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第二季看我要似了
#元旦玩什麼#
一部動畫,看完之後你能記住幾個角色呢?
儘管不能說印象深刻的就一定是好作品,但是受限於篇幅,抑或是劇本的緣故,讓人記住角色,乃至劇情是一門困難的技術活。
以lovelive系列(校園偶像企劃)來說,每一季都會有9人的偶像團體出現,但是集數卻固定在了每一季12或13集。
這就導致了敘事的固定化:除去結尾後一個角色一集個人回。為了豐富故事一般會有第二季。至於像偶像大師這種,在角色數量上猶有過之,讓角色“活起來”,在觀眾心裡留下印象就更難了。
相比之下,角色數量較少的作品如《輕音少女》,在集數(兩季41集)上有了各個角色發揮的餘地,但在整體劇情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早知道輕音的日常水準還是頂級的。
Mygo則又不一樣,它既不同於上面提到的樂隊番偶像番,甚至和自己“BanGdream”企劃的前作都風格迥異。
如果說,輕音少女是美好到可以寫進童話的高中日常,孤獨搖滾是有些誇張的社恐組建樂隊的故事,那mygo的關鍵詞大概是“敏感而真實”,是青春期現實的白皮書。
劇中出場角色的人設都莫名真實:待人接物都很會來事的調停者;刀子嘴豆腐心的壓力怪;內向沉默愛好小眾的班裡後排;說話做事透著現充氣息的妹子;和別人零交流我行我素的獨行俠。
她們的形象不像前面說的,《孤獨搖滾》《輕音少女》裡面的角色那樣,性格不能說是萌點,放在別的動畫裡可能都會是雷點。
但是這樣的人物又很真實,可能就是你班級中的某個同學,或者你的一個朋友,亦或是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當然,只是性格鮮明人設獨特還不足以讓mygo受到好評,關鍵還是它的劇情給力。
《孤獨搖滾》在去年就曾小小破圈,動畫製作組用各種別出心裁的巧思,社恐少女的演出效果拉滿,再加上高質量的原作,成功讓動畫大火。
Mygo雖然情況相似,但是走的卻是另一條路。
故事一開始,觀眾們就看到了樂隊各人爭吵繼而解散的情景,可謂是讓人滿頭問號。然後愛音出現,觀眾通過愛音與高松燈的視角,慢慢了解樂隊從成立到解散的過程。
而其他角色也沒有閒著,愛音的到來攪混了尷尬的氣氛,各懷心事的舊隊員們藉著愛音要求組建新樂隊,再度展開聯繫。這期間更是摻雜著大量的扭曲,沉重與名場面。
要知道,上述的情景一般只會發生在二創之中。
並且製作組很會,逐集放出的信息給了觀眾足夠的討論空間,但是在分析中又不會猜到太多。劇集就這樣在期待-猜測-驗證中形成了正反饋。
角色的成長與變化也貫穿始終,而且是觀眾稍作注意就能在細節中察覺到的。
在第一集,主唱高松燈面對愛音的隨意邀請,上來就表示“要組一輩子樂隊”。這既有她本身內向沉重的緣故,也是因為第一個樂隊被迫解散的心理陰影。
在之後的集數中,這個“一輩子”的話語也被不停提及,原因還各不相同。
甚至於後來幾人化解了矛盾,解開了心結,她仍然表示要組一輩子樂隊。於是就有了下面的話:
之所以反覆提及這個“一輩子”,是因為mygo的角色都是像這樣,本身的人設是一回事,但是在逐漸發展的故事中,觀眾從她們的行為自己總結得出的認同,又是一回事。
回過神來,她們的形象已經深入,愈加真實。
讓人感到真實的還不止是人設形象這些,說mygo“沉重”,“扭曲”,也是因為它將青春時期最敏感的人際關係,與逐漸形成的自我認知的摩擦,最赤裸裸的展現了出來。
每個人都不單純。
愛音雖然是起頭組建新樂隊的人,但她一開始是想利用高松燈在班裡“團寵”的地位,給自己這個轉學生造勢想受歡迎;高松燈有些執拗的認識讓她理解不了隊友離去;立希心直口快,意識到錯誤也羞於道歉;素世始終想把破鏡重圓,即使是形式上的。
而且直到動畫的最後一集,第十三集,製作組都沒有解釋樂隊解散的關鍵人物——豐川祥子,為什麼要退出樂隊。
觀眾只能通過**後祥子的新團,與一個數秒的家庭刻畫來猜測。
而這個答案是第一集開始觀眾就想知道的東西:在主唱高松燈的回憶裡,祥子是第一個理解她,陪伴她,並且把她心中所想變成歌詞的朋友。
然而離隊時的祥子像變了個人,並且表示高松燈是隊裡最差的那個。這進一步加劇了高松燈的怯懦與內向。
這些角色的感情如此真摯,讓動畫中的歌曲都跟著高漲起來。從設定上來說,mygo樂隊的歌都是由高松燈作詞,可大家知道不是,但是就是會覺得,這些詞就是高松燈這個人的所思所想,是一點點自己寫出來的。
春日影自不必說,碧天伴走與迷星叫都是全劇的高潮。
高中以前都寫記敘文。老師經常對我們說“寫作文要注入感情,先把自己感動了再說”。我當時是不以為然的,覺得閱卷老師不會和自己共情。
但是如果你從頭看下來,聽到高松燈開口的時刻,你會不由自主的覺得“這歌詞唱的就是她們”。當你聽著她的獨白詩,也會跟著劇中離去的隊友一樣落淚。
借用《吉他與孤獨與藍色星球》(孤獨搖滾插入曲)中的一句歌詞,“心情好似雜亂無章的音律,愚昧無知的我唯有放聲高歌”
這正是音樂的魅力,也是藝術形式亙古不變的真理:真情流露才能打動人心。
而mygo做到了。