望吸引了許多僱傭兵加入他的隊伍,另一方面皇帝斐迪南二世表現出了對華倫斯坦的依賴 華倫斯坦受封弗裡德蘭公爵。華倫斯坦通過掠奪的這些資源,打造了一支裝備精良的私家軍,這成為了華倫斯坦然後平步青雲的資本,也為他的結局埋下了禍根。

志得意滿的華倫斯坦
1625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領丹麥軍隊攻入德國,三十年戰爭第二階段開始。皇帝斐迪南二世來不及為波西米亞的徹底臣服而慶祝,因為北部複雜的局勢讓他十分頭疼。眾多的敵人,急需恢復元氣的波西米亞地區,流動的新教叛軍以及如何處理德國北部和中部的新教讓德皇寢食難安,這時候,華倫斯坦這種帥才便是“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出於制衡國內貴族的需要,以及滿足實現征服北部諸邦,統一德意志的戰略雄心,皇帝將北部戰區的統帥權交給華倫斯坦,這個耀眼的將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1625年華倫斯坦駐軍馬格德堡,進而轉戰上匈牙利。克里斯蒂安四世計劃兵分兩路,由他手下兩位經驗豐富的將軍曼斯菲爾德與布魯斯維克帶領。
德紹橋戰役,由於配合良好,華倫斯坦及時趕到並從側翼突入,使得曼斯菲爾德大敗,在潰散時損失大量兵力。損失了近一半的兵力的曼斯菲爾德無力再戰,德紹橋戰役,華倫斯坦取得勝利。
而在魯特爾戰場,布魯斯維克被老將蒂力穩紮穩打的戰術死死咬住,老將蒂力開始反擊,並配合在另一線取勝的華倫斯坦,將布魯斯維克的陣線撕成了兩半,丹軍大敗。
至此,華倫斯坦與蒂利伯爵合作成功擊退丹麥入侵,收復了德意志西北領土,華倫斯坦獲封梅克倫堡公爵和“波羅的海大元帥”稱號,名望大漲。 1629年5月22日,德丹雙方在波羅的海港口城市呂貝克簽署了《呂貝克和約》,華倫斯坦代表皇帝參加和會。按照和約規定,丹麥王國拿回戰前所有領土,放棄對所有德意志北部主教區的領土要求,解除與德意志北部諸侯國的同盟關係,丹麥王國從此不得再幹預帝國事務,德意志北部的邊境危機驟解。
1630年,三十年戰爭雙雄的另一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介入戰爭。1631年9月,帝國軍隊在布萊登菲爾德會戰中失敗,德意志北部陷入瑞典國王之手,古斯塔夫·阿道夫隨即進攻德意志南部,並在很短的時間裡接近了奧地利邊境,老將蒂力戰死,巴伐利亞全境淪陷,此時的德意志全境陷入危險之中。之前因主張加強皇權而被貴族封臣們彈劾而停止的華倫斯坦再次復出並指揮帝國軍,華倫斯坦積極用計謀分化瑞典與薩克森的關係,同時爭取到了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軍事力量。在第一戰紐倫堡會戰華倫斯坦與古斯塔夫首次交鋒,此戰以古斯塔夫撤退告終。而11月6日的呂岑會戰中,華倫斯坦雖戰敗但卻擊斃了古斯塔夫二世,達成重創瑞典軍的目的。

三十年戰爭

古斯塔夫二世

過剛易折
古斯塔夫·阿道夫死後,華倫斯坦認為和平談判的機會到了,於是向皇帝提出和平談判建議,但此舉遭到了國內天主教勢力的反對,華倫斯坦對此感到不滿,而一場場的勝利以及手握重兵所帶來的傲氣,使得華倫斯坦做出了以自己一人促成和平的行為。1633年1月,華倫斯坦重新開始與捷克和薩克森的秘密會談,同時派心腹特使去與瑞典人、法國人會談。同年,瑞典再次進犯,而華倫斯坦卻依舊按兵不動,儘管皇帝已多次下令。或許這是華倫斯坦在宣誓自己的重要性,但是現在的他在德皇眼中已經死了,現在只不過是逐漸死亡的過程罷了。
1634年1月11日華倫斯坦在比爾森召開了一個老軍官會議,會上,他要求他們宣誓誓死效忠於他,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維也納。我們或許可以想象一下德皇看到這個密報時的表情,戲謔,慍怒,難以置信於如此帥才在政治上如此遲鈍低能。皇帝據此認為華倫斯坦已公開叛變,於是,1月24日,帝國頒佈命令,解除華倫斯坦的職務,大赦全體軍官,唯有華倫斯坦的幾個親信軍官除外。2月25日,華倫斯坦在臥室被幾個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士兵刺死。
一代將星就此隕落,沒人知道他死前在想什麼,是12歲父母雙亡時的無助,是成為皇帝侍衛時的激動,是第一次勝利的喜悅與自豪,是對自己遲鈍的政治嗅覺的後悔,還是征戰一生,終於解脫的釋然,沒人知道。他死了,戰爭依舊會延續,德國的霸業也不會結束,時代的車輪依舊滾滾向前,後續還會有人像他一樣興,像他一樣衰,但沒人在乎。
人們在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